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卉 徐 金
[編者的話]《紐約時報》總編輯、副執(zhí)行總編輯以及負責科學版、商業(yè)版、教育版、文化版和新聞圖片的主編們已先后回答了讀者關心的問題。筆者就目前掌握的一些最新資料整理成文,希望對傳媒人有所啟發(fā)。
有150多年歷史的《紐約時報》(以下簡稱《時報》)是迄今為止美國最具公信力的全國性大報之一。盡管時異境遷,但《時報》始終堅守其早期創(chuàng)辦人阿道夫·奧茨1896年提出的“無畏無懼、不偏不倚,不分黨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的辦報原則,從而贏得了公眾的信賴和尊敬,也倍受新聞界推崇。目前,《時報》通過其網(wǎng)站推出一個大型的編讀往來活動——“與新聞室交談”(Talk to theNewsroom)。讀者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與《時報》新聞部門的編輯們進行交流?!稌r報》總編輯、副執(zhí)行總編輯以及負責科學版、商業(yè)版、教育版、文化版和新聞圖片的主編們已先后回答了讀者關心的問題。筆者就目前掌握的一些最新資料整理成文,希望對傳媒人有所啟發(fā)。
關于頭版
頭版新聞和照片的選擇沒有嚴格的公式可以遵循?!稌r報》那些喜歡爭論的編輯們每天都忙碌著把重要而且有趣的報道集中在一起。但是,決定能否上頭版的因素很多。有些時候,當天頭版的新聞毫無爭議,而有些時候,一個毫無疑問非常重要的事件卻無緣于頭版,落選原因可能是這起事件的發(fā)生并不令人驚奇(unsurprising),
大多數(shù)時候,《時報》頭版有6條消息和一個“內(nèi)容導航”(Insidc)?!稌r報》總是竭力避免出現(xiàn)同質(zhì)化版面,比如,頭版全是國際新聞?;蛘呷巧虡I(yè)新聞,或者全是華盛頓地區(qū)的新聞。
《時報》編輯認為,關于我們是怎樣生活的報道通常強于關于昨天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的報道。頭版包括一些有趣的、人性化的或者僅僅寫作精妙的報道也是可以的。它可以是部分涉及科學、部分涉及藝術的報道,而且多少有些奇思妙想。
在過去數(shù)年中,《時報》頭版新聞報道的理念已經(jīng)有所發(fā)展變化,部分是為了回應其他媒體的影響,當一起新聞事件已經(jīng)在網(wǎng)絡、電視和新聞廣播中播報一整天后,《時報》是否想把它放到次日報紙的頭版上呢?如果《時報》感覺自己的報道比其他媒體的報道更深入,也許會這樣做。但如果相關事實隨處可見,有時候,《時報》就會選擇提供一些不同的東西,一些《時報》更有優(yōu)勢的報道,比如關于這些事件的敏銳的分析、一則來自事件現(xiàn)場的生動而富有色彩的特寫、一個事件中新聞人物的特寫,或者一張抓住了事件影響性的動人照片,以此取代僅僅只有些事實的新聞報道。
如何處理別人的獨家新聞
《時報》并不人云亦云。處理其他媒體的報道時,《時報》總是比其他新聞機構更小心謹慎?!稌r報》的報道都要經(jīng)受嚴格的(不一定是絕對可靠的,但必須是苛刻的)編輯審核。比如,如果《時報》的某個記者基于匿名消息源采寫了一篇報道,則必須有一個《時報》的編輯知道這些消息源的真實身份,并且能對他們的可靠性和動機做出判斷。如果其他某個新聞機構刊載了一則嚴重依賴匿名信源的報道,《時報》不會毫不懷疑就予以采信。所以,當其他某家媒體率先報道了一條看起來很重要的新聞時,《時報》會盡力獨立地展開核實。如果是一條非常敏感的新聞,需要花費數(shù)天時間。
關于記者的觀點和新聞分析
記者沒有在其新聞報道中暗示其政治觀點或意識形態(tài)的執(zhí)照。他們唯一的方向就是盡力保證自己的報道不偏不倚,但這并不意味著每一個話題都必須給所有的觀點同等的時間,這會非?;奶瓶尚?。實際上,《時報》的使命不是告訴讀者它的記者們在想什么,或者他們應該想什么,而是要給讀者提供充分的信息,讓他們自己形成自己的想法。
《時報》鼓勵記者進行分析,提供上下文,而這些與發(fā)表觀點不是一回事。比如,如果高等法院對一件大案做出了判決,《時報》就會邀請其跑高等法院的記者告訴讀者,這是否表示在判例上會有某種變化,或者是否有哪個法官的觀點與以前的判例有所不同,以及判決對公眾的生活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但《時報》絕不會允許這個記者就這個判決是好是壞發(fā)表意見。
