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坤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供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這首《清明》詩具有誘人藝術(shù)魅力,千百年來,人們以不同的手法與方式來表達對這首詩所特有的關(guān)注、喜愛與接受情懷:或刪縮、或變體、或仿擬、或集句、或制謎、或?qū)β?lián)、或用典、或故事、或演唱、或爭名,等等,不一而足,影響到社會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道萬紫千紅、五彩繽紛而又頗為壯觀的文學風景線。
一、刪縮
有人以為《清明》詩的語言多含水分,需要擠縮刪除。首句刪“清明”二字,是因為詩題《清明》已示意。次句“路上行人”累贅,“路上”二字當刪,第三句“酒家何處有”,問意已明,故無需“借問”。末句“遙指”者不必確定為“牧童”,可以泛指,故“牧童”可刪。這樣,七絕則成五絕:“時節(jié)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焙唲t簡矣,然氤氳詩中的舒緩情味與牧童形象則蕩然無存矣。有人則更是大刀闊斧砍成:“雨紛紛,欲斷魂。何處有?杏花村?!比绱酥姡€有何意境可言!
二、變體
所謂“變體”,即通過增強有關(guān)詞語或變動標點符號位置,將原來的七絕詩體變成其他的文學樣式。
1.微型劇本之變體。有人在原詩的基礎(chǔ)上,適當增加了一些提示語與標點符號,改成微型劇本,題目仍為《清明》,其內(nèi)容為【時間】清明時節(jié)?!静季啊坑昙娂?。【地點】路上?!救宋铩啃腥耍ㄓ麛嗷辏骸敖鑶柧萍液翁幱??”牧童(遙指):“杏花村”。戲劇要素一應(yīng)俱全,人物語言、動作、表情、科白,清清楚楚,堪稱世界上最短的劇本。
2.絕妙好詞之變體。宋代有人將《清明》添上標點符號,成為一闕好詞:“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币髡b之間已別添一番抑揚頓挫之美,收到聲情并茂的藝術(shù)效果。
3.雅趣酒令之變體。酒令中的雅令,種類甚多,其中有以《清明》詩句作令者。如“詩句減字意足令”:“清明時節(jié)雨,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笔拙錅p去“紛紛”二字,但并不影響詩意,符合酒令要求。又如“七步成詩令”,此乃唐詩令中的一種。方法是:令官先飲令酒,然后命眾人依次行令。行令者需離席踱七步成詩,要求各取詩一句。首句吟罷,令官便正色曰:“曉得了?!贝尉湫璺雌湟?,第三句問,令官即喝問:“為什么?”第四句解之。有人這樣行令道:“三月三日天氣新,(令官:‘知道了。)路上行人欲斷魂。暗灑閑拋卻為誰?(令官:‘為什么?)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薄奥飞闲腥擞麛嗷辍保c首句意相反,符合此令要求。
三、仿擬
故意模仿現(xiàn)成的詞語句篇而仿造一個新的詞語句篇。明末清初戰(zhàn)亂,某塾師拋下學生下鄉(xiāng)躲避。有人就仿擬《清明》詩:“清明時節(jié)亂紛紛,城里先生欲斷魂。借問主人何處去,館童遙指在鄉(xiāng)村?!?976年清明節(jié),在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的眾多詩歌中,有一首仿擬《清明》詩則別具意味:“清明時節(jié)淚紛紛,八億人民慟斷魂。借問怨從何處起,紅墻里面出妖精?!贝嗽妼χ芸偫淼膼叟c對“四人幫”的恨溢于言表,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
四、集句
清人錢德蒼《解人頤》載有一詩云:“三生石上舊精魂,化作陽臺一段云。詞客有靈應(yīng)識我,碧山如畫又逢君。花邊古寺翔金雀,竹里春愁冷翠裙。莫向西沙歌此曲,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币浴肚迕鳌肥拙渥鹘Y(jié),凸現(xiàn)凄涼意境,效果甚佳。
五、制謎
《清明》詩句句皆可作謎面,如:“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打《西廂記》一句,即為:“天不與人行方便?!薄奥飞闲腥擞麛嗷辍?,打一電影名,即:《苦難的歷程》?!敖鑶柧萍液翁幱小?,打數(shù)學名詞一,即:求導?!澳镣b指杏花村”,打一電視劇名,即:《愛在酒家》。
六、對聯(lián)
