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祥祥
色彩靜物默寫是美術高等院校入學考試的常見科目之一。靜物多為我們常見的陶瓷品、玻璃器皿、金屬器具、瓜果蔬菜以及鮮花和各式襯布等,色彩靜物默寫主要是考察學生對色彩的認識、理解及運用表現的能力。筆者在結合十多年教學體會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與實踐,總結摸索出了一些規(guī)律,現概括如下。
一、匠心獨運筑基礎
1.仔細審題,精心構圖
不管是考試還是平時練習,一拿到題目我們首先要認真審題,審題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作品是否能成功。根據題目我們要清楚畫的是什么內容,有哪些物體組成。譬如“廚房一角”這樣的題目,我們有較大的自主性,你可以確定以什么樣的題材、色調來體現廚房的氛圍,如何擺放靜物來實行原來確定的主題即實施構圖。審題不同,畫出的圖畫將大相徑庭,所以認真審題是基礎,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2.確定色調,營造氛圍
根據考題的要求和畫面氛圍的需要來確定色調,色調的好壞關系到是否能很好地反映主題、符合題意和命題者的意圖。在平時的練習和考試中,我們都要注意從色調如黑白灰、色性冷暖和前后空間等作全方位的考慮,牢牢把握畫色彩是畫色彩的關系,要注意它們之間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動態(tài)關系,而不是僅僅依賴用固有色、固有色加白色或黑色來表現形體。
二、高屋建瓴搭框架
1.宏觀把握,確定方向
在涂大體色時,須用立體的觀念去分析物體,清楚任何物體三大面、五調子的概念,遵循先濕后干、先薄后厚的原則。開始對物體著色,多先在暗部濕畫進行;當暗部呈現半干半濕的時候,開始對物體亮灰部著色,物體由暗到亮灰。過渡面也是物體結構由虛逐漸變實的轉折,顏色在這種狀態(tài)下既能銜接色彩又能控制結構虛實。因而,要快速地抓住這個時機處理好物體的轉折面。這一過程,初學者往往運筆不夠大膽、用色不夠準確,反復的磨、擦導致繪畫完全失去原有的本體語言,筆上顏色太多的水份會影響顏色的飽和度,導致畫面臟兮兮的,不能快速地明確畫面的主次關系、素描關系、色彩關系、虛實關系等。要將自己對物體的整體感受表現出來,在平時學習中須注意色相、純度、明度、冷暖等各種要素,必須一邊考慮色彩關系,一邊把握好素描關系,根據對物體形體結構的把握和理解,抓住總的明暗關系,把畫面處理得豐富而有變化。
2.白色調理,適當恰中
在刻畫物體時,正確合理使用白色是關鍵,白粉用得過多容易顯得蒼白無色,反之則顯得晦暗。這就要求用白要善于駕馭,用量要恰倒好處。水粉畫有“粉氣”“粉味”之說。所謂“粉氣”,是用白不當,畫面明暗關系凌亂。要使整個畫面充滿白色之感,切忌每一筆都用白色,可適當增加一些純度高的色彩使用量,譬如說檸檬黃、湖藍、淡綠等,因為這些色彩的使用也能起到提亮畫面色彩的作用。“粉味”是說合理發(fā)揮水粉用白的優(yōu)點,使畫面色彩豐富,關系明確,充分體現水粉畫的明快與飄逸。因為白粉的抗水性較強,濕時游浮在表面,在同比它抗水性弱的顏料混合時,隨著水分的蒸發(fā)、吸收,白色就會浮到表面,使畫面色彩變淺。
3.暗部處理,突現立體
在處理暗部時,不要為強調素描關系而過多地使用純黑色或臟顏色,運用顏色既要使暗部暗下去,又不失色彩的傾向性,否則往往容易產生“焦”的問題。
三、畫龍點睛添修飾
用筆的生動與自然是增強畫面效果的重點,質感不同的物體在用筆、用色上應區(qū)別對待,水粉畫的筆法有一定的隨意性,可因人而異。筆法是體現畫面藝術語言的一種方式,變化越妙越好。在表現大面積的背景、物體的投影及含糊不清的暗部時,以“涂”的方法較為適宜,這樣容易盡快抓住整體感覺,明確大色調,產生淋漓盡致的效果。針對不同的物體要把握好不同的表現方法,要認真思考后才下筆:①質感粗糙的物體。暗部色彩盡量一次完成,亮部可先打一層比物體略重一點的底色,待干后,個別粗糙的質感用干掃的技法,輕輕掃亮面,這樣可出現一種粗感效果;②表面光滑細致的物體。畫這種物體要下筆肯定、準確、生動,并通過深入細致的刻畫,達到充分表現其嚴謹的結構和光滑的質感特征的目的;③對玻璃器皿,要充分考慮它的透光性和光滑度,畫時也就多在畫面上最后處理,用筆利索,要充分表現出它的結構特征;④花卉與蔬菜色彩明快,質地鮮嫩,形體自然而生動,這些特征決定了在表現時必須使用流暢的用筆技法和潤澤的色彩來表現。
在整幅畫面基本完成時,整體的調整加工是必不可少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素描黑白灰關系、色彩冷暖關系、虛實空間關系。如果在平時的練習和考試中,注重以上幾點,勤加苦練,不斷探索與實踐,這樣高考色彩靜物默寫也就能以不變應萬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