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速描
周建忠,杭州市余杭區(qū)臨平第一小學教育集團校長、書記,浙江省小學品德教學分會副秘書長。先后承擔省市級研究課題3項,執(zhí)教了浙江省“課改巡禮”教學展示課、“浙派名師”展示課等省市級公開課2 0余節(jié),為人教社、浙教社等版本教材拍攝教學錄像課5次,獲得浙江省“課改巡禮”教學設計一等獎和校長論壇一等獎,應邀到各地作課程培訓、講座20多次,在《基礎教育課程》《小學德育》等國家和省級刊物發(fā)表論文26篇,榮獲余杭區(qū)勞動模范、杭州市優(yōu)秀黨員、杭州市名教師、浙江省春蠶獎等榮譽,先后成為國家“211工程”名教師培養(yǎng)人選,杭州市名校長報告團成員,北京師范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泰戈爾說: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我渴望自己的教學生涯,自己的課堂教學,都能如載歌載舞的水一般靈動、詩意、執(zhí)著。
試水
花開,常在不經(jīng)意間。我從事品德教學也源于一次偶然。1992年里有段時間,我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焦慮:工作了幾年,教學履歷上還是一片空白,參加教學比賽屢戰(zhàn)屢敗,而比我更晚參加工作的師妹們都已經(jīng)有了“教壇新秀”的桂冠?;蛟S是因為我負責的學校少先隊工作成績尚好,先后獲得市、省和全國紅旗大隊等榮譽,學校便推薦我參加區(qū)思想品德課教學比賽。
我選擇了《什么是真正勇敢的行為》一課作嘗試。我對品德教學知之甚少,這正好應了“無知者無畏!”那句老話。我聽取了指導老師的一些建議,但堅持自己對這節(jié)課的理解——重點突出道德能力的培養(yǎng)。我略講了英雄人物的勇敢案例,重點讓學生討論了“小松冒險捅馬蜂窩”的故事。學生通過討論辨析,總結出了判斷是否是“勇敢”行為的兩個標準:一是看行為的目的,二是看行為的后果。也許這樣的設計還比較少見,也許在課堂教學中嘗試道德能力培養(yǎng)的老師不多見,我的課引起了評委們的較大爭論:從“目的”和“結果”兩個維度去判別是否“勇敢”行為,這樣是否科學?鼓勵學生要有一定的冒險精神是否合適?這節(jié)課在教學目標和教學難點的把握上是否恰當?
1993年10月,杭州市品德優(yōu)質課評比活動在美麗的千島湖舉行,我作為余杭唯一的代表參加了這次比賽,執(zhí)教的還是這節(jié)課。時任浙江省品德教研員的汪玫莉老師正巧帶著各地市的20多位教研員和骨干教師也在千島湖開會,他們臨時改變議程來觀摩這次活動?;蛟S我的教學真的引發(fā)了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這堂課不僅得了第一名,而且引發(fā)了省、市教研員的熱烈討論。后來,浙教版教材在《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行為》一課修訂時,也采納了這次教學研討的主要成果,不僅修改了案例,更明確要求“真正勇敢的行為,應該具有正確的思想和良好的效果”。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也因此被大家廣為引用。
這次比賽的成功讓我開始關注品德教學,尤其是當我發(fā)現(xiàn)自己有很多的想法和觀點需要與教材主張的觀點商榷時?!吧鐣D型期如何開展傳統(tǒng)道德教育”成為我思考和研究的重點,幾次推出的極富個人特色的課堂教學逐漸引起了圈內老師的關注。如教學《不亂花零用錢》,我不再強調教材中“把壓歲錢存銀行、捐贈希望工程”等標準觀點,而是借用市場營銷學中學到的“ABC理財法”開展理財教育;教學《保護公民的權利》,我把《法律普及讀本》上的案例修改后搬到課堂進行討論,指導學生分別扮演“被告”“原告”和“法官”進行審理;教學《做一個正直的人》,我們直面“做正直的人吃虧嗎”展開討論:教學《心靈美最可貴》,我們一起探討別人經(jīng)常回避的問題: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為什么都這么美麗?人們?yōu)槭裁礋嶂杂诿廊?為什么大家都喜歡和漂亮(英俊)的人在一起……課堂發(fā)生了變化,學生也發(fā)生了變化。在連續(xù)幾年的調查中,品德課成為我的學生最喜歡的課程。一個大三的學生在教師節(jié)寄給我的賀卡上一句簡單的話讓我感受良多:到現(xiàn)在還記得您上的品德課!
