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祖坤
摘要:彭孫通是清初順治、康熙年間的著名詩人。在清初學(xué)唐、學(xué)宋兩種主張激烈爭論的詩學(xué)背景下,他終生推崇并追摹大歷詩和晚唐詩。正由于此,他的詩帶有鮮明的中晚唐詩的遺風(fēng)。彭孫通最致命的不足,就是他終生倚人門墻,未能自辟戶牖。他的詩,給人的最深印象,就是太像唐詩,沒有形成自身的獨特面目。
關(guān)鍵詞:彭孫道;藝術(shù)特征;藝術(shù)淵源;大歷遺風(fēng);晚唐風(fēng)韻
中圖分類號:I109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4-7387(2009)01-0171-04
彭孫通是順治、康熙年間的著名詩人和詞人,詩詞文賦,無所不通,填詞尤稱獨步,生平與王士禎齊名,時號“彭王”。與王士祺、尤侗、葉方靄、鄒祗謨、程可則、彭定求、施閏章、汪琉、陳維崧等文壇名流交往密切,多有酬唱,在清初文壇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其詞和詞學(xué)思想。學(xué)界已有較為深入的研究。而對其詩,迄今尚未見有專門的研究。各種文學(xué)史、詩歌史也都對他只字未提。其實,彭孫通有其卓異的詩學(xué)觀,其詩也達到了較高的藝術(shù)水平,理應(yīng)在清詩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清初學(xué)唐、學(xué)宋兩種主張激烈爭論的詩學(xué)背景下,彭孫通卻極力推崇中晚唐尤其是大歷詩。他在《廣陵劉子選戎昱詩序》中曾說:“詩以唐人為宗,固也,然初、盛人詩如化人之塔。七寶莊嚴,乃至無階級可尋。至大歷以后,則漸有神韻可以領(lǐng)會、蹊徑可以尋求。清芬逸藻,往往在文字之外。超然獨秀,令人一唱三嘆,流連而不能自己。近人未有晚唐片字。椒妄欲貶格錢劉、規(guī)隨李杜,此無異于見西子之容者不能學(xué)其天然之美,而僅僅比擬于折腰齲齒之間,見者有不以為鬼物,幾希矣?!逼鋵Υ髿v和晚唐詩的推崇之意,溢于言表。他指出中晚唐詩有法可循、便于摹仿,也是深有見地的詩學(xué)觀點。
正是由于他終生推崇并追摹大歷詩和晚唐詩,所以他的詩帶有鮮明的中晚唐詩的風(fēng)貌:他的艷情之作。融會了晚唐詩的艷情綺思和大歷詩的婉轉(zhuǎn)流利,因而顯得哀婉流暢、珠圓玉潤:而他在漂零江湖的十馀年間以及在朝為官時所作之詩,無論是主題、意象、體式,還是表現(xiàn)方式。都具有鮮明的大歷遺風(fēng);此外。其寫日常生活題材的一些詩,則體現(xiàn)了姚、賈詩風(fēng)的深刻影響。
一、晚唐風(fēng)韻
彭孫通文思敏捷,驚才絕艷,好為麗甸。所以對晚唐溫庭筠、李商隱等人的愛情詩十分推崇和偏愛。其《徐擅青和無題詩序》云:“夫美人香草,初傳要眇之音;落葉秋風(fēng),始發(fā)清微之響。離憂欲寫,綺語斯標(biāo)。以至平子《同聲》,秦嘉《贈婦》,子建《閨情》之什,安仁《內(nèi)顧》之篇,靡不掩抑深情。纏綿古意……下及溫李之儔,彌極哀淫之思,‘春蠶蠟炬,相如形似之工;‘彩鳳靈犀,明遠遙深之致。言情之制亦為優(yōu)矣?!睂O通將溫李的艷情詩溯源于楚辭和漢魏時期的抒情之作,從而賦予其在詩史上的合理地位,足見其推崇之意和評價之高。正是出于對溫李詩派的高度推崇。所以他在創(chuàng)作中傾盡心血,極力模仿。其《松桂堂全集》卷三十一中的《金粟閨詞》一百首和卷三十二所收的92首詩。全都是寫愛情題材的作品。數(shù)量如此之多,足見他對愛情題材和艷麗詩風(fēng)的偏好。
