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昊 李吉萍
在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的考查中,主觀題部分分值大,是學生最不容易把握的一塊。很多學生對變化無端的現(xiàn)代文閱讀持一種“排斥”心態(tài),認為這部分得分的高低完全靠考場的臨場發(fā)揮和閱卷教師的仁慈與否。不僅學生,連從事多年高三語文教學的教師也覺得:現(xiàn)代文閱讀雖很重要,但不好操作。筆者認為,高考中的現(xiàn)代文閱讀題目設置十分規(guī)范,加強層次劃分的訓練是一種十分有效的解決方法,通過層次劃分,學生的回答完全可以做到要點全面,從而獲得較為理想的分數(shù)。
一、學生答題現(xiàn)狀學生最為習慣的閱讀方法是拿到試題以后先把閱讀材料通讀一遍,對文章內(nèi)容有個初步印象。具體答題的時候再把和題目對應的文字區(qū)域細讀一遍,然后作答。這種方法之所以大行其道,一個是因為速度較快,節(jié)省考試時間;二是有一定的準確性,大多情況下總能得到幾分。對于那些認為現(xiàn)代文閱讀沒有規(guī)律,不可把握的學生來說,這么幾分已經(jīng)達到了他們的期望值。其實這種方法最大的缺陷在于準確性不能保證,得分也不高,是一種冒險的方法。學生通讀材料往往印象寥寥,談不上整體把握材料,在對題目的對應區(qū)域仔細斟酌時,又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其結果是答案要點不全,語言表述不準確。
二、分層法的作用所謂分層法就是在現(xiàn)代文閱讀中劃分層次。無論什么文體的文章,作者總是要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將掌握的材料加以剪裁,按照一定的思路去安排材料,這就是布局。作者的布局在文章中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結構層次。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結構就是這種思路的具體展現(xiàn)。我們閱讀時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結構,理清文章的層次,包括段與段之間的以及一段內(nèi)部的層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達到讀懂文章的目的。
單憑語感答題弊端明顯,如果在語感的基礎上再輔以分層法,那么就可以事半功倍。
三、如何分層現(xiàn)代文閱讀的材料多數(shù)是散文,散文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大多數(shù)自然段并不是孤立于其他段落之外,它們意義相關、前后相連。幾個自然段合起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就組成了結構段,將其組成結構段的方法叫做歸并法。歸并法能化繁為簡,迅速理清思路。這是現(xiàn)代文閱讀中劃分層次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例如2005年高考廣東卷的現(xiàn)代文閱讀,可用歸并法對全文進行層次劃分。第1段為一部分:通過比較襯托,點出具有中國人皮膚顏色一樣的黃河到了壺口這兒,才成了真正的黃河。2~8段為第二部分:寫親臨壺口所見,從聲響(2~4)、流勢(5~6)、年代久遠的歷史(7~8)三方面描寫了壺口黃河的宏大氣勢。這里,歷史與現(xiàn)實交織,情感與勝景交融,時間與空間交替,筆力雄健,大開大闔,極富藝術的美感。9 段為第三部分:強調(diào)應該有人為黃河作傳。結構層次清楚了,作者的寫作思路也就清晰了,那么第18小題的答案也就好概括了。其次,適當注意段落的結構形式,如順承式、并列式、因果式、總分式、轉(zhuǎn)折式和遞進式等等。2008年高考江西卷現(xiàn)代文《朦朧的敬意——悼念魯迅先生》就是采取“總——分——總”的結構形式:①②段總寫作者對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至⑩段分寫,其中③④⑤段寫作者為魯迅守靈的所見所感,⑥至⑩段回憶幼年時瞻仰孫中山先生遺體時的所見所感及對自己的深遠影響,最后兩段總結全文,點明主題,照應標題。題目的第17小題(分值為6分)為“指出本文的結構方式,并作簡要分析”,如果我們一點都不知道文章的構段規(guī)律,這個題很可能得0分。三要抓住一些關鍵的過渡句。關鍵的過渡句往往是段落劃分的標志,過渡句不僅顯示著文章的層次脈絡,也常常顯示著主要的信息。例如1992年高考全國卷閱讀題,第三段開頭一句是:“到清代,我國特有的畫竹技法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風格也更加多樣化?!边@即是主旨句,也是過渡句。“進一步”、“更加”兩個情態(tài)語揭示了上下文的關系?!凹挤ā?、“風格”兩個詞作為對象指示語,不僅適用于本段,也適用于上段。最后,把握所劃分層次之間的關系。文章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只有把握好各個層次內(nèi)部的關系,才能形成整體觀。這里所說的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具體是指開頭、主體部分、結尾之間的前后照應關系。譬如2000年全國卷第23題問“最后一段與倒數(shù)第三段的關系是什么”;2003年全國卷綜合賞析題A項是“本文以不會退色的鄉(xiāng)土情結開篇,開門見山;以鄉(xiāng)土情結的形成和表現(xiàn)為主線,脈絡清晰;以不會消失的鄉(xiāng)土之戀結篇,首尾呼應”。這樣的試題大致上是屬于對文章各部分之間關系的分析,摸清這種關系,既是分析結構的需要,也是弄清寫作思路的需要。
四、分層法答題的實例操作
【例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題。(選自江西師大附中高三語文三模試卷)
從何處走向大唐
余秋雨
①巍巍大唐就在前面不遠處了,中國,從哪條道路走近它?