潛泳
2000年前后,我的工作重點轉移到教育教學管理和學校德育研究上。我先后開展了一些課題的研究,如“德育系列化實踐研究”“‘四星七節(jié)學校德育模式研究”等。而對思品教學的研究,卻感到有些迷茫,它似乎戴上了一個魔咒——程式化的教學和說教性的觀點讓老師和學生都趣味索然,而要真正實現(xiàn)突破,卻經(jīng)常找不到“支點”。
2001年10月,我作為國家“211工程”名教師培養(yǎng)人選來到北京師范大學參加培訓。感謝這次培訓,我原來只想要一杯水,收獲的卻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檀傳寶教授的《學校道德教育原理》為我構建起了德育思想框架;魯潔、肖川、黃向陽、盧家楣等教授的理論和觀點,讓我大開眼界;皮亞杰、柯爾伯格等德育大師的理論,以及價值澄清理論、體諒關心模式等一系列國外的教育理論,使我受益匪淺。我慚愧地發(fā)現(xiàn),原來德育和品德教學還有這么豐富的理論!眼界有多高,視野就會有多開闊。原來的我正是因為缺乏基礎理論的積累,對學校德育和品德教學才很難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實踐,更不可能對品德教學開展本源性的思考了——就像一個剛剛踏進武館的人試圖演示十八般武藝一樣。我找到了自己最明顯的不足,于是將系統(tǒng)的基礎理論學習作為自我突破的一個支點。“馴服,抑或張揚:基于發(fā)展學生良好品德個性的思想品德教學改革”——我確定了這樣一個較大的課題,邊學習邊研究邊實踐,逐漸改變了過去依賴直覺進行研究的習慣?!稄垞P良好的品德個性》《德性的外鑠與建構》《思想品德的體悟式教學探究》等研究成果也陸續(xù)發(fā)表在《小學德育》《教學與管理》等刊物上。
領略過錢江潮水的人,都會驚嘆于她的洶涌澎湃。2002年,我校有幸成為了國家級課程改革試驗骨干學校。課改如同錢江潮水一樣激揚澎湃,百舸競流,自當中流擊水。這些年,盡管我學習了一些德育和品德教學的基礎理論,但是沒有經(jīng)過新課程的實踐,怎么會有感性的認識和體驗呢?于是,作為校長的我做了一個令很多教師都驚訝的決定:我同時教學一年級的品德與生活、三年級的品德與社會和六年級的思想品德,以便在教學實踐中分析比較三者的異同。課時雖然不多,但是以研究的態(tài)度去從事教學,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成為我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對于長期從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老師來說,最痛苦的莫過于要顛覆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放棄駕輕就熟的方法和策略,重新建構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就像蠶蛹破繭,破不了繭就得不到新生。經(jīng)歷了這種痛苦的折磨,我有了新的收獲,并且把這種收獲以課程輔導講座、論文和教學展示等形式和廣大教師分享。
2004年10月,在浙江省課程改革領導小組組織舉行的“課改巡禮”展示活動中,我同時獲得了“校長論壇”和“教學設計”兩項一等獎。成績背后是我付出的巨大努力,那段時間正是我校新校區(qū)建設的關鍵時期,作為法人代表的我必須保證在第二年的9月1日新校區(qū)能如期開學。工程質
量、建設進度、施工安全、設備采購、農(nóng)民工工資拖欠問題、校園環(huán)境的整體設計、校區(qū)教師的招聘、兩個校區(qū)的管理……我的工作日歷上記滿了各項事務。雖然我不需要事事親為,但全局的統(tǒng)籌和最后的決策都需要我審慎地作出。于是,我沒有了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區(qū)分,大部分時間都在工地上度過,剩下的時間則用于學校日常管理和課堂教學,我?guī)缀鯖]有時間和精力為這兩次重要的展示做必要的準備了?!胺艞壈?”分身乏術的我?guī)缀跻鞒鲞@樣的決定?!拔覀円黄鹧芯?,這樣你可以省下一部分的精力。”省品德教研員鄔冬星老師和區(qū)教研員何菊仙老師這樣支持、鼓勵我。困境之中的牽手讓人倍覺溫馨,這不僅幫助我順利地渡過了難關,也成為我專注于品德教學研究的重要精神力量。在責任的驅使下,在和研究團隊伙伴的不斷磨礪中,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風格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并且在一些重大的教學研討活動中得到體現(xiàn)。
