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丹紅
【摘 要】在2008年的北京殘奧會的開幕式上,盲人鋼琴演奏家金元輝與盲人歌唱家楊海濤的精彩演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回憶,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思索,使我們更加認識到重視內心音樂聽覺的培養(yǎng),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盲人音樂家 內心 音樂聽覺
2008年,對中國來說是一個輝煌的年華,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勝利成功,使得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其中,使人難忘的是在殘奧會的開幕式上,盲人鋼琴演奏家金元輝超越技術的演奏,取得了“完全聽不到技術痕跡”的高度評價。盲人歌唱家楊海濤一曲《天域》的絕唱把人們帶到了音樂的仙境。
沉思之余,筆者想到的是很多盲人音樂家他們都表現出了超人的音樂天賦與才能,他們對音樂事業(y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在對音樂創(chuàng)作、詮釋、表現上,都展現出驚人的靈氣。孫巖三歲失明,憑借音樂天分與毅力在鋼琴演奏上屢創(chuàng)輝煌;一曲《二泉映月》奏出了瞎子阿炳的內心凄楚;歌唱家波切利用自己博古通今的嗓音魅力被光明世界稱為穿透黑暗的靈光。
還有失聰的音樂賓比失明更艱難地從事著有聲的創(chuàng)造。自己一點也感知不到“聲音”,但卻深心地獻出美妙的音樂,可謂神奇。聾啞小姐妹呂香凝(1992年生)、呂佳璇(1998年生)肜古箏音樂藝術征服了廣大聽眾。音樂大師貝多芬,雖然是在而立之年失聰,但他的輝煌是產生在他創(chuàng)作生涯后二十年的成熟年代里。他活了57歲,但他在失聰的后25年里,給我們留下了最寶貴的音樂財富。大家很熟悉的另一個失聰的捷克音樂家斯美塔那,他的偉大杰作交響詩《我的祖國》第二樂章《沃爾塔瓦河》就是在失聰的情形下寫的。當作品公演時他的耳朵已經完全聽不到了。
我們簡單地舉出幾例,是想提供大家一個思索的流脈。究竟是什么力量、什么因素使這些看不著、聽不到的殘疾人成為偉大的音樂家,創(chuàng)造出不朽的音樂呢?諸多方面不想贅述,只想揭開內心聽覺這一章,竊一隅,探討一下內心聽覺的培養(yǎng)對音樂人的重要性。
一、內心聽覺的形成與豐富的重要性
談“聽覺”都是對具有健康健全聽覺的人而言的。《樂記》對音樂的本質有精辟的論述,曰:“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币馑际钦f:聲音的產生,是人心情動的結果,人之所以有這種情,是外界事物刺激的結果。再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庇蓛刃男纬刹l(fā)出的聲音,形成一種有情感的內容的旋律就成為音樂。實際上,這段話肯定了人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與豐富的內心音樂聽覺,才可以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音樂,供演奏者和歌唱者去表現、去點化。
先天耳聾的人是無法感知聲音的存在,更無法形成良好的內心聽覺。貝多芬、斯美塔那之所以能在失聰之后寫出不朽的音樂作品,那是因為在他們失聰前頭腦里已經儲存了大量的豐富的音樂信息,他們有深厚的音樂文化積淀、有著豐富的音樂審美經驗,已具備了成熟的音樂表現手段。他們失聰以后之所以能夠繼續(xù)從事他們所熱愛的音樂創(chuàng)作,這顯然是利用了過去所積累的豐富材料和敏慧的聽覺經驗的高度修養(yǎng)以及強有力的音樂想象力和深刻的音樂邏輯手段。他們的耳聾,迫使他們利用了聽覺表象的綜合及純理智的非感性的發(fā)展。因此他們失聰后能熟練地構思音樂作品,輕車熟路地對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和聲做出合理的安排,并進行生動的配器,讓交響樂隊演奏出激情十足的音樂。這應該歸結到他們早已具備了非凡的內心音樂聽覺的緣故??梢?,內心音樂聽覺的培養(yǎng)是多么地重要。同樣,一個成熟的指揮家、演奏家、歌唱家在他們進行二度他作時,也必須具備豐富而成熟的內心音樂聽覺。包括三度創(chuàng)作的聽眾也應是如此。
我們解決了對失聰者創(chuàng)造音樂之謎后,就不難認識失明者的音樂活動。因他們對聲音的感知能力甚至超過常人。我們的標題是“從盲人音樂家談內心音樂聽覺的培養(yǎng)”,筆者認為,盲人音樂家由于失明,他們在生理轉位上來講,他們獲得了更好的聽覺感覺。社會常見的盲人,從事器樂演奏為多數,如弦樂、吹奏樂、打擊樂等;其次是唱歌,作曲和指揮較少?,F代出現了更多的鋼琴演奏家。須知鋼琴演奏要比掌握演奏單旋律的樂器更難。演奏鋼琴對于盲人第一個困難是看中到譜子,復雜的和聲織體、復調音樂,全靠聽覺記憶,這就需要盲人具備高超的內心音樂聽覺和記憶,才能完成這一復雜的藝術工程。我們看到不少對他們的評價多是“天才加毅力”,他們在這一藝術天地里,要比常人的付出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常言道“聾啞眼更亮,眼瞎耳更聰”。筆者叫它“器官轉位”。所以,我們發(fā)現,很多先天失明的人,聽覺和觸覺都非常好。所以,盲人有從事音樂得天獨厚的條件,也就是說,他們敏慧的聽覺更易積累豐富的聽覺審美經驗,形成強有力的音樂想象力和深刻的音樂邏輯手段,以提高內心音樂聽覺的培養(yǎng)。當然,這一心理過程對任何從事音樂實踐和音樂欣賞的人都無異是非常重要的。