②很多學者認為,順著中國文化的原路走下去,就成,遲早能到。
③我不同意這種看法,因為事實并不是這樣。
④走向大唐,需要一股浩蕩之氣。這氣,秦漢帝國曾經(jīng)有過,尤其在秦始皇和漢武帝身上。但是,秦始皇耗于重重內(nèi)斗和龐大工程,漢武帝耗于六十余年與匈奴的征戰(zhàn),元氣散逸。到了后來驕奢無度又四分五裂的亂世,更是氣息奄奄。盡管有魏晉名士王羲之、陶淵明他們延續(xù)著高貴的精神脈絡,但是,越高貴也就越隱秘,越不能呼應天下。
⑤這種狀態(tài),怎么締造得了一個大唐?
⑥浩蕩之氣來自于一種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已經(jīng)無法從宮廷和文苑產(chǎn)生,只能來自于曠野。
⑦曠野之力,也就是未曾開化的蠻力。未曾開化的蠻力能夠參與創(chuàng)建一個偉大的文化盛世嗎?這就要看它能不能快速地自我開化。如果它能做到,那么,曠野之力也就可能成為支撐整個文明的脊梁。
⑧中國,及時地獲得了這種曠野之力。
⑨這種曠野之力,來自大興安嶺北部的東麓。
⑩一個仍然處于原始游牧狀態(tài)的民族,鮮卑族,其中拓跋氏一支,漸有起色。當匈奴在漢武帝的征戰(zhàn)下西遷和南移之后,鮮卑拓跋氏來到匈奴故地,以強勢與匈奴余部聯(lián)盟,戰(zhàn)勝其他部落,稱雄北方,建立王朝,史稱北魏。此后,又經(jīng)過半個世紀的征戰(zhàn),北魏完成了黃河流域的統(tǒng)一。
11勝利,以及勝利后統(tǒng)治范圍的擴大,使北魏的鮮卑族首領們不得不投入文化思考。
12最明顯的問題是:漢族被戰(zhàn)勝了,可以任意驅(qū)使,但漢族所代表的農(nóng)耕文明,卻不能由游牧文明的規(guī)則來任意驅(qū)使。要有效地領導農(nóng)耕文明,必然要抑制豪強兼并,實行均田制、戶籍制、賦稅制、州郡制,而這些制度又牽動著一系列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tài)的重大改革。
13要么不改革,讓中原沃土廢耕為獵,一起走回原始時代;要么改革,讓被戰(zhàn)勝者的文化來戰(zhàn)勝自己,共同走向文明。
14鮮卑族的智者們,勇敢地選擇了后者。從公元五世紀后期開始,經(jīng)由馮太后,到孝文帝拓跋宏,開始實行一系列強有力的漢化措施。先在行政制度、農(nóng)耕制度上動手,然后快速地把改革推向文化。
15我們必須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孝文帝拓跋宏強迫自己的部下皈依漢文化,卻未曾約束他們把豪邁之氣帶入漢文化?;蛘哒f,只有當他們充分漢化了,豪邁之氣才能真正植入漢文化。
16中華文化也就像騎上了草原駿馬,鞭鳴蹄飛,煥發(fā)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17魯迅說“唐人大有胡氣”,即是指此。
18事情還不僅僅是這樣。
19自從孝文帝拓跋宏竭力推動鮮卑族和漢族通婚,一個血緣上的融合過程也全面展開了。請注意,這不再是政治意義上,而是生命意義上的不分彼此,這是人類學范疇上的宏大和聲。
20由此我要從更深邃的層面上來揭示造就大唐的秘密了:大唐皇家李氏,正是鮮卑族和漢族混血的結晶。
21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都是鮮卑人。李世民的皇后,也是鮮卑人。結果,唐高宗李治的血統(tǒng),四分之三是鮮卑族,四分之一是漢族。
22一條通向大唐的路,這才真正打通了。 路的開始有點小,有點偏,有點險,但終于成了中國歷史上具有關鍵意義的大道。
23通向大唐之路,最具有象征意義的是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24主持石窟建造的鮮卑族統(tǒng)治者不僅在這里展現(xiàn)了雄偉的曠野之美,而且還爽朗地在石窟中引進了更多、更遠的別處文明。