聽過我課的老師在博客中說:周老師的課總會有一個新的視角啟發(fā)我們的思考,而這樣的視角常常是我們不曾想到的。依據(jù)品德發(fā)展“多端性”的理論,尋找一個恰當?shù)囊暯呛蛯W生探討,順應人性的發(fā)展,讓課堂教學看似無痕卻又獨具匠心,在不知不覺中撥動學生的心弦。這是我思考較多的問題。
我不追求行云流水式的課堂教學。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應該呈現(xiàn)學生的幼稚、失敗和成長;課堂是學生思考的場所,應該給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時間與空間;課堂是學生抉擇的場所,應該呈現(xiàn)學生的困惑、痛苦和師生觀點的分歧;課堂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場所,應該有情感的交融、心靈的碰撞。
也有老師對我的教學設計提出質疑:你的教學目標,特別是認知目標是否偏高?學生能理解嗎?這樣的質疑正好體現(xiàn)了我對一節(jié)品德課價值的理解:課堂必須具有發(fā)展性——在價值引導和學生自主建構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這種張力需要超越學生目前的接受能力,有道德提升的可能性,但又不能讓學生難以企及。課堂的發(fā)展性還體現(xiàn)在學生的差異性方面——在基本達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對認知發(fā)展較快的學生有提升的可能?;谶@樣的理解,我的教學設計也呈現(xiàn)了很多與眾不同的地方。
教學《多彩的節(jié)日》(人教版五下),在學習和討論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開齋節(jié)、狂歡節(jié)、奔牛節(jié)、秋夕節(jié)(韓國)的過程中,我設計了以下問題:
問題1:西班牙的奔牛節(jié)上,幾乎每次都會有一些人受傷,但是為什么人們還樂此不疲地舉行?
問題2:國外的節(jié)日和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為什么會不一樣?
問題3: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節(jié)日的習俗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否還有共同的地方?
問題4: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很多國外的節(jié)日也流傳到了中國。你知道哪些節(jié)日對我們有一定的影響?
這些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能夠讓學生充分理解不同民族獨特的節(jié)日活動,懂得節(jié)日往往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信仰、生活態(tài)度,反映了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與傳統(tǒng)、民族個性和民族精神;感受人類文化的傳播及其傳承與發(fā)展,感受文化的多元性;知道節(jié)日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歡樂和友誼,還帶給人們對生活的信仰和對生命的熱愛。
教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浙教版五下),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1)看一看,我們身邊的這些外國品牌商品分別是哪兒生產(chǎn)的?
(2)這么多的外國品牌商品也是“中國制造”,你有什么感想?