彭孫通學(xué)習(xí)溫李詩派,最突出地表現(xiàn)在多用富麗精美、色彩裱艷的意象。營造一種雅致的生活環(huán)境。從而表現(xiàn)纏綿悱惻的閨情。如其《無題同貽上作》十二首中,重簾、玉扉、金爐、繡被、蟾宮、綺幃、簪花、蕙帳、桂輪、金屏、畫閣、蘭舟等,很多都是溫李等人慣用的意象。孫通詩中刻畫的幽邈閨情。與溫李詩派尤其是義山詩達到了高度相似。如《無題同貽上作》其二云:“銀箭遲遲正未央,紫鴛兩兩已成行。懷人獨坐嫌宵永,待夢頻來欲夜長。斜月窺窗屏半掩,行云何處幕虛涼。征鴻迢遞文鱗絕,減盡深閨窈窕妝?!睙o論是語言的裱艷、意象的密麗,還是情思的纏綿,都與李商隱的無題詩一脈相承。其他十一首也無不如此。
孫通另有兩首《銀河吹笙》也直接因襲了李商隱詩。根據(jù)題下原注,一首是仿西昆體,一首是仿義山體。前者云:“銀河吹徹玉笙遲,清怨迢迢欲曙時。巫女云歸俱是夢,鮫人淚織盡成絲。霜衾抱月羞孤影,露葉驚秋別故枝。此際離愁更何限,哀弦凄管斷腸詞?!边@與其說是模仿了西昆體,不如說是步趨李商隱的同題之作而成。因為李商隱有同題之作云:“悵望銀河吹玉笙,樓寒院冷接平明。重裳幽夢他年斷,碧樹羈雌昨夜驚。月榭故香因雨發(fā),風(fēng)簾殘燭隔霜清。不須浪作緱山意,湘瑟秦簫自有情?!敝灰獙ψx一下二詩,不難看出它們情思的編織、結(jié)構(gòu)的安排都如出一轍。這樣的例子在孫通集中舉不勝舉。
在晚唐詩壇上,除了溫李艷情詩風(fēng)。以姚合、賈島為代表的清苦詩風(fēng)也是一個重要的詩歌潮流,彭孫通同樣受其影響不小。如他有一組《夏日雜詩仿晚唐體》,共四首,分別是《澆花》、《曬書》、《苦熱》和《憂旱》,其取材的瑣細,情調(diào)的落寞,酷似晚唐姚、賈一路詩風(fēng)。其中《澆花》云:“閑庭清曉靜無嘩,鴟吻西南見月華。汲得杜陵溪上水,澆來彭澤徑中花。方池欲涸逢山雨,小幔偏深護日車。留待重陽霜落后,東籬岸幘醉流霞?!笔拙鋵戦e庭的靜寂無聲,次句中的鴟意象,更使全詩涂上了一層陰冷的色彩,而詩人的澆花行為和頸聯(lián)“小幔偏深”四字,透露出一種淡漠的情懷。全詩取材瑣細。境界狹小,情調(diào)落寞,正是典型的晚唐風(fēng)調(diào)。這樣的例子,在他晚年所作詩中還有很多,如《病中》、《即事》、《春盡日院中曉直》、《移居》、《午日》、《暑雨》、《豆腐》等等,都是這方面的顯例。
二、大歷遺風(fēng)
彭孫通雖出身于一個因軍功而世代享有顯赫家勢的名門望族,但在明清易代之際,他的父親原廣、叔父期生、胞兄孫振等多名親人在戰(zhàn)火中慘遭殉難,彭家由此迅速衰落。而且早在他八歲之時,其母就因病去逝。孫通為其從兄彭孫貽撫育成人。不幸的家世。給彭孫通的心里蒙上一層濃重的陰影。易代之后,從兄彭孫貽隱居不出,孫通則開始了艱難的求仕之路。他于順治十三年和十五年兩次應(yīng)進士試。均不幸落榜。順治十六年,孫通第三次應(yīng)考,終于如愿以償,并拜官中書舍人??墒?,當(dāng)人生剮剛向他展示出光明的前景時,震驚朝野的“奏銷案”爆發(fā),孫通為族人所累而被含冤革職。此后他沉郁困頓、飄零江湖達十馀年之久,足跡遍布吳越、淮南、江西、嶺南諸地,歷盡了漂泊的艱辛,備嘗了思鄉(xiāng)的痛苦,咀嚼著長年的孤獨和哀怨,忍受著年華早逝、人生無望的煎熬。