二、內心音樂聽覺培養(yǎng)的幾個重要方面
人的審美感覺分五個方面: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最重要的是聽覺和視覺。人們靠聽覺去感知聲音,那么對人最重要的聲音如天籟之音、分音、心聲。一切大自然存在的聲音都歸為天籟之音,如流水聲、鳥鳴聲、雷電聲等等;分音是人們最熟悉最眷戀的聲音;心聲是每個人的私秘,是個人感情所致,不易使人所知。這些聲音的綜合物便能刺激人的內心聽覺,逐步積累,向音樂靠攏,如“聲成文,謂之音”。那么人的聽覺對音樂所感知最重要最有意義的是節(jié)奏、旋律、和聲。在大自然界有很多節(jié)奏象征著生命,如動物心臟的跳動、脈膊的律動、勞動的節(jié)奏、滴水的節(jié)奏等。節(jié)奏是音樂的生命,學有節(jié)奏的音樂是不完整、無生命的音樂。因此,節(jié)奏對內心聽覺的培養(yǎng)是第一重要的。
旋律,是用節(jié)奏統(tǒng)治的,由高低音、長短音組成的音樂,它比單一節(jié)奏更有內含,更具備一定的情感,更能感化人心。和聲有各種性質的和弦構成,在節(jié)奏的統(tǒng)治下,在旋律的掌織和連接下,它就此單旋律更具有哲理性和振憾力。
1.內心聽覺節(jié)奏感的培養(yǎng)
前面我們曾說,有很多節(jié)奏象征著生命,凡是有生命的生物有存在著節(jié)奏,就是運動著的節(jié)奏都是生命的存活。因此,節(jié)奏和律動對人類是相當重要的。人內心聽覺對節(jié)奏最敏感,最易記憶,最容易在大腦中形成音樂表象。這種音樂表象,出就是記憶,它把審美實踐得到的節(jié)奏信息加以歸納、分類,變成內心音樂聽覺,當下次遇到這種節(jié)奏和律動時,這種內心的經驗儲存就會外化出一種自然的、下意識的本能比照,去識別節(jié)奏、律動的特征。如此反復實踐,就會不斷提高內在節(jié)奏感的修養(yǎng)。經過長期培養(yǎng)和實踐的人會準確識別音樂是三拍子、四拍子、單拍子、復拍子,就是以上原因。
2.內心聽覺旋律感的培養(yǎng)
旋律是在節(jié)奏的統(tǒng)治下,由高低間、長短時值組成的音樂。旋律線條的形成,以及旋律的調式調性的確定,是在多種因素促使下形成的。如旋律中音的高低、長短,音的跳動和級進,都是因人的情感、情緒而定的,而調式調性的確定,雖與人的情感情緒也有關,但主要是因人群生活的習俗、語言、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而定的。如各地區(qū)、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調式調性。而旋律線的形成與人的情緒有直接關系。激昂肯定向上,悲愁就會向下,心情好就會跳蕩,心情不好就會跌緩。由于人的情感特征,就會創(chuàng)造出許多不同的豐富的音樂作品,又因為人的內心聽覺具備識別這些音樂的功能,所以,一旦聽到這種音樂,人的內心音樂聽覺會立即感知,并進行各種分析和篩選,留下最美好的東西。這是因為人的內在旋律感在長期音樂實踐中早已具備了對音高的感知,對節(jié)奏的感知、對音色的感知,對調式調性的感知。
3.內心聽覺和聲感的培養(yǎng)
內在和聲感,是內在音樂聽覺培養(yǎng)的高級程度。這是因為讓內心音樂聽覺去感知、分析、記憶和聲是一件很難的課題,不是每個熱愛音樂的人都能輕易做到的。必須經過專門技術的培訓才能達到。和聲、多聲部、和弦、這些不同的術語,有著不同的概念,內心聽覺的直感會聽出,很多個音一齊響,然后再仔細分析,辨別有幾個音?都是什么音?例如上視唱練耳課,老師在鋼琴上彈出幾個和弦,學生首先要先說出是“三和弦”,老師會問:“是大三?小三?”學生會根據和弦的色彩辨別出是“大三和弦”,理由是協和明亮。那么,我們可以從色彩功能上聽出“小三和弦”協和而暗淡;七和弦不穩(wěn)定;九和弦不協和,并伴隨有焦躁不安的感覺。
和聲音樂主要表現了音樂作品縱向的結構與情緒,由于使用了多種和弦色彩,因此,它使得音樂的表現能力更為寬廣深厚。在音樂內容上更增強了作品的哲理性和思想性。沒有一部交響樂是單旋律的,它即有優(yōu)美的旋律性,又有豐富的的和聲性。一部交響作品,就象一部小說,有人物、有情節(jié)、有矛盾沖突。因此,它更打動人、更吸引人。如果我們經常欣賞交響樂,學會使我們的內心音樂聽覺更加豐富,更為成熟。
音樂是時間藝術,它存在于一定的時間內,它展現在一段時間中;音樂又是表情藝術,它是以表現內心情感為特征的藝術,它最大的審美特征是聽覺對聲音的記憶與再現,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一切都要通過已經感知過的,或正在感知的內心聽覺的心理活動去完成。常人比盲人更優(yōu)越的是多了一雙眼睛,可以視譜,幫助記憶,盲人只能聽和摸。人們的音樂實踐活動產生了音樂知識的質量及對音樂的審美能力與水平。因此,我們說音樂人必須重視內心音樂聽覺的培養(yǎng),并不斷在音樂的實踐活動中提高和豐富自己的內心音樂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