(3)當中國品牌有了自己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管理提升,那我們的品牌也會走入世界,所以我們不僅需要“中國制造”,還需要“中國創(chuàng)造”。(課件演示聯(lián)想電腦的簡要發(fā)展歷程:并購IBM個人電腦業(yè)務;成功贊助了2008年夏季的北京奧運會。)
在這個案例中,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張力表現(xiàn)在多個方面,比如:量的增加——讓學生從多個領域了解經(jīng)濟全球化現(xiàn)象;質的提升一思考經(jīng)濟全球化對我國經(jīng)濟,文化以及人們生活等的影響;視角的轉變——經(jīng)濟全球化過程中我國一種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外包服務、加工制造。通過教學,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深度等都有了質的提升,對經(jīng)濟全球化現(xiàn)象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當你對生活無所需求的時候,你可能真會一無所有;當你對生活過于奢求時,又很可能成為童話《漁夫和金魚》中那對可憐的老人。20年的工作經(jīng)歷告訴我,生活終須目標,事業(yè)終須努力,平淡中終須學會享受快樂。
我常對年輕的同事們說起那句名言:性格決定命運!盡管很多人都不贊成,但是對我來說卻很適用。在師范學校的畢業(yè)留言冊上,我的一位同學給我寫道:“憑你的智力,應取得的成績遠不止這些!”她也許早就忘記了曾經(jīng)寫過什么,我卻一直銘記在心,有時甚至成為我告誡自己、提示老師的一句黑色幽默:你,浪費了你的智力!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我也許永遠做不到如此的超然,但我希望如水一般,潤澤學生,潤澤自己。
專家印象:
鄔冬星(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品德教研員):
獨特的思考,多維度的探索,周建忠老師的教學不斷探尋和實踐著他素尚的品德課程要“學會獨立思考,啟迪生活智慧”的理念。和諧自然的教學過程,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簡練幽默的教學語言,恰到好處的教學引領,讓他逐漸形成了大氣開放的教學風格。他是一個執(zhí)著的實踐者,在繁忙的學校管理之余潛心于教學;他是一個勤奮的研究者,不倦地筆耕,不斷地探討教學理論和藝術;他也是熱心的指導者,悉心和熱愛品德課程教學的老師商討。
黃黎明(浙江省特級教師,杭州錢塘外國語學校校長):
他的魅力來自于他的熱情與執(zhí)著:作為一所名校的校長,不僅以自己對事業(yè)的熱愛,以自身的影響力,帶動全校教工穩(wěn)步走向改革之路,而且在自己鐘愛的品德學科執(zhí)著地追求,在教改的風口浪尖上激流勇進。他的魅力來自于他的勇氣和智慧:作為一名學科帶頭人,他所作的講座,總是那么前沿,他將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聽后總能得到啟示與思索。他的魅力還來自于他的謙遜和親和力:他的公開課,總能讓聽課的老師和學生一起認知,一起動情,一起深思……總有那種難忘和回味。
作者單位:杭州市余杭區(qū)臨平第一小學教育集團
責任編輯徐向陽
“魅力人物”欄目征稿啟事
為展現(xiàn)品德課程魅力,反映課改實施情況,積極推廣品德課程教研員和骨干教師的實踐經(jīng)驗,本刊教學版于2009年推出“魅力人物”系列專欄,現(xiàn)向廣太讀者征稿,要求如下:
1、結合具體教研教學工作,介紹對品德課程的理念認識和實踐經(jīng)驗,突出個人教研或教學風格,注重以事實說話,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2、稿件形式不拘,以第一人稱自述或第三人稱介紹均可,可參照以下主要內容:人物速描(簡要介紹個人情況,200字以內)、個性檔案(本人教學風格、對品德課程的獨特理解、對品德教師或教研員形象的定位等,200字以內)、魅力自述(結合課例研究和個人專業(yè)成長之路介紹自己的教研教學理念與實踐經(jīng)驗,4000字左右)、專家印象(可自組兩名專家的推薦或點評,200字左右)。
3、提供一張人物照片,圖像像素要求達到印刷水平,人物站姿坐姿均可,背景盡量簡單。
4、相關材料請發(fā)至以下郵箱:jiaoxue2006@126,com。來稿時請注明“魅力人物”欄目字樣。
更正:本刊2009年第2期關于“品德課程常態(tài)課的教學研究”征稿啟事中,投稿郵箱應為jiaoxue2006@126.com,特此更正,敬請讀者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