彭孫通不幸的家世和坎坷的遭遇,使他的心靈總有一層濃重憂郁色彩。這也許就是孫通推崇中唐尤其是大歷詩的一個重要原因。相似的心態(tài)情調(diào)和相似的漂流生活又極大地拉近了他與大歷詩人的心理距離,使他與大歷詩人產(chǎn)生心靈上的強烈共鳴,所以他的詩歌,很少有昂揚的氣勢,更多的是散發(fā)出一種濃濃的憂傷情調(diào),帶有十分鮮明的大歷遺風(fēng)。
這首先表現(xiàn)在詩歌的主題上。
彭孫通生活的時代,剛剛經(jīng)歷了改朝換代,社會動蕩和戰(zhàn)火并沒有完全停息,但是他似乎并不十分關(guān)注社會現(xiàn)實,一生只寫了《沂州道中見流民作》、《老翁嘆》、《貧婦
嘆》、《虔州行送曾堯昶歸萬安》、《二月六日小舟人村落書所見》、《野田行》等少數(shù)幾篇直接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民生疾苦的詩,他更多的是關(guān)注自身的遭遇,抒寫一己的哀吟。
“少年遺俗尚,萬里欲橫行?!?《上張蓼匪老師十二韻》)原本胸懷青云之志,卻被無辜革職。這對詩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它擊碎了詩人的人生理想。所以,抒寫自己無辜被廢的哀怨之情,是彭孫通十年漂泊期間所作之詩的主旋律。如《江千》詩云:“涼風(fēng)黃葉下,秋水夕陽低。歧路吾何適,驅(qū)車東復(fù)西?!薄稏|昌道中贈李萊馭》云:“故鄉(xiāng)渺無際,逐客意何深?!边@聲聲的嘆息,流露出詩人內(nèi)心的失落、茫然和悲怨。他的摯友葉方靄贈詩稱他為“鴛水騷人”,不愧是其心靈相通的知己。
由于對長年漂泊的生活有了切身的體會,所以孫通詩中也少不了對羈旅行役之苦的慨嘆。如《聞雁》云:“千里鄉(xiāng)關(guān)落照邊,花時憔悴獨成眠。相江亭上聞歸雁,嶺外飄零又幾年。”《黃河崖》云:“雖經(jīng)千里道,曾無一瞬留。坐使日月促,轉(zhuǎn)覺身世浮。”羈旅行役之中的艱辛和孤獨,使得友情與親情顯得尤為可貴。所以孫通在十年漂泊期間,寫了不少真切動人的送別、寄贈、懷人、懷鄉(xiāng)之作,此類題材的作品,不僅占有很大比重,而且多有佳作。如“故園此夜堪腸斷,露冷山堂桂樹秋?!?《秋夜絕句》)“人事已同棋局換,交情偏似酒杯濃。”(《宿外氏山樓感舊有作》其二)“一春又向他鄉(xiāng)盡,千里曾無尺素來?!?《豫章城下送春有懷故園兄弟》)“與君后會杳難期,東西南北知何有?!?《花朝日送別達之兄歸譙城贈歌》)“佳辰屈指經(jīng)多少,不在他鄉(xiāng)即病中。”(《七夕》)等等,都是感人肺腑的佳句。
現(xiàn)實的無奈和理想的無望,又使他時刻心懷隱逸之思。如《送張毅文歸郁洲山》云:“明年決計脫羈鞅,青鞋布襪與子偕。”《登湖口縣城》云:“何當(dāng)便作移家計。終臥滄洲寄此生?!薄对乱怪壑兴蕖吩疲骸懊烀鞙嬷藓翁幨?。忽聽漁唱起孤篷?!薄赌呵镌⒑涎詰选罚骸耙咽蔷胗梧禋q晚??赡軞w臥掩荊扉。”這種歸隱之思,在他晚年在朝為官時,愈益強烈,成為他晚期詩作最重要的主題。
