歷史課是一門人文社會學科,它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新課程改革中,課程目標針對歷史教育的德育功能,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提出了諸多明確的要求。作為歷史教師,應盡可能挖掘蘊藏在歷史知識中的巨大精神財富,“借鑒歷史,資治育人”。這是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也是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本文擬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幾點看法,以作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課堂教學中的滲透
課堂教學是歷史教學的基本形式,教材內容的不同,構成課堂類型和教學方法的不同。其德育滲透是通過教材、教法及教師的情感等因素實現(xiàn)的。
1. 以歷史名人為典范,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愛國主義是“幾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也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它像一條紅線貫穿于幾千年的歷史之中。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輩出,群星璀璨,教材為我們提供了數(shù)不清的素材:如孟子“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林則徐虎門銷煙,譚嗣同的快哉赴死,劉胡蘭的視死如歸等,無不表現(xiàn)出崇高的民族正氣。在課堂教學時盡量將他們的英雄事跡和言論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逐步體會一種悲壯、崇高的美感,同時教育學生,當祖國處于危亡的緊急關頭,也應該像他們那樣挺身而出,救國救民,建功立業(y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
2. 以民族先賢為楷模,弘揚中華美德
中華民族是文明禮儀之邦,有著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的先人在為民族團結統(tǒng)一、國家獨立富強和社會繁榮進步的斗爭中前赴后繼,并留下豐富的嘉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主張,顧憲成的“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志向,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這些人心系國家和百姓的寬廣胸懷,是能讓我們引以為豪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以此教育學生,可以培養(yǎng)學生樹立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
3. 以中國近代史的學習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國人民,特別是跨世紀的一代青年,應該知道并牢牢記住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歷史,不忘國恥。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外國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肆無忌憚地侵列這塊肥沃的土地,中國人民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可愛的中國被列強的鐵蹄踐踏,幾萬萬同胞在水深火熱中呻吟,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難的時刻。一代又一代先進的中國人懷著“振興中華”的豪情,艱難地探索著一條能夠指引中國步入光明的道路。從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運動,雖然經(jīng)過了英勇的斗爭,但是失敗了。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才煥然一新。通過這些教學使學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自強自立,國富兵強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二、課外活動中的滲透
歷史教育靠單純的說教,是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通過開展課外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開闊視野,發(fā)展能力,更有利于進行生動活潑的德育教育。我曾進行如下活動:
1.“小小印章,展示科技文明”
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善于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的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燦若星辰,連綿不斷,文學藝術、建筑、醫(yī)學、天文歷法,尤其四大發(fā)明無一不彰顯著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在學到四大發(fā)明之一的印刷術時,我布置了課外活動,要求學生動手刻一枚印章,刻印材料自找。結果學生興趣盎然,紛紛動手:有刻自己名字的,有刻座右銘的。刻印材料更是五花八門:有木頭,石頭,橡皮擦,甚至番薯,成了名副其實的“番薯印”。雖然只是一枚小小的印章,但在動手過程中學生也能深刻體會到古人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艱辛和偉大。
2.“聯(lián)手辦報,莫忘近代國恥”
中國近代遭到列強的欺壓凌辱,尤其日本帝國主義的兩次侵華。在學到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時,我要求學生聯(lián)手辦歷史手抄報,主題為:“居安思危,莫忘國恥;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睂W生們踴躍參與:有的上網(wǎng)查找資料,圖片;有的畫畫,寫美術字;有的設計版面……最后交上一張張內容豐富、設計合理、符合要求的歷史手抄報。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去找資料,加深了學生對中華民族抗日戰(zhàn)爭的了解。而且手抄報展出后,教育了廣大學生。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