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言亮 盧 風
摘要本文主要在理論上劃清了“道德相對主義”的界限。在對“道德”與“相對主義”進行辨析的基礎上,對“道德相對主義”與道德相對性、道德多元主義、道德地方主義,強道德相對主義與弱道德相對主義進行了區(qū)分。對“道德相對主義”進行分類;總結(jié)了道德相對主義的一般論證模式;闡明了道德相對主義的對立面以及道德相對主義的家族相似概念。最后陳述了必須拒斥道德相對主義的理由,即道德與法律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有普遍有效的法律,便有普遍有效的道德觀念和規(guī)范。
關鍵詞道德相對主義道德相對主義
中圖分類號B82-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07-1539(2009)01-0026-04
在現(xiàn)代生活中,很多人都覺得很難對一個人或者一個行為作出正當或者錯誤的判斷,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于正當或者錯誤的理解,并沒有絕對的正當與錯誤?,F(xiàn)今流行的各種道德理論都有各自的核心概念和原則,但是,這些概念和原則是不可公度(incom-mensurabilhy)的,因而當不同道德理論的核心原則之間發(fā)生沖突時,我們似乎沒有合理的方法去衡量它們的是非對錯。
為能直面道德相對主義的挑戰(zhàn),首先必須辨析“道德相對主義”的內(nèi)涵和外延,給“道德相對主義”劃定明確的界標。本文將從以下四個角度對“道德相對主義”進行細致的闡釋,并提出反對道德相對主義的理由。
一、辨析“相對主義”與“道德”
在闡釋什么是道德相對主義之前,有必要分別對“相對主義”和“道德”這兩個常用術語做一個簡單的說明。按照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Stanford Encyclo-pedia Philosophy)的說法,“相對主義并不是單一的教義,而是一族觀念,這一族觀念的共同主題是說一些經(jīng)驗、思想、評價甚至實在的某些重要方面與其他某些事情相關。比如,證明的標準、道德原則或真理據(jù)說有時是相對于語言、文化或生物構(gòu)成的?!睆倪@個簡單的說明我們可以看出,“相對主義”是個與其他重要哲學觀點糾纏在一起的復雜觀念。要想理解相對主義,必須對相對主義涉及的其他觀點有所了解。也就是說,在談相對主義時,一般是談一個主題(或觀點)與其他多種主題(或觀點)的相互關系,這個主題(或觀點)無法離開其他諸多主題(或觀點)而得以闡釋。相對主義的大致結(jié)構(gòu)是:x相對于Y而存在(或x與Y有關)。有各種不同的相對主義。據(jù)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解釋,x是因變元(dependent varlables),表示“什么是相對的”,Y是自變元(independent variables),表示“相對于什么”。x可指代重要概念、重要信念、直覺、認識評價(Epistemic Appraisal)、倫理(道德)、語義學、實踐、真理、實在;Y主要指代語言、文化、歷史時期、內(nèi)在認知構(gòu)架(Innate Cognitive Architecture)、選擇、科學結(jié)構(gòu)、宗教、性別、種族或者社會身份、個人等等。當然,還可以根據(jù)特定考慮在這個結(jié)構(gòu)中加入變元和自變元不同的值。顯然,“道德相對主義”只是“相對主義”這一族概念中的一個而已。如果我們選定“道德”為自變元的值,那么,根據(jù)“道德”與因變元的關系,就可以得出十種以上關于“道德相對于Y”的不同組合。如,道德是依賴于文化的,道德是依賴于宗教的,道德是依賴于歷史的,等等。
不僅有多種道德(或者倫理)理論,而且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文化傳統(tǒng)中的道德形式和內(nèi)容也很不相同。一般說來,道德的基本問題是“善”與“正當”問題,涉及對什么是“善”與“正當”的思考和規(guī)定。在西方哲學史上,是蘇格拉底首先對“人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反思,把哲學從天上帶到了人間。他的名言“認識你自己”,“美德即知識”,“未經(jīng)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等,都是道德哲學史上的重要命題。第一個把道德研究變成專門學科(即倫理學)的哲學家是亞里士多德。