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閱讀總得“讀”,因為讀得好,可以深切地傳達出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就領會它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閱讀中得到情感的體驗。因此,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培養(yǎng)學生“感情”朗讀的能力,就成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如何讓學生在閱讀中得到情感的體驗呢?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發(fā)情感共鳴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課文內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入情,調動起他們的想象和聯(lián)想,借助他們已有的生活經歷、經驗感受來理解、體會課文的內容??梢杂媒處煹恼Z言描繪情境,用圖畫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擬情境,用音樂烘托渲染情境……學生進入情境,甚至進入角色,便容易“情動辭發(fā)”而讀出情感。
例如,我在《最佳路徑》教學中,以“如果你們就是格羅培斯和司機,你們會展開怎樣的對話”“怎樣向施工部解釋電報內容”“如果你是評委,你為什么把最佳設計獎頒給格羅培斯”等問題誘導學生進入角色,使教材描寫的客觀世界成為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了學生的“我情我景”。這樣一來,學生就融“我”入境,于“身臨其境”之中進行推測、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軌跡,在角色參與、角色轉換中不僅豐富了想象,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增進了情感體驗,升華了思想認識,學生所體驗到的遠遠超出了課本上局限的內容。
二、抓住重點詞語,攪動感情潛流
語文不是無情物,字詞句段都是詩。文體是一種理性化了的生命體,作者的情感表達常常隱藏于文字深處,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閱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在我們的閱讀課堂,就是采用感性的方式讓學生和文本進行生命的對話,用文本的意義提升學生的生命。因此,語文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情流淌,就必須牢牢抓住文中的關鍵詞、重點句,讀讀、議議、品品,讓學生在扎扎實實的過程中感悟,從而積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
例如,在教學《珍珠鳥》一文中,為了讓學生讀出“我”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我先讓學生找出文中寫珍珠鳥的詞句,學生很快找到了“神氣十足”“落到”“蹦到”“俯下頭”等詞語。此時我并沒有急著讓學生去朗讀,而是先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表演來揣摩詞語的含義,再結合自己的感受來讀讀這些詞語,體會珍珠鳥的可愛,最后引導學生帶著喜愛的感情朗讀課文。
三、抓住中心句,挖掘文本內涵
中心句不但是課文的心臟,更是作者思想內涵的載體。因此,引導學生通過中心句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是指導感情朗讀的有效方法。
如《黃河的主人》這篇散文,抓住了課文的中心句“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zhèn)靜和機敏,戰(zhàn)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很容易便體會到課文的內涵和中心思想:描寫了波浪洶涌的黃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駕馭黃河的風采,贊揚了艄公憑著勇敢、智慧、機敏戰(zhàn)勝驚濤駭浪的黃河精神。
四、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把握情感
新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p>
如《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抒發(fā)了音樂家肖邦濃濃的愛國情懷。當學生在感受肖邦的愛國情懷時,心中的一個疑慮也隨之出現:既然祖國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肖邦為何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而“遠走高飛”呢?為了讓學生體會“離國”的真正用意,我設計了一個想象說話訓練:當肖邦接過老師送給自己的特殊禮物,再次回首遙望祖國的領土時,心中感慨萬千,他會想什么呢?這一問題的拋出,學生的思維立刻被激活了,他們馬上會結合課文的前后內容和時代背景去思考、去感悟,從中體驗肖邦那忠貞不渝的愛國熱情,感受那非同尋常的愛國行為。在此基礎上再指導朗讀,這時由于學生準確地把握了人物的內心情感,因此朗讀起來便聲情并茂。
此外,教師要教學生學會把握感情基調和作者的思想內涵進行感情朗讀,掌握語氣的變化、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語氣的強弱、語感的虛實以及間歇的長短等朗讀技巧。因為學生只有準確掌握了這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才能去實施“感情”朗讀。
總之,“感情”朗讀不僅是學生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視“感情”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fā)個性張揚,使學生享受閱讀的無限樂趣,讓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