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濱
[摘 要]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對《課標》理念解讀與教學實踐中,存在歪曲和不作為的弊端。為此,筆者通過課堂觀察,收集教學案例,針對語文教學中的目標與過程、預設與生成、本體與“綜合”、形式與“指向”、“經營”與“熏陶”等幾個節(jié)點進行分析思考,以期從小處著手,提高對新課程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的思辯能力。
[關鍵詞]實踐 和諧 課堂
當前,在演繹、言說新課程語言的實踐中,存在著兩種弊端,一種是舊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一種是新瓶無酒,有湯無藥。前者是對新課程的歪曲,后者表現(xiàn)為對新課程的無作為,而這都源于沒有建立新的相應的教學方式、生活形態(tài)。據(jù)此,筆者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力圖通過記錄教師課堂教學場景和案例的剖析研討,分析課程從獨立存在的知識轉化為個人經驗的歷程,追尋符合《課標》理念的有效教學行為,氤氳和諧、系統(tǒng)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學氛圍,以期收獲新課程的精彩。
一、目標與過程——共存期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那如何實現(xiàn)與文本的對話呢?該如何實施語文教學呢?對這兩個問題的預期,就是學習目標和過程。按照《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注釋,目標即想達到的境界或目的;過程即事情進行或事物發(fā)展所經過的程序。由此,教師應讀透文本,預制目標,提升課堂對話品質。筆者試以浙教版六年制第八冊《登山》兩次實踐案例進行闡述。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方向——教學目標的問題,嘗試一根據(jù)目標采用線型結構設計,表面上看,教學設計流暢,突出對語句的朗讀體會、揣摩和品讀,但 “情趣是認識的前提,教學過程離不開良好的情感的參與,否則不會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嘗試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雖環(huán)環(huán)緊扣,但顯得機械,缺少應有的情趣和生命力。
嘗試二圍繞教學目標采用問題梳理來引導,在教學流程中突出兩點:一是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借助課件探究小路的危險,誘發(fā)學生的生活體驗,感受山路之險;二是問題情境,通過探究“列寧第一次是怎么走過這條小路”和“第二次為什么還走小路”為話題展開辯論,同時借“寫”把列寧“毅然”走過的情景寫具體,落實“借助課文重點句子,學習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悟列寧自覺鍛煉意志”的教學目標,“把學習理解、學習表達統(tǒng)一于語文學習的全過程”(王雷英)。
由此,我們可以說: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將使課堂的過程顯得更為充分,同時課堂應該是目標與過程相互依存的落腳點,是實現(xiàn)語文情趣與扎實雙贏的大舞臺。
二、預設與生成——共棲綠洲
“凡事預則立,”預設是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有效落實的保障。《課程標準》要求我們的預設要關注生命體,適應各類學生的需求——做不止一種的預設,而這恰是有效生成的基礎?!罢l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顯成效的學習時刻”(蓋耶)。筆者以《驚弓之鳥》兩則教例進行分析。
在A教師構思的教學預設中,突出的是如何使教學環(huán)節(jié)組合得環(huán)環(huán)相扣、無懈可擊。然而,嚴密設計的結果是學生急匆匆地跟著老師跑,幾乎沒有了自主學習的時空,生成也就沒有了時空。在B教師的教學預設中,體現(xiàn)的是如何讓“教”更好地適應“學”的需要,怎樣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以簡約的導入,以認識更羸為主線生發(fā),留足隨機生成的時空,體現(xiàn)預設流程和生成需要。在學習“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中,教師緊扣“能手”的意思,在追問“能手”的“過程中”落實認識能手的“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認同,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既要感悟人文內涵,又要感悟語言規(guī)律”的要求。從某個角度講,充分的預設與精彩的生成從來就不是對立的。
三、本體與“綜合”——共性合作
“語言是語文學科的本體”,“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等語言的描述,道出了語文學科責無旁貸的任務是學習語言,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在小學教材中有許多科普選文,在教學這類選文時,教師挖掘科普性文章綜合性特點的同時,應重點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凸現(xiàn)個性閱讀,構建“潛心會文,積極語言實踐”的“學習主題”。如果教學為突出“綜合”僅體現(xiàn)科學情意目標,忽視語言實踐,不僅是教學上的一種缺憾,而且也是對語文教材資源的一種浪費。如《新型玻璃》介紹幾種新型玻璃,文中“也許……不是……而是”、“即使……仍然”等字里行間顯現(xiàn)的各種形象和情感,是引導學生感悟生動、準確的語言,體悟情、理的好載體。故此筆者以共性整合的觀點進行如下設計:
1.教學目標:
(1)能正確地拼讀注音的生字和朗讀課文,理解企圖、安然無恙、藕斷絲連等詞在句子中的意思。
(2)對描寫新型玻璃的語言材料進行重組,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語言表達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做生活的有心人。
2.教學流程:
(1)聯(lián)系生活導入——有境。
(2)熟讀文本感知——有效。
①讀正確:自由讀課文,把自己認為難讀的字、詞語劃出來,并試著解決它。
②讀流利:自由練讀,同桌互助,把自己認為難讀的字、詞語與同桌交流,并試著解決它。
③讀中悟:分組分段朗讀,課文介紹的這些新型玻璃分別有什么特點?
相機落實:詞句:企圖也許……不是……而是
安然無恙藕斷絲連即使……仍然(這種寫法叫新舊對比)
卻 盡管……還是消除
④讀中“解”:這些新型玻璃解決了普通玻璃存在哪些問題?