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道德德性則通過習慣養(yǎng)成,因此它的名字‘道德的(Ethike)也是從‘習慣(Ethos)這個詞演變而來”??梢?,在原初意義上,倫理學與風俗習慣是無法分開的?,F(xiàn)代英語、法語、德語中“Moral”一詞的詞源是拉丁語中的“Moralis”。這個詞是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在翻譯希臘語“Ethike”一詞時創(chuàng)造的一個詞。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倫理”和“道德”這兩個詞在西方哲學發(fā)展中的同源性。在通常的語境中這兩個詞大致同義。
我們很難脫離具體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情境去討論善惡的標準問題或道德判斷的標準問題。道德實踐總是在具體時間和情境中進行的。我們在討論道德問題時,必須注意道德(或倫理)的這種具體性和相對性。
在談論道德相對主義時,須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區(qū)分。
1、“道德相對主義”與“道德相對性”。道德相對性指道德判斷、道德學說和道德實踐總是與特定文化傳統(tǒng)、具體情景等因素相關。承認道德的相對性不意味著必須贊成道德相對主義。任何一種道德話語作為一種地方性話語,確實總依賴于特定的共同體(或特定文化),在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中,人們信守的道德原則也確實有差異,但由此不能得出道德相對主義。道德相對主義源自對道德相對性的夸大??浯罅说赖碌南鄬π?,便會否認善惡之間的明晰界限,認為人類行為無所謂正當與錯誤,怎樣都行。其實,作為地方性知識的道德(或倫理)在其傳統(tǒng)或共同體內(nèi)部是穩(wěn)定的,特定共同體的道德規(guī)范對共同體的所有成員都具有約束力。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傳統(tǒng)或共同體內(nèi)部,人們有判斷善惡是非的明晰標準。我們不必否認道德的相對性,但過分夸大道德相對性就會走向道德相對主義。
2、“強道德相對主義”與“弱道德相對主義”。弱道德相對主義承認道德的相對性,認為道德判斷是依賴于文化傳統(tǒng)的,并不存在永恒不變的、超越社會與歷史的道德規(guī)范,但并不否認善惡是非標準的存在。而強道德相對主義則夸大了道德的相對性,根本否認善惡是非標準的存在,甚至認為我們根本不能作出道德判斷。
3、“道德相對主義”與“道德多元主義”。道德多元主義認為,存在多種不同的關于道德的觀念,很難找到一個客觀的衡量不同道德觀的標準。道德多元主義與道德相對主義的不同點在于:道德多元主義雖然承認有多種不同的道德體系或者道德判斷標準,但是并不認為這些標準是隨意的,可有可無的。道德多元主義者仍然認真對待其所屬共同體的道德標準。
4、“道德相對主義”與“道德地方主義”。道德地方主義認為,每種道德都與其產(chǎn)生的地域、傳統(tǒng)和文化相關,我們無法脫離這些道德產(chǎn)生的地方場景來談論道德問題。但是道德地方主義者并不認為在其生活的傳統(tǒng)與共同體內(nèi)部不存在客觀的道德標準,也并不否認不同地方的道德知識可以通過溝通、學習而達成道德共識。
二、道德相對主義的分類
根據(jù)不同的標準,可以將道德相對主義分成不同
的類別,根據(jù)道德類型學,我們至少可以把道德相對主義分為如下幾個類別:描述性的相對主義(descrip-tlve relativism),從事實上指出道德規(guī)范的相對性;元倫理學的相對主義(meta-ethical relativism),從道德判斷的角度,指出沒有唯一正確或可以得到證明的道德判斷;而從這兩個前提,我們可以推導出規(guī)范性的相對主義(normative relativism),即認為對于接受了不同于我們的道德的人,如果我們把適用于自己的道德判斷放在他們身上,或者干涉他們的道德實踐,那在道德上就是錯誤的。這種對道德相對主義的區(qū)分一般為學界所接受。當然,我們也可以根據(jù)道德所相對的內(nèi)容對道德相對主義進行分類。其實,今天談論的道德相對主義主要集中在文化相對主義上。文化相對主義從不同文化傳統(tǒng)中有不同的道德規(guī)范這個事實出發(fā),得出了道德相對主義的結(jié)論。
有學者認為,對道德相對主義的討論經(jīng)常集中于規(guī)范性的道德相對主義,而規(guī)范性相對主義往往采取了如下形式的論證。