孫通以上題材的詩,在主題傾向和情感格調(diào)上,都與大歷詩歌十分相像。如果說這還不算直接和明顯的話,那么,他在詩中頻繁運用“惆悵”一詞。就更加清楚地表露了他受大歷詩歌影響之深,如:“惆悵繁華事已非,寒波縹緲夕陽微?!?《揚州懷古》)“惆悵前游今漸老,紅衣落盡藕花溪?!?《重游南屏山寺》)“飛絮殘鶯惆悵絕,故人南去又揚黔?!?《初夏言懷》其四)等等。據(jù)我統(tǒng)計,像這樣直接運用“惆悵”一詞抒情的例子在孫通集中。共出現(xiàn)34次,與劉長卿詩中的41次相差無幾。
除了主題傾向和情感基調(diào),孫通詩在意象選擇和表現(xiàn)手法上也十分明顯地沿襲了大歷詩歌。他喜歡選用春草、秋水、鴻雁、啼猿、細雨、夕陽、帆影、驚鵲、暮鳥、風(fēng)煙、白云、黃葉、殘雪、空林等意象。如:“萬山秋色盡。薄暮白云歸。”(《題月潭上人山房》)“夜色星河迥,秋聲木葉空。”(《酒后吟》)“瞑色乘林際,棲烏下夕陽?!?《夏夜》)“暮云歸遠岫,暝翼渡孤村?!?《送蘧非南歸》其三)“去路邀秋色,歸帆背夕陽。”(《睦州送裘古苞歸武林》)“孤月在林杪,哀蟬猶亂鳴?!?《花石潭》)“落木聲中殘雁過,斜陽影里暮云生?!?《歲晚書懷》其五)“斜日孤帆迷遠渡,西風(fēng)一雁下秋池?!?《歲暮酬沈融谷見懷之作》)這樣的例子,在孫通集中比比皆是。孫通往往通過擷取這些帶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借助移情、烘托等手法,營造一種冷寂、衰颯的環(huán)境氛圍,從而表達心中的惆悵、落寞的情緒。而這又正是大歷詩歌共同的審美傾向和慣用的表現(xiàn)手法。
由于孫通在心理狀態(tài)和情感與大歷詩人極為相似,并且自覺沿襲了大歷詩人的表現(xiàn)手法。所以他的一些作品,如果置于大歷詩中,幾乎讓人難以分辨。如《登湖口縣城》云:“一望煙波萬頃明,女垣高與石根平。湖光盡日依樓堞。山色終朝滿縣城。寒嶺無人孤鳥下,秋林欲雨數(shù)蟬鳴。何當(dāng)便作移家計,終臥滄洲寄此生?!痹姷氖锥?lián)通過煙波、城樓、湖光、山色等四個意象,運用白描手法疏筆勾勒出一幅寥廓迷瀠的圖景,頸聯(lián)再以寒嶺、孤鳥、秋林、蟬聲等意象進行烘染,遂使全詩流露出一種空寂落寞的情調(diào)。而在如此情調(diào)之下,末聯(lián)隱逸之思的抒發(fā),顯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又如《秋日登滕王閣》云:“客路逢秋思易傷,江天煙景正蒼涼。依然極浦生秋水,終古寒潮送夕陽。高士幾回亭草綠,梅仙一去水云荒。臨風(fēng)不見南來雁,書札何由達豫章。”也是以荒疏蕭瑟的秋天景象,有力地烘托了詩人對歷史的蒼涼感受和對故鄉(xiāng)及親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孫通詩中這種荒疏蕭瑟的景致和孤寂落寞的情調(diào),正是典型的大歷詩風(fēng)。王士禎就曾評價說,孫通這首《秋日登王閣》,“劉文房、郎君胄無以過也”,而《登湖口縣城》,“亦為寫照”。這不愧是出自知交的確評。他將彭孫通與劉長卿、郎士元相比,實際上肯定了他們之間風(fēng)格的相似和水平的相近。