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然
摘 要:在四年的教學生活中我遇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教材音樂與流行音樂已經(jīng)不可避免的纏繞到了一起,“流行音樂”走進課堂已擋不住。為此,要讓傳統(tǒng)與時尚融合,首先是要改變主客體的認知,其次要優(yōu)化教材內容的選擇,最后要加強方式方法的融合。
關鍵詞:傳統(tǒng) 教材音樂 時尚 流行音樂 碰撞 融合
一、當前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傳統(tǒng)與時尚的碰撞
去年,我在高一年級做過一份調查問卷。結果發(fā)現(xiàn),82%的學生在小學升初中前都接受過大眾音樂教育,16%的學生由于種種原因使初中的音樂課名存實亡,98%的學生喜歡音樂,但卻有近60%的學生不喜歡音樂課。原因是課堂上的音樂不好聽或者課堂枯燥無味,96%的學生喜歡流行音樂,認為音樂課的目的在于調節(jié)緊張的學習生活,僅5%的學生喜歡古典音樂,認為上音樂課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
二、時代發(fā)展的必然——傳統(tǒng)與時尚的融合
為了讓學生喜歡音樂,喜歡音樂課,讓學生從良莠不齊的流行音樂中走出來,真正讓音樂陶冶學生的情操,啟發(fā)他們的心智,培育他們的美感,我有意識地把流行音樂帶到了課堂上。在暢所欲言中,所有的學生一致建議道:“我們想在音樂課上聽自己喜歡的流行歌曲”“老師,教我們唱流行歌曲吧。”
我感到,“流行音樂”走進課堂已擋不住。面對豐富的音樂種類、多變的音樂風格,如果我們的音樂教育不思改變,不求創(chuàng)新,只是沿用陳舊的教學觀念,將原有的一套當作“陽春白雪”,將社會上流行的視為“洪水猛獸”,不僅不能順應形勢,更不能做一個合格的為學生答疑解惑的師長。
三、有益的探索——傳統(tǒng)與時尚融合的粗淺看法
讓傳統(tǒng)與時尚融合,意思就是不單純放棄哪一種,也不是有所輕重,而是讓他們有機的融合,產(chǎn)生化學反應。利用“精英教育”中的教育體系,有選擇地納入“思想性與藝術性盡可能完美統(tǒng)一”和具有一定教育價值的流行音樂進入教學內容。
1.改變主客體的認知。這里說的主體是教育者——教師,對待流行音樂,與其一味壓制、貶抑,倒不如引導學生“揚棄”地接受,讓學生自主地感受、體驗和思考,從理念和形式規(guī)律上認識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藝術價值。相信自己,相信學生是“流行音樂”進課堂的首要前提。
2.優(yōu)化教材內容的選擇。前面說過,要有選擇性地納入“思想性與藝術性盡可能完美統(tǒng)一”和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的流行音樂進入教學內容。此外,還可以嘗試將流行音樂中歌詞成人味較濃,但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明快、學生喜歡的歌曲,如《奉獻》《好漢歌》《讓世界充滿愛》《難忘今宵》等等,在課堂上改編成反映學生生活、傾訴學生心聲、凈化學生心靈的歌詞。如果讓學生自己完成,老師又能及時給予適度的鼓勵性評價。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也得以發(fā)揮,學生在唱自己改編的歌曲時的自信心也會油然而生。
3.加強方式方法的融合。流行音樂與正統(tǒng)音樂教育理念和手段雖然有著極大的差別,但在基本方法、基礎訓練、基本理論方面仍然有著許多共同之處。因此,在基礎音樂教學中可利用“精英教育”中的教育體系,有選擇地納入流行音樂的數(shù)學。例如,我們可以從旋律著手,讓學生先欣賞一些最經(jīng)典也好聽的音樂作品,學生自然就會在心理上拉近與嚴肅音樂的距離,他們會發(fā)現(xiàn)“在嚴肅音樂那張古板的面孔后,也有許多歡快跳躍的美麗音符”,這時教材上的欣賞曲目,他們也就能接受并且覺得動聽多了。同時,在這過程中適當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通俗歌曲,豐富學生的審美范疇,活躍課堂的氣氛,淡化技能性,突出欣賞性、審美性。學生在欣賞與審美中進行學習,則會輕松得多,也會愉快接受,從而改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縣蓮塘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