1、道德價值乃是植根于社會習俗、歷史條件和形而上學信念這樣一些東西之中的,而這些東西在不同的社會中是不同的;
2、所以,道德判斷必然與社會約定和社會習俗牽涉在一起;
3、沒有中立的標準使我們可以判定競爭的道德主張;
4、因此,道德判斷必定是相對的。
這就是道德相對主義的典型論證模式。這種論證模式同樣適用于下文將要提到的各種道德相對主義類型。
三、道德相對主義的對立面
為了更好地說明什么是道德相對主義,有必要闡述道德相對主義的對立面。一般說來,道德相對主義的對立面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道德絕對主義(moral absolutism),認為人們的善惡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是永恒不變的、超歷史的范疇,否認它們的歷史性、階級性和民族性,否認道德的歷史性演變,主張建立一種適合于一切時代、一切民族的絕對道德真理體系。例如,古希臘柏拉圖把善作為一種永恒不變的真理,認為它具有絕對價值。基督教倫理學把上帝的意志視為道德的絕對法則??档掳选敖^對命令”看作是普遍的、先驗的、永恒不變的道德命令等等。
2、道德客觀主義(moral。bjectivism),認為道德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與判斷獨立于人,與人們的需要、利益沒有任何關聯(lián);它們僅僅奠基于超越人與人心的“天”、自然界或上帝。中國西漢的董仲舒便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倫理客觀主義命題。
3、道德實在主義(moral realism),認為不僅存在客觀的道德真理,而且存在客觀的確定那些真理的方法或程序。董仲舒的觀點同樣也可以被看作道德實在主義。
四、道德相對主義的家族相似概念
“家族相似”是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思想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維特根斯坦看來,我們語言中的很多概念是無法用本質(zhì)特征去界定的,但這些概念共享某些相似性。本文借用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來簡要說明如下與“道德相對主義”相似的概念。這些概念雖然與道德相對主義有所不同,但都共享“道德相對主義”的某些重要特征,故可被看做“道德相對主義”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
1、道德主觀主義(moral subjectivism),道德判斷是每個人個人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根本無法比較這些不同的判斷和選擇,也很難對這些判斷和選擇做出正確或錯誤的評價。
2、道德情感主義(moral emotionalism),道德情感主義認為道德語言和道德判斷只是個人情感和態(tài)度的表達而已。情感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人物C.L.史蒂文森認為:“道德詞匯是情感性的,道德詞匯的主要功能在于校正其他人的態(tài)度以使他們更完全地符合我們自己的態(tài)度。”“句子‘這是善的的意義與句子‘我贊成這,你也贊成吧的意義大致相同?!痹诘赖虑楦兄髁x看來,我們的道德文化中不僅沒有客觀的道德標準,而且也沒有合理的道德權威。
3、道德文化主義,這種觀點認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準則。不存在判斷不同文化傳統(tǒng)中不同道德準則之優(yōu)劣的客觀標準。我們自己文化中的道德準則也沒有特殊的地位,而只是很多準則中的一種而已。在倫理學中沒有“普遍真理”可言,也就是說,沒有在一切時代對所有人都有效的道德真理。
4、道德歷史主義(moral historicism),這種觀點認為,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道德觀念并不相同,隨著歷史的變遷,會產(chǎn)生不同的道德觀點,因此根本就不存在客觀的道德判斷標準。
5、道德虛無主義(moral nihilism),這種觀點認為,道德不過是文化游戲,任何人對道德問題的看法都不重要,根本就不存在道德判斷的客觀標準或準則。
6、道德懷疑主義(moral skepticism),這種觀點認為,我們根本就不可能知道道德真理是否存在,對道德真理持一種根本的懷疑態(tài)度。
五、拒斥道德相對主義