的確,孫通這兩首詩。讓人很容易想起劉長卿的名作《登余干古城》。長卿詩云:“孤城上與白云齊,萬古荒涼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綠,女墻猶在夜烏啼。平江渺渺來人遠,落日亭亭向客低。沙鳥不知陵谷變,朝飛暮去弋陽溪?!敝灰獙⑺c孫通詩稍加對比,我們就不得不承認。孫通詩正是脫胎于此,并與之達到了神似的境地。這就難怪沈德潛說彭孫通“在唐人中最近大歷十子,在十子中最近文房”了。
三、引人注目的七律創(chuàng)作
清人楊際昌曾經(jīng)指出:“彭羨門孫通詩工近體,豐神絕類阮亭。”的確,孫通詩體裁多樣,但七律和五律占了絕大多數(shù),而七律又最能代表其詩的藝術(shù)水平,
孫通七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絕少用典,多用敘述性內(nèi)容和描述性意象,以移情、烘托、象征手法,構(gòu)造一種韻味悠長的境界。語言上,一慣采用正常語序,句法完整,意脈流暢,因而有一種清秀_流利的韻律美。比如《無題》詩在李商隱筆下,絕大多數(shù)都是意象富艷,喜用典故。對仗工整,整體上呈現(xiàn)出一種語言典麗精工、詩境幽微深隱的特點。如《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fēng)》、《無題·颯颯東南細雨來》等詩就是人所熟知的例子。彭孫通的十二首《無題同貽上作》,雖然在體式上明顯繼承了李商隱,但除了“玉女湘妃愛獨居,芳時冉冉孰華予?!薄拔浠饰唇猱?dāng)時意,卻遣蓬萊太乙祠。”“盧家錦瑟初調(diào)曲,石氏香塵不印鉤?!槟锛拍o人溴,簫侶凄涼風(fēng)女樓”等句用了熟典外,幾乎很少用典,語言雖然富艷,但絕不生僻,詩意淺顯,意脈流貫,讀來朗朗上口。如其十二云:“夢回芳草碧迢迢,星渚依稀舊鵲橋。堤外垂楊眠未起,花間睡蝶粉初消。重來畫閣聽春雨,相送蘭舟逐暮潮。兩地朱顏憔悴老,徐娘顏色沈郎腰。”全詩無一用典,語言清麗自然,意脈流貫,聲音悅耳動聽,有如一氣呵成。其他十一首也都有這個特點。再如李商隱的那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名作《錦瑟》,情思縹緲,境界朦朧,而孫通的同題仿作卻別有一番流利哀婉之美:
“錦瑟無弦冷繡茵,玉壺有淚泡香巾。遠書貪展頻彈燭,私語愁聞數(shù)避人。秋露暗沈綦履跡,月波空泛畫粱塵。臨窗忽見寒梅白,可惜端憂已到春。”義山詩中的莊生夢蝶、杜鵑啼血、良玉生煙、滄海珠淚等意象之間,沒有明顯的邏輯關(guān)系,而且也沒有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圖景或境界,這就讓人捉摸不透它的意旨到底何在,只是能夠感受到彌漫于詩中的寂寞、失落、迷惘、憂傷……孫通這首詩很明顯在構(gòu)思和情感上都模仿了義山之詩。但境界則要單純、透明得多。雖然詩中的意象一如李詩的富艷,但意象與意象之間、句與句之間,都有一種相承相依的關(guān)系。全詩刻畫了一幅凄美冷艷的月夜相思圖,與義山詩的縹緲朦朧相比,顯得清麗而又流暢。這表明。孫通的愛情詩,雖然在意象和情思格調(diào)上沿襲了溫李詩派,但他消褪其精工的對仗,脫略其朦朧的境界,代之以流利自然的語言、渾融一氣的意脈。