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紅 王劍平
課堂實錄
課前準備:ppt制作;《兩小兒辯日》課本劇改編。三位同學排演劇本《兩小兒辯日》。
板塊一:課前導入:趣改《清明》。熟悉劇本
師:唐代詩人杜牧《清明》一詩,同學們一定還記得吧?咱們一起來背一背?
(生齊背)
師:假如咱們把它變變臉,沿用原詩28字,既不增加一個字,也不減少一個字,再來讀一讀,它由詩變成了什么?(投影出現(xiàn)7變臉后的《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生1:變成了劇本。
師:為什么?
生1:它由舞臺提示和臺詞兩部分組成,具體地說,舞臺提示有:清明時節(jié)(時)、雨紛紛(境)、路上(地)、行人、牧童(人物)、欲斷魂(人物神態(tài))、遙指(動作)。臺詞有:借問,酒家何處有?杏花村。
板塊二:精選課文,了解特征
師:今天,我們就來做一次嘗試——讓課文變變臉!
從我們所學的課文中選取劇本素材,你會選擇哪一篇?為什么要選擇這一篇呢?
生2:我選《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有波瀾,改編成課本劇同樣會吸引人的。
師:很有道理,戲劇要出演。故事情節(jié)得吸引人。
生3:我選《唐雎不辱使命》,這篇文言文人物不多,唐雎與秦王的性格鮮明。矛盾沖突集中,改成課本劇的話,秦王與唐雎的對話可以借鑒過來,作為臺詞。
師:不錯,除了故事情節(jié)吸引人外,人物形象鮮明也非常重要。如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人物就成了世界文學長廊中的永恒形象。
生4:我選《羚羊木雕》,課文圍繞該不該要回羚羊,表現(xiàn)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沖突,可以分幾個場景來表現(xiàn),如:在家里,在學校,在萬芳家。
師:把矛盾沖突集中在幾個場景中,設想很好,有當編劇的潛質!
(生紛紛發(fā)言)
師:從同學們的發(fā)言中,可以了解到,適宜改編成課本劇的課文有那么一些特點:故事性強,有情節(jié)波瀾起伏;人物不多,性格鮮明突出;時空較集中,矛盾沖突尖銳;主要通過對話刻畫人物形象。(投影出現(xiàn)相關內容)
板塊三:表演戲劇,修改劇本
師:《兩小兒辯日》是我們七(下)所學一篇課文,將其改編成劇本后會是怎樣?(發(fā)資料,內容見附錄)
師:為適宜舞臺表演,劇本對原文進行了哪些再創(chuàng)造?(學生閱讀并思索)
生5:突出了孔子的多禮。
生6:增添了上場、施禮等動作。
生7:孔子拜兩小兒為師,突出了孔子的謙虛。兩小兒拜孔子為師,突出了孔子的博學。
生8:結尾還有符合原文精神的創(chuàng)造,比如增加了孔子的感嘆……
師(小結):增加了的舞臺提示。符合原文的創(chuàng)造性結尾,更突出了人物形象。
師:請三位學生進行表演,從同學們的再創(chuàng)造中,你覺得這個劇本中還有哪些可改進之處?
(學生上臺表演后,學生評論)
生9:還應注意臺詞的口語化,如孔子最后說的:世人多以己為大,孰料小兒之睛更銳也,吉乎!就很拗口,以致于表演時同學忘詞了。
生10:舞臺提示不夠多:如孔子捋著胡子。表演時同學加上這個動作很形象。
生11:兩小兒很活潑。應突出他們的好學。
生12:還應用旁白形式交代故事背景、內容、寓意。
師: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修改,好嗎?
生13:修改后開頭與結尾都加上了旁白,開頭旁白可以是這樣:《兩小兒辯日》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了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zhí)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孔子上場)孔老夫子常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孔子還說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說,從這個人所作所為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呢?剛好,下面這一幕會解除我們的疑問。
結尾旁白如下:同學們,劇中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自然就不一樣。老師常說,我們是最喜歡探究問題、尋求真諦的??催^課本劇《兩小兒辯日》后能否說出你的緣由?
師:同學們的表演與修改。使這篇文言文變得非常有趣。課外請同學們自選一篇課文,把它改編成課本劇。溫馨提示:主要事件發(fā)生地作為戲劇場景。臺詞以課文中的人物語言為基礎。
寫作范例
課本劇《兩小兒辯日》
旁白:《兩小兒辯日》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了兩個小弦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zhí)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孔老夫子常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鬃舆€說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說,從這個人所作所為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呢?剛好,下面這一幕會解除我們的疑問。
甲乙(兩小兒上場):“我對!”“我才對!”
孔子從西上場。兩個小兒也迎了上去。
孔子(捋著胡子):你們在吵什么呀?
甲乙(爭搶著說):我們在爭辯日頭中午離我們近還是早晨離我們近。
甲:我認為太陽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
乙: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甲乙:您,您是名聞天下的孔老先生,您的知識比我們多,您來評一評,我們倆到底是誰說的對呢!
孔予:哦,那你們各有什么理由呢?