清李寶嘉《南亭四話》中,載有一副酒鋪對聯(lián)云:“畫棟前臨柳楊岸,青簾高掛杏花村?!边€有將《清明》詩之四句分別與其他詩句集合成聯(lián)者,如“城南思婦愁多夢(杜甫《洗兵馬》),路上行人欲斷魂?!薄敖鑶柧萍液翁幱校开殤z幽草澗邊生(韋應(yīng)物《滁州西澗》)?!薄芭@捎麊栁辽袷拢珴蓶|《送瘟神二首》),牧童遙指杏花村?!?/p>
七、用典
臺灣三民書店《大辭典》(1985年版)中“杏花村”條云:“《江南通志》載:唐詩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有‘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詩,后因泛指賣酒之處。高啟《五禽言和張水部》詩:‘提葫蘆,去沽酒,杏花村中媼家有。”
八、故事
有一則笑話寫道:清代某文士于縣城一富家設(shè)館授業(yè)。東家極為吝嗇,供膳菲薄,久無酒肉,文士極感不快,惱怒難忍。一日,學生送來題紙請先生出文題與詩題。文士不假思索,提筆即寫道:“文題:三月不知肉味。詩題:借問酒家何處有?”學生將題紙帶回家,東家一看,甚感慚愧。第二天,酒肉都給送來了。文題出自《論語》,詩題出自《清明》。索肉要酒,該文士亦真夠善謔的了。
九、唱詞
清王廷紹編訂的明清民歌時調(diào)集《霓裳續(xù)譜》卷二中載有一首據(jù)《清明》詩改寫的民歌。其歌詞云:“桃花紅,梨紅白,/香馥馥恰正值三春時候。/清明節(jié),家家戶戶祭掃墳塋,/化罷紙錢,個個把春游。/則見那青山迭迭層層,/亂柳啼鶯,百花開放,遍地錦繡。/又見那牧童頑嬰,頭戴竹笠,/身披蓑衣,口吹短笛在山頭。/上前去秉禮躬身,/借問聲‘酒家在何處,/說與我甌上幾甌。/牧童說——/轉(zhuǎn)過小橋向東走。/杏花村飄落酒旗翻,/桃花園醉倒幾個閑游。/上寫著:開壇十里香、狀元紅,/拿來歡歡,/錯過了今朝不能夠?!比绱烁木?,原詩的基本精神大體不變,而形象性、故事性則更為鮮明突出了。
十、題畫詩
上海會文堂曾出版過古印本小叢書,其中就刊有據(jù)《清明》詩意而畫的《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圖,并配有據(jù)《清明》詩意自度的曲子。其曲云:“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欲問行人去哪邊?綠楊柳下,流水嗚咽;杏簾高掛處,裊裊茅舍炊煙。十里酒香,惹人夢繞魂牽。且勞牧童哥哥指路,暫事流連!”文辭雖有變化,但原詩意境仍然保留,而吟唱時則更有節(jié)奏感、韻律美。
十一、廣告詩
當代作家劉紹棠為山西杏花村汾酒廠寫過一首廣告詩:“寶泉佳釀天下聞,車如流水人如云。古今誰家酒最好?眾望所歸杏花村。紅杏枝頭春意鬧,清明時節(jié)柳色新。返老還童須一醉,牛背短笛唱鄉(xiāng)音。”
十二、爭名
“杏花村”究竟在何處,千百年來聚訟不休,莫衷一是。筆者初步統(tǒng)計,全國至少有19個杏花村,其中著名的有6個,即1.山東水泊梁山黑風口東南崖下的“杏花村”;2.湖北麻城古鎮(zhèn)歧亭附近的“杏花村”;3.江蘇南京城西南隅新橋西信府河、鳳凰臺一帶的金陵“杏花村”;4.山西省汾陽縣城北15公里處的“杏花村”;5.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杏花村”;6.安徽省貴池縣西“杏花村”。上列這6處杏花村,皆產(chǎn)酒,且與杜牧游跡有關(guān);若要確認某一“杏花村”為杜牧作詩處,委實很難。
西諺有云: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我們要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對《清明》詩的接受方式。隨著人們對接受方式的擴大,對文學接受水平的提高,杜牧《清明》詩的影響將會更廣更深更遠。這無疑是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上的一大奇跡;而奇跡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則在于《清明》詩本身豐厚的情感內(nèi)涵與旺盛的藝術(shù)生命力。這自然是詩歌作者、讀者與鑒賞者、批評者、研究者們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中國詩歌藝術(shù)之樹常青,魅力永恒!
作者:江蘇大學人文學院(鎮(zhèn)江)副教授、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