我們必須在承認道德相對性的同時,堅決拒斥道德相對主義。道德相對主義的要害在于否認存在判斷善惡是非的合理標準。如果道德相對主義是真的,那么我們就沒有理由控告殺人放火、謀財害命是有罪的,即無法把法律奠定在道德的基礎上。然而,法律如果不能奠定在道德的基礎上,就不可能是正義的法律,就不可能贏得多數(shù)人的忠誠。道德相對主義隱含的一個錯誤就是割裂了法律與道德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以為法律是可以獨立運作的維持社會基本秩序的系統(tǒng)。實際上,只有正義的法律才是良法。“正義”絕不只是個法律概念,它也是個倫理概念。法律與道德在規(guī)范方面也有很多重合的部分。例如,不許殺人和不許偷盜,既是道德禁令,也是法令。能認識到道德與法律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我們就不會走向道德相對主義。因為任何一個有秩序的社會,必定有普遍有效的法律,有普遍有效的法律就有內(nèi)在的道德維度。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社會都有普遍有效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F(xiàn)代性凸顯了自由、人權一類的基本價值,這些價值已獲得了世界多數(shù)民族的認同。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全球化發(fā)展有其不公的方面,但它推動了全球交往和對話。這一發(fā)展進程必然要求某種全球秩序,不能說這種全球秩序只是各民族國家(或利益集團)的博弈規(guī)則,其中勢必也包含著道德維度??梢?,不僅存在特定共同體內(nèi)部的普遍有效的道德觀念和規(guī)范,還存在全球交往中普遍有效的道德觀念和規(guī)范。例如,尊重人權已成為絕大多數(shù)民族一致認同的道德要求,絕大多數(shù)民族接受的正義原則都涵蓋了尊重人權的道德要求。全球絕大多數(shù)人都指責“9·11”恐怖事件,即一致判斷這是邪惡的或錯誤的,就因為恐怖分子的行動違背了正義原則??梢姡赖孪鄬χ髁x是錯誤的。
道德相對主義是錯誤的,絕不意味著它的對立面都是正確的。試圖把道德奠定在超歷史、超文化的絕對真理基礎上的努力都無例外地失敗了。西方啟蒙以后的歷史和思想史證明,普遍有效的道德觀念或規(guī)范不可能鑲嵌在任何獨斷的宗教信仰體系內(nèi),連最有影響力的基督教也無法贏得所有人的服膺。啟蒙思想家曾希望借助理性而確立普遍有效的道德觀念。然而,人類僅憑理性發(fā)現(xiàn)不了既包羅萬有又內(nèi)在一致的真理體系。理性發(fā)現(xiàn)的道德觀念是多元的,而不是統(tǒng)一的。正因為如此,羅爾斯才說,現(xiàn)代民主社會中合情理的整全宗教、哲學和道德信仰的多種多樣不只是將很快消失的歷史性現(xiàn)象,而是民主公共文化(public culture of democracy)的永久性特征。而且“合情理的多元主義(reasonable pluralism)這一事實不是人類生活的不幸條件”。羅爾斯的意思是,我們不該把信仰的多種多樣看作令人厭惡的思想混亂,更不該把它視作可怕的社會分裂,而應愉快地把它接受為民主公共文化的常態(tài)。
可見,有必要在個人道德(personal morality)和公共道德(public morality)之間作出大致的區(qū)分。個人道德植根于個人信仰,你若是個基督徒,那么你就該遵循基督教道德,但基督徒無權把基督教特有的道德要求強加于所有人。公共道德是在一個社會中具有普遍約束力的道德,如尊重基本人權(特別是生命權),不傷害他人,是絕大多數(shù)現(xiàn)代社會內(nèi)部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道德規(guī)定。今天的國際社會也正在形成一種具有普遍有效性的公共道德。公共道德的有效性不源自上帝的意志,也不源自科學的絕對真理,而源自理性人通過對話商談而達成的共識。由宗教和哲學信仰的多樣性,決定了個人道德的多樣性。但這種多樣性不影響普遍有效的公共道德的存在。人們就宗教信仰永遠也達不成完全的共識,但理性人就尊重人權(甚至保護環(huán)境)可以達成共識。在個人生活領域中,每個人都有權根據(jù)自己的信仰(蘊含個人道德觀念)去判斷善惡是非,但在公共生活領域,我們必須根據(jù)公共道德原則(如正義原則或人權原則)去判斷善惡是非。
(作者:張言亮清華大學哲學系倫理學專業(yè)博士生,北京100084;盧風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