甲:您想,早晨的太陽大得像車上的篷蓋一樣,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子,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乙:可是,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這,這兩位小學士,老朽實不相瞞,我也不能斷定你倆到底是誰說的對,誰說的錯。老朽無知。愿拜兩位為師。
甲乙(笑):誰說您知道的事情多呢?
孔子再次施禮。
甲乙:不行,不行,要我們收徒,我們也不知道答案,怎能做您的老師呢?您的學識淵博,我們應該拜您為師才時啊!
甲乙(兩小兒施禮):孔老先生真是名不虛傳,謙虛待人,實事求是?!爸疄橹?,不知為不知”。
(兩個孩子下)
孔子(站在原地感嘆):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值得
世人學習啊!如此好學求知的孩子,長大了肯定會有出息!
旁白:同學們,劇中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自然就不一樣。老師常說,我們要多探究問題,尋求真諦的。看過課本劇《兩小兒辯日》后能否說出對你的啟示?
課本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第一場八月秋高風怒號
旁白:唐肅宗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狂風怒號。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一座普通的茅屋內走出一位約五十多歲的老者,他就是偉大的詩人杜甫。常年的顛沛流離和歲月滄桑已折磨得他白發(fā)蒼蒼,步履蹣跚。
杜甫:好大的風!啊?這茅屋在搖晃,我出去看看,看來要出事了!
杜妻:子美。可要小心點!
杜甫:我知道了。
(杜甫走出茅屋,看到茅草遍地、枯葉亂飛……忽然一大團茅草帶著泥土落下來,杜甫急忙用手遮著頭,向屋頂仰望)
杜甫(驚叫):不好了,夫人,屋上的茅草全飛了!我的茅草,我的茅草……
(叫著彎腰想抓住它們,慌忙四處亂抓,可它們有的飛到樹上,有的沉到泥塘里)
杜甫(焦急、痛心的):這間草堂可是朋友們幫我蓋的,這如何是好,這如何是好啊,我的茅屋啊……
群童(探頭,齊叫):刮大風嘍,刮大風嘍!
群童甲(指著有茅草的地方):你們看那邊,刮來好多茅草……嘿,茅草。都來搶嘍,搶了烤火去!
群童乙:給我點,給我點……
群童丙:看那兒樹上還有哪,池塘邊也有,快點!
群童?。翰恍?,我得去告訴茅草的主人。(跑去報告杜甫)
杜甫:孩子們,那是我家的,不要搶,那是我家屋頂上的茅草,不要搶……(孩子不理)
杜甫(氣得咳嗽,頓足,拿拐杖指之,開始追):小兔崽子們,回來,給我回來!
弦子們(跑,停下來,舉著手里的茅草挑逗地):糟老頭,你追啊,追啊,你追上,就還你,來呀!
杜甫(氣極了,臉色鐵青):你們給我回來,快回來,你們!你們怎么忍心,偷我一個窮老頭子的東西呢!唉!(跌坐在地上,氣喘吁吁)啊,老天爺呀,你叫我怎么活呀,你亡我杜甫嗎?……這是什么世道啊!
第二場長夜沾濕何由徹
(傍晚,風停了,陰云密布,雷聲隱隱,雨聲不斷。杜甫家的孩子蜷縮在屋角,屋里盆盆罐罐的都在接著屋頂漏下的雨水,叮叮當當)
杜妻:子美,睡吧,明天我再到鄰居那里借點米,孩子們又沒吃東西……夜長著哪!這幾年來。你夜夜苦熬著,當0身子呀!
杜甫:夫人,你睡吧,我睡不著,這屋里沒點干的地方;被子也被孩子蹬破了——孩子冷啊。哎,幾年來,我們四處逃命。九死一生。你和孩子們成天吃不飽,穿不暖,都怪我無能,我對不起你們娘幾個啊……(捶胸頓足、老淚縱橫)
杜妻:子美,甭這樣,這年月兵荒馬亂的,我們能活著就不錯了!這都是安祿山史思明兩個老賊造成的啊。唉……
杜甫:蒼天哪。這生靈涂炭的日子何時結束?這漫漫長夜,什么時候是個盡頭啊!
第三場安得廣廈千萬間
(夜更深了,雨越來越大,風越來越猛,杜甫站在窗前,試圖用自己瘦弱的身子擋住從門縫里刮進來的風雨。突然,只見他猛地打開窗戶,頭高高地昂起,向著陰云密布的沉沉暗夜)
杜甫(大聲地、悲愴地):老天啊,你睜開眼看看我們山河破碎的祖國:看看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保佑我大唐的社稷江山吧!我杜甫一家雖然苦點。沒什么,可現(xiàn)在又有多少難民凍死餓死在荒野。蒼天啊,你說。你讓我杜甫找到千萬間寬敞的大屋,讓天下所有流離失所的窮苦百姓都擁有溫暖的住所吧,沒有風吹雨淋,平平安安。啊,上天啊,就請你發(fā)發(fā)慈悲,給我這樣的房屋吧!哪怕再多的苦難,讓我杜甫一個人去承受!哪怕讓我去死,我都心甘情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