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松
在關注常態(tài)課堂,聚焦有效教學日益成為教者共識的情況下,閱讀教學初讀課文時,學生在讀書中的問題得以暴露,結結巴巴、丟三落四、顛來倒去的初讀成為課堂的常態(tài),細致零碎的反復糾錯糾偏成為老師初讀指導的“重頭戲”,耗費了大量時間。我在為教學求真求實慶幸的同時,也略略有些許不安:難道閱讀教學課堂上展現在師生大眾面前的初讀一定要這樣“赤裸”的真實嗎?
糾錯式初讀日漸成為第一課時的主題、潮流,看起來確是更扎實,但對被糾正的學生和其他同時經歷這一歷程的學生來講,在結結巴巴的讀書中,似乎會喪失對朗讀的興趣,犧牲對文本內容的體會。語文的詩意靈動,閱讀情緒的張揚空間被悄然擠壓。初讀結結巴巴似乎無可非議,可“綁架”那么多學生初聽,這不是閱讀教學的本色。
從認知規(guī)律來看,初讀理該如此,但是,課堂是有特殊性的,它也是特殊的社會化課堂。在課堂上,以美的形象,以自己的優(yōu)點示人是每個學生內心的訴求,是人性的自然選擇。讓學生以原生態(tài)的初讀赤裸示眾,是否有失公道,顯得有些殘忍?我們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生以糟糕做起點,是否會影響后續(xù)學習?當然,我們不否定學生或教師聲情并茂地美讀文本,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抓住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喚醒學生的美感,獲得從美麗開始進入文本,與文本“一見鐘情”的特殊效果。但初讀課文中的誤讀情況仍是普遍存在的,需要我們進行有效的指導,我覺得不妨采取前置、留存或是寬容的處理方法。
前置,即在交流初讀前糾錯,把初讀錯誤變相地適當“保護”起來,老師針對難度不同的課文預設相應的準備時間,把一些容易出錯的地方先期指出來,以免學生再犯這一錯誤。同時,在學生初讀課文時,積極巡視、傾聽、指導糾錯,必要時,讓學生以同桌為小組相互幫助練讀,然后讓讀好的同學在班級展示自己的初讀,自告奮勇流暢地表達,帶動大家享受美好的文字、迷人的境界。將誤讀前置,換用引領式的美讀能高效迅捷地讓學生讀熟。這不是不注重學習過程,而是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保護語文的尊嚴,對初讀的真實過程略有“保護”而已。
留存,就是把一些一時難以糾正的誤讀指出來,但不一定當堂解決,而是留給學生課后努力,慢慢解決。我在教三年級時,班上有幾個從村小合并過來的學生,因為基礎和方言的影響,他們“n”“l(fā)”不分,別說是讀,連聽也聽不清,課堂上糾正嗎?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我笑了笑,反倒寬慰他們:“不急,留到課后我們再練習,現在,你繼續(xù)讀下去。”課后集中幾個人,輔導幾次,效果很好。類似現象的誤讀留存就顯得很必要。時下,學校布局調整,學生流動加大,班級學生來源復雜,類似的情況還是較多的。
寬容,就是適當地放過一些不影響表達的誤讀。就全班學生而言,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誤讀總是難免的:有個人語言模式特性的因素,有文本語言在表達時多元化因素,也有學生語言能力欠缺等因素,一定要在初讀階段全部解決好像有點不明智。實際上隨著對課文理解的深入,初讀階段的有些誤讀會自然消失,就像醫(yī)學上很多疾病的治療是一個過程。所以,對于一些細小的、次要地方的誤讀,不妨寬容一點,相應地提高一些對感情表達的要求。這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螺旋式提高學生的讀書能力。
對于學生而言,初讀就完全正確、流利、有感情,要求似乎高了,我們不妨在具體操作層面上采取點靈活性措施,用前置、留存或寬容等方法來處理一些誤讀問題,給美麗的初讀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的氛圍。
(作者單位:鹽城市鹽都區(qū)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