25他們本身缺少文化厚度,還沒有形成嚴密的文化體系,這種弱點很快轉(zhuǎn)化成了優(yōu)點,他們因為較少排他性而成為多種文化融合的“當家人”。于是,真正的文化盛宴張羅起來了。
26這就是北魏的氣魄。吞吐萬匯,兼納遠近,幾乎集中了世界上幾大重要文化的精粹,熔鑄一體,互相化育,烈烈揚揚。
27這種宏大,舉世無匹。
28由此,大唐真的近了。
29大唐之所以成為大唐,正在于它的不純凈。
30大道周邊,百方來朝。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都主動靠近。
31這是一個云蒸霞蔚的文化圖像,我每每想起總會產(chǎn)生無限惋嘆。人類常常因為一次次的排他性分割,把本該頻頻出現(xiàn)的大氣象,葬送了。
32人類總是太聰明,在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化之后就敏感地與別種文化劃出一條條界線。結果,由自我衛(wèi)護而陷入自我禁錮。
33如果放棄這樣的聰明,一切都會改觀。
34想起了歌德說的一段話:人類憑著自己的聰明劃出了一道道界限,最后又憑著愛,把它們?nèi)纪频埂?/p>
35推倒各種人為界限后的大地是一幅什么景象?北魏和大唐作出了回答。
16.從全文看,作者認為是從何處走向大唐?原因是什么?(7分)
答案:北魏。①北魏有一種曠野之力,不僅使自己快速漢化,而且將豪邁之氣植入漢文化;②大唐皇家李氏是鮮卑族和漢族混血的結晶;③北魏引進了更多、更遠的別處文明。
分析:從回答的情況來看,很多學生的回答要點不全,思維混亂,7分往往只能得1至2分。其實,運用分層法進行分析,完全能獲得一個理想的分數(shù)。
題目明確要求“從全文看”,我們必須對全文的結構進行分析。表面上看,這篇文章似乎太“寫意”,有35個小段,很多時候一個段就一兩句話,實際上,這篇文章的結構很嚴謹,充分體現(xiàn)出散文的特點。
第1段總起,拋出問題,同時緊扣題旨,引起讀者的興趣。2、3段明顯是過渡段,用一般學者的觀點和自我的觀點作比較,強調(diào)事實的本源,可歸并為一個過渡層。4到10段是對起始段問題的回答,即回答“中國從何處走向大唐”。這是文章的第三層,明確了這層大意,便可在第4到第10段這個區(qū)域內(nèi)回答16小題的第一問了。要整合出答案,必須對第三層內(nèi)部進行層次分析,這里采用了順承式的構段方式,用簡表列出如下:
這個簡表清晰地給出了第一問的答案:北魏。
接下來第11段到第18段開始闡釋從北魏走向大唐的第一個原因,為文章的第四層,這段主要講述了北魏游牧文明的自我漢化。18段既是第四層的收尾,又緊承著下一層,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19到22段為第五層,陳述了“事情還不僅僅是這樣”之后的第二個原因:血緣的融合。23到28段為文章第六層,闡述了第三個原因:文化的融合。其實四、五、六三層之間是一種遞進關系,請看每一層最后一句話,用簡表標示如下:
從簡表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走向大唐的三個原因,即:①北魏有一種曠野之力,不僅使自己快速漢化,而且將豪邁之氣植入漢文化;②大唐皇家李氏是鮮卑族和漢族混血的結晶;③北魏引進了更多、更遠的別處文明。
29段到收尾是文章的最后部分,歸并為文章的第七層,總括全文,呼應題旨。這篇文章結構手法十分豐富,總體采用“總——分——總”的方式,第三層又運用了順承式結構,四、五、六層又運用了遞進式結構方式,嚴謹有序。通過分析結構,不僅能迅速找到答題區(qū)域,還把握了作者的思路,回答要點清楚而全面。
(作者單位:大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