因而呈現(xiàn)出一種清麗流暢的風(fēng)貌。他的這種清麗流暢之美,在他送別、酬贈、思鄉(xiāng)、懷人等題材的七律中,表現(xiàn)得就更加突出了。如:“鄉(xiāng)愁已似東流水,況復(fù)啼鵑夜夜催?!?《鄉(xiāng)愁》)“獨客河橋正惆悵,相逢流水任西東?!?《晚泊楓橋逢徐六管朗》)“旅食不堪春又盡,鄉(xiāng)關(guān)愁見白云飛?!?《春盡日登北山玉皇閣》)等等。在此類詩句中,哀婉不迫的情思和流利自然的語言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
孫通七律的流利哀婉,讓人很容易想起大歷詩人劉長卿。劉長卿是大歷時期七律創(chuàng)作的翹楚,在整個七律發(fā)展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卷一四中稱:“七律至隨州,工絕亦秀絕矣?!笔Y寅先生也曾經(jīng)指出:“純熟圓潤正是劉長卿詩的基本特征。結(jié)體安穩(wěn),造語妥貼,永遠不會出現(xiàn)讓你不舒服的句子。同時也不會出現(xiàn)讓你驚異的意象和句法?!薄伴L卿的語言多正常語序、句法完整,給人洗煉流暢的感覺。”蔣先生的這些評語,如果移來評價彭孫通詩,也是非常恰當(dāng)?shù)摹E韺O通的七律,正是沿著劉長卿所開辟的哀婉流利的方向一路走來的。
馀論
在清初學(xué)唐、學(xué)宋呼聲此起彼伏的背景下。彭孫通卻終生服膺、追摹大歷詩和晚唐詩。與那種盲目排斥、打壓中晚唐詩的偏狹態(tài)度相比,彭孫通的選擇和堅守顯示出卓異的審美目光。
不過,彭孫通在學(xué)習(xí)晚唐溫李詩派時,也寫了不少無聊空洞的游戲之作。如《繡衾》、《繡枕》、《繡鞋》、《繡襪》等四首詩,當(dāng)是作于同時。單從選題,就可以看出他在趣味上的低俗一面,而像其中“玉肌長護暖,粉乳暗藏春。結(jié)束憐私小,唯應(yīng)解帶頻”(《繡襪》)等句,則更是流于色情的腔調(diào)了。再如他的《金粟閨詞一百首》,長篇累牘,無非都是寫美人富艷的裝束打扮、華麗的居室陳設(shè)和纏綿悱側(cè)的閨情,顯得層層相因,感情蒼白,沒有多少藝術(shù)價值。另外,他的送別、酬贈、思鄉(xiāng)、懷人等題材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因襲了大歷詩歌的程式化的特點。如在意象和語言就直接套用了大歷詩人,缺乏點化之功,未能臻于融化無跡的境地。上文已經(jīng)指出的“惆悵”一詞,就是一個顯例。相似的例子。還有“搖落”一詞。這也是大歷詩人喜用的,單是劉長卿詩中就至少出現(xiàn)過10次,而在彭孫通集中則出現(xiàn)了17次,因襲的痕跡十分明顯。
彭孫通最致命的不足,就是他終生倚入門墻,未能自辟戶牖。他的詩,給人的最深印象,就是太像唐詩,沒有形成自身的獨特面目。他沒能像其摯友王士禎那樣,從前代詩作中提煉出豐富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成為開宗立派的大家。更沒有他那樣的理論建樹。這大概就是他的詩長期被人遺忘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