但是。報紙是靠人采寫和編輯而成的,《時報》也并不總是能達到這樣的高要求,也會出錯。有觀點認為,絕對的客觀(pure objeetivity)是不存在的,媒體應該放棄不偏不倚的偽裝;而作為個體的記者應當明確公開他們的觀點,并在自己的報道中引起論戰(zhàn)。對這個看法,《時報》總編輯比爾,科勒爾認為,這種觀點就像是在宣稱,由于我們孩子的未來多半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因此,我們應該放棄為人父母的努力。他說,不偏不倚的新聞業(yè)就像養(yǎng)育孩子,充滿抱負和渴望,絕對值得一為。而且,比養(yǎng)育孩子更有優(yōu)勢的是,一張日報為你提供了一個第二天可以重新開始的機會,而這次,你就可以修正錯誤。
關于更正
《時報》視更正為追求準確性努力的一部分,同時,每天在固定版面刊登更正是對公眾負責任的表現(xiàn)。
負責標準和準確的助理執(zhí)行編輯Al Siegal說:“錯誤的出現(xiàn)是因為我們要在截稿期限的壓力下寫作和編輯數(shù)十萬字,而且常常是在最后一分鐘。”
“六年前,《時報》在A2版上發(fā)布啟事,邀請讀者提醒我們報道中的差錯。并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免費電話號碼。這些方式極大地增加了我們知曉差錯的數(shù)量,過去三年中,《時報》又增加了不少增強可信度的方法,包括任命一位公共編輯(publie editor),進一步打開了為方便公眾提醒我們所犯錯誤的大門。我們采取了多種方法來減少出錯的機會,包括幫助員工培訓檢查事實的技術。伹與錯誤的斗爭是無止盡的?!?/p>
80年代初開始,配合報紙的“更正”欄目,《時報》前執(zhí)行總編輯羅森索創(chuàng)設了“編者的話”(EditorsNote)。他認為,有時候新聞報道中雖無錯誤或失實,但報道中對某些重要部分的遺漏,或者編輯過程中失落部分重要內(nèi)容,或者標題沒能反映新聞內(nèi)容,都是有失新聞報道的公允性。他認為,“編者的話”可以彌補“更正”在這一方面的不足。
關于消息源
消息源不是一個數(shù)量問題,而主要是一個質(zhì)量問題?!八T事件”后,美國報界流行“雙信源”原則:如果你的信息來源于兩個不同的消息源,那么你就可以發(fā)表它了。但《時報》總編輯比爾,科勒爾認為,我寧愿只要一個掌握第一手信息的消息源,也不愿要幾個只有第三手信息的消息源。
他認為,新聞報道不能因為要符合消息源數(shù)量上的要求而減少對匿名消息源的使用?!稌r報》需要確保的是,當《時報》確需使用匿名消息源時,匿名消息源提供的信息必須富有價值,而《時報》則必須向讀者提供有關該消息源的重要信息。與此同時,報道必須讓讀者知道,為什么這些消息源堅持要求不透漏他們的名字。在這一點上,現(xiàn)在的《時報》比過去做得更好。
關于報紙的未來
在有讀者提出請《時報》總編輯比爾,科勒爾預測未來50年報紙的情形時,科勒爾說,預測是小說家的事,而不是編輯的事。但是他認為,如果不考慮具體的傳播媒介,50年后《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以及《華盛頓郵報》等報紙仍會存在,或者有某些和它們非常相似的媒體存在。
他說,使報紙具有閱讀價值的不是紙張本身,是報紙所提供的資源和價值成就了報紙,是記者和編輯們成就了報紙;是這個困難、昂貴,有時甚至很危險的行業(yè)成就了報紙——它派出優(yōu)秀的記者去目擊發(fā)生的事件,搜索出被掩蓋起來的信息并解讀它們;是一整套被經(jīng)驗豐富的編輯嚴格執(zhí)行的標準成就了報紙。
科勒爾認為,有一種渴望、一個市場始終存在,渴望得到關于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的信息。這些信息必須值得信賴,經(jīng)受了檢驗、調(diào)查、歸納、組織和分析,然后以一種可以消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有些人需要它,因為這是他們生活旅程中的必備品。有些人需要它,因為他們認為能夠得到信息的良好供應是良好公民社會的一個條件。
科勒爾相信,博客和大型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都無法取代報紙的這一功能。一方面,大多數(shù)博客并不做實實在在的報道;另一方面,大型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商業(yè)模式就是規(guī)模化,而這種對規(guī)模的饑渴使它們無法提供最好的報紙所能提供的服務,因為這種服務就如同精致的手工工藝值得人把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