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仁
新課程的實施給了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更給了學生思維進一步拓展的機會,但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要求也相應增強。由于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教師在課堂要兼顧所有學生,并達到預期教學目標,是非常困難的。那么如何彌補由這種差異造成的缺陷,盡可能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效率,確保每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筆者認為進行課外輔導不失為一種快捷、有效的方法。課外輔導既能幫助建立教師和學生之間友好、互助的橋梁,又能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學業(yè)成績。筆者整理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事例,對輔導談三點體會。
一、加強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輔導
知識遷移能力的形成可以避免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實現(xiàn)對知識點之間的貫通理解和轉換,有利于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能提高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有效性?,F(xiàn)在無論哪種考試都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經常有一部分學生提及:“老師,你分析講解的問題我聽得懂,可是讓我做即使是很相似的題目,還是做不出,怎么辦?”這類同學就是有一定典型性,他們的知識遷移能力較為薄弱。筆者用三個方面措施來培養(yǎng)學生遷移能力:
1.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表述所學知識
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可提高對知識的理解,是實現(xiàn)知識遷移的根本前提。例:在學習了化學反應的四種基本類型后,學生在具體事例判斷中仍然出錯較多,筆者就讓學生針對概念用自己的語言或符號表述四種類型,教師幫助整理。然后再次練習,效果較好。又如,在電磁感應現(xiàn)象中如何理解切割磁感線,讓學生想象與生活中的哪些事例類似?割草,割水稻,并且用肢體語言體會怎樣才能割斷。這種方法,學生既易接受又易表述且終身不忘??傊?只有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出來,經過大腦分析得出來的東西,才屬于學生自己的知識。
2.讓學生例舉相關知識的生活問題
只有把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有足量的感性材料,學生才有可能進行知識遷移,去解決新問題。因此,教師應多挖掘生活事例,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遷移情景。例:講授到半導體的電阻隨溫度和光照的變化而變化時,讓學生聯(lián)想生活中哪些地方可能用到半導體材料?什么電飯鍋、電熱水器、自動烘干器、光控開關等等,可能用到的都可以加以肯定,教師簡要分析此種儀器中用到的半導體材料的電阻是隨什么變化而變化的。以后學生遇到類似情景,不至于一片茫然,也就給學生以后接觸具體問題鋪設了一定條件。
3.巧妙點撥,培養(yǎng)遷移能力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有關現(xiàn)象,解決相關問題”。也就強調了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知識就是力量,但必須在應用中才能真正發(fā)揮力量。例:重為G的木塊,用水平外力F把它壓在豎直墻壁上靜止不動,分析木塊受到的力。學生難理解的是摩擦力的方向,因為知道摩擦是阻礙物體運動的,也就容易認為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所以A同學就認為物體沒有運動就沒有摩擦力,B同學單純地從勻速拉動物體時拉力與摩擦力相平衡就得出:摩擦力大小:Ff,方向:水平向右。A同學有靜摩擦知識的缺陷,B同學有死搬硬套結論的嫌疑。為了糾正錯誤及形成良好的遷移,筆者先設計了以下三個情景:(1)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很小的力去推,沒動。(2)桌面上放一毛巾,毛巾上放一木塊,拖動毛巾使木塊與毛巾一起向前運動。(3)回顧人走路時,腳向后蹬地,人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分析以上三個情景得出:靜摩擦力的實質是阻礙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作用力,方向不一定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再讓同學回到原題,并想象如外力F不夠大時,木塊會怎樣運動?——向下滑。說明木塊有向下滑動的趨勢,最后把知識遷移,應用得出靜摩擦力與重力相平衡,大小:Ff=G,方向:豎直向上。通過教師的巧妙點撥,使學生在原有知識和新情景之間構建聯(lián)系,解決新問題,實際是在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著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二、加強對說理題的輔導
筆者把主要用語言文字敘述、說明回答的科學問題歸類為說理題。說理題是將認識水平從初級向高級過渡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及邏輯思維能力有重要的作用。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對此類題較怵,有時回答了一大篇,卻沒點到點子上扣分了;有時知道大致意思,但表述不清楚而難全對;更有甚者由于科學概念不規(guī)范,術語不準確而大錯。例:兩輛質量相等的汽車,甲運動得快而不易停下來,把此現(xiàn)象解釋成為甲汽車的慣性大。又如某導體接在電路中時,當電流變大時,就錯誤地得出該導體的電阻在減小等等。從種種情形來看,教師平常必須加強此類題的輔導。筆者在輔導中主要指導以下兩點:
1.做好示范,理清思路
學生對說理題回答缺乏一定方法,教師首先要做好說理題解答的示范,幫助學生整理思路,讓學生能從模仿到自行解答。例:在解答“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來為什么會彎曲?”時,首先確定好光的傳播方向,從水射向空氣(這一點必須強調:眼睛只是接受光的器官,不能發(fā)光),好多學生的錯誤就從這里開始的。第二,利用光的折射規(guī)律,當光從水中斜射到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讓學生與教師一起做光路圖。第三,明確提出:人眼接收這束光線,總感覺光線是筆直傳來的,在光路圖中反向延長,就得到了變淺的虛像,虛像位置與實物位置不一致,因此,人看上去,筷子在水中部分和空氣中部分發(fā)生了彎曲。最后,讓學生試著解釋“池水變淺”“潛入水中的運動員看游泳池的壁燈,變高了”。并不斷糾正學生的不足之處,直至形成一定的分析思路。
2.強調運用規(guī)律的正確性,培養(yǎng)邏輯推理能力
初中電學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原因一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又無相關生活經驗,二是需一定邏輯推理能力,不能單從幾個結論堆砌就能解決問題。一部分學生在學習電學內容時,往往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教師在輔導時,必須幫助學生分析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切不可讓學生盲目套用公式,甚至識記答案。例:對如圖電路中,當滑動變阻器滑片向右移動時,問電流表、電壓表示數變化情況?此問一出,有同學直接答:電流表變小,電壓表變小(或變大)。但繼續(xù)詢問電壓表為什么這樣變化?學生就支支吾吾就說不清了,一會兒說U2=I2R2,因為R2變大,所以U2變大。一會兒又說:電壓與電流成正比,因為電流變小,所以U2也變小。筆者給第一種說法指出I2是不變的嗎?實際上I2是變小的。能確定U2是變大嗎?給第二種說法明確指出:電流隨電壓增大而增大,只適用于同一導體。這兩種解法錯誤都是:運用規(guī)律不正確,推理存在缺陷。給第一種說法糾正時,指出U2=I2R2中,因I2、R2都是變化的,且變化規(guī)律不同,無法確定U2大小。在數學中稱是雙變量,必須轉化為單變量,先判斷U1=I1R1,因為R1不變,當I1變小時,U1變小,再根據串聯(lián)電路特點U2=U-U1,電源電壓U不變,U1變小時,U2就變大。這兩步推理中,始終只有一個變量,就能確定電壓表的變化。給第二種說法,同樣只要轉化到定值電阻R1,推理過程實質是一樣的,再讓學生生用語言說明。在解答說理題過程中,要保證規(guī)律運用的正確性,再配合一定的分析推理方法,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
三、加強對落后生的輔導
學生開始接觸科學時,一般有很高的興趣,但隨著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的推進,不少同學就“知難而退”。原因是學生的個體差異會隨著學習任務的加重,更明顯的表現(xiàn)出來,如少顧及,甚至不顧及這個的差異,勢必造成尖子生營養(yǎng)不良,落后生消化不良。筆者認為對落后生的輔導,關鍵在于解決:如何使落后生實現(xiàn)“不學——想學——能學”的轉變。
1.樹立信心,消除對學科學的恐懼感
筆者從自信心的培養(yǎng)入手,以改變學生的心理素質、精神面貌為突破口,以勵志教育來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例:班級中一位平時不肯學習,上課經常出神,有時還會做出一些稀奇古怪事情的學生。筆者給他講英國科學家戴維的故事:戴維小時候不愛學習,是個出名的浪子,甚至在學校還作弄同學和老師。父親死去后,戴維在藥店當學徒,因不學無術而受到同事的蔑視后,下定決心,發(fā)憤讀書。在22歲時,利用藥店的器材制取并研究了N2O(一氧化二氮)“笑氣”而名聲大振,25歲時,就當上倫敦皇家學會會員,一生中在電化學方面為人類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你現(xiàn)在開始努力學習,完全來得及,你的腦袋靈活,還有小聰明,向戴維學習一樣會有出息的。果然,該生在初中后二年中,學習努力多了,并順利地考上高中,現(xiàn)就讀大二呢。與該生通訊中,他還不止一次地感謝我給他的信心、鼓勵。要讓落后生能做到“想學”,首先需給他信心,幫助他確立目標。
2.知識的部分到整體的輔導
班級總會有學習習慣不好、基礎知識不扎實的同學,如聽之任之,就會越陷越深,只會發(fā)展為“A、B、C、D”高手。筆者在對此類學生輔導時選擇:把知識分塊,逐一解決;再逐漸整合的方式。讓學生從分塊知識的學習中體驗成功,使學生逐漸感覺“能學”。筆者之所以這樣做,認為:落后生不可能通過一朝一夕的努力,成績就能突飛猛進,獲得成功,那就需要通過部分知識的掌握,來體驗成功,只有有了成功的體驗,學生才會對知識產生向往,進而產生興趣。例:在力學輔導時,筆者就先把“重要的力”割裂成“重力、摩擦力、壓力”三塊,逐一對三種力的概念、大小、單位、方向、生活中實例等等,花較多時間復習;然后再整合比較三種力的區(qū)別和內在聯(lián)系。在輔導過程中還經常“明知故問”,讓學生回答,體驗成功。有時,的確學生也會“答非所問”,但筆者始終堅持自己的“明知故問”,學生的“答非所問”,不就暴露了知識的缺陷嘛,能利用此機會及時糾正。筆者在輔導過程中還始終教育學生:學一點一滴都是你的成績,值得自豪!讓落后生從“想學”到“能學”,就是輔導的成功,相信真正的差生也會越來越少。
筆者認為:如何使學生掌握一定解題方法,形成一定能力,幫助落后生取得一定進步,是教師輔導的關鍵。課外輔導,既能彌補班級授課制的不足,又能突顯教師的成就感,是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
作者單位:浙江省余姚市蘭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