人們發(fā)現(xiàn)玻璃 _____,發(fā)明了_____,把它用_____。
(3)情節(jié)沖突再現(xiàn)——有法
(4)課后設計拓展——有度
語文課程不僅是文本的課程,還依賴教師對學科本體教學資源敏銳的發(fā)現(xiàn)、整合和運用,更是一種“共性體驗的課程”。
四、形式與“指向”——共情磁場
“課堂是一個多層面動態(tài)生成的師生交往場”,進行語文實踐離不開雙向互動的語言。因此,在課堂這一師生智慧演繹場中,教師對課堂信息指令理解、把握和處理,不但直接顯現(xiàn)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教學觀念、教學基本功,而且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成效?,F(xiàn)以《亡羊補牢》教學片段進行分析:
師導入:請同學再讀課文,找一找意思深刻的句子,小組討論你對那句話最有感受?
以下是筆者聆聽學生小組討論的課堂記錄:
小組長說:你想出來了沒有?快點說。
生1:我們先分段讀,2個人一起讀。
生2插嘴:要讀得生動。
生3:為什么要讀得生動?
生2:表情“怏怏”,跑到組長后面。
小組自由讀;
小組反饋讀:
生4:讀。
組員齊糾錯:“結結實實”讀錯了;“牢”讀錯了……
小組討論:
生5:這篇按照總寫;
生6插嘴:真笨,按照總分總順序寫的。
生7:這兩段讀起來好象一樣的。
這樣5分鐘自主合作學習的場景結束了。但我們應該思考:“語文課既然主要是技能課,上課的時候,就應該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老師的活動應該壓縮到最低限度?!贝私虒W片段整整5分鐘,教師期望將個體的學習體驗轉換為大家的學習資源。但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的討論不著邊際,效率低下不言而喻。故此,有必要指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指令指向的有效性需要進行適當?shù)囊?guī)范與訓練。因為,有了形式的保障,指向的節(jié)奏才會合拍,把學習的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自己“生產”知識,產生刻骨銘心的愛才有可能。
五、“經營”與“熏陶”——共筑“家園”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jié)課堂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因為只有這樣的課堂上,師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fā)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xiàn)出創(chuàng)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這樣家園似的課堂離不開教師的經營和教學環(huán)境的熏陶。筆者試以特級教師盧雁紅《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片斷來說明這種生命涌動和成長的課堂構建。
出示:他挖了8小時/12小時/……(改成一首詩)
師:到處都是血跡,從頭到腳,這就是父親。當你想到這些時,你就會問自己父親怎么會變成這樣,在這三十六小時會發(fā)生哪些觸目驚心的場面,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什么?
生:他挖到瓦礫時,手會被扎破。
生:到處都是小孩的尸體。
師:當父親在挖出一具尸體的一剎那,他會想什么?
生:這會不會是我兒子呀?
師:他會怎樣?
生:渾身冰涼。
生:渾身發(fā)抖。
師:對,不是我的兒子,不是我的阿曼達,我的阿曼達還在等我,于是抹掉眼角的淚光繼續(xù)挖。這位父親就是這樣,不斷地在痛苦煎熬中繼續(xù)挖。你會怎樣讀?
生讀。他挖了8小時,12小時……
師:很好,我聽到你們有感覺了。我請一位同學來讀。
生讀。
師:讀得真好。這是飽含著血淚的情啊,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這樣一份令人心痛的愛啊,我們一起來讀讀。
師生:他挖了8小時,12小時……
師:這位可憐的父親,左肩扛著肉體的傷痛,右肩扛著精神的壓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這樣做?
生:是愛的力量。
師:講得好,還有嗎?
生:是他對兒子講的一句話。
師:什么話?
生:無論發(fā)生什么,我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父親看到漂亮的三層教學樓,悲痛欲絕的時候,支撐他的就是這句話。
生讀。(無論發(fā)生什么,我都會和你在一起)
師:當他一次一次想放棄的時候,回想在他耳邊的時候還是這句話。
生讀。(無論發(fā)生什么,我都會和你在一起)
師:當他傷痕累累就要倒下,給他力量的還是這句話。
生讀。(無論發(fā)生什么,我都會和你在一起)
師:這句話讓父親成為一座大山,這首詩也是大山的寫照,讓我們再次深情地朗讀這首詩
生讀:他挖了8小時,12小時……
盧老師抓住“他挖了8小時,12小時……”這個關鍵的畫面,營造故事發(fā)生的情境。通過引導語(“在這三十六小時會發(fā)生哪些觸目驚心的場面,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什么?”)、追問語(“當父親在挖出一具尸體的一剎那,他會想什么?”)、烘托語和學生的想象共同經營課堂基調,打造“學習共同體”的熏陶氛圍,引導孩子進一步審視“是什么力量支持他這樣做?”,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體會人物的處境,補充了文本的空白,有效地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解決學生生活實際與課文相距較遠的困難。父親的高大形象逐漸由學生的眼中,自然過渡到腦中,繼而鐫刻在學生的心中。
搖擺者,顧左盼右,非此即彼。在新名詞不斷沖擊我們眼球的時候,茫然或迷失語文的自我;和諧者,配合適當、協(xié)調,追尋生態(tài)。當我們熱鬧地討論語文的性質時,我們是否也應該思辯地關注教學理念到教學行為的轉化行動,錘煉教學“節(jié)點”的有效性,營造適當、協(xié)調的課堂雙邊互動,以促進語文教學改革邁向扎實、樸實、真實之路。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徐繼存.追尋教學意義 重塑教學生活[J].教育科學研究,2002,(11).
[3]浙江省教育廳師范教育處,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新課程教學設計[M].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