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靜
摘要: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特別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大力倡導面向全體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而配合計算機信息技術應用的教育也是教育技術發(fā)展的方向、趨勢和未來。在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配合下實施研究性學習,是非常有價值的。本文將就英語科目談談二者配合的優(yōu)勢以及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計算機信息技術 英語教學
研究性學習指圍繞“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這一基本思想而開展的新型綜合性學習方式。廣大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運用多種渠道自己動手收集、分析、判斷大量的信息材料,進行積極的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或以協(xié)作的方式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協(xié)作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目前的課程改革中,研究性學習已成為一個亮點,而信息技術應用下多媒體課件和網(wǎng)絡的使用更是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條件。那么,在信息技術的環(huán)境下,開展英語研究性學習有什么好處呢?實施過程中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呢?筆者將結合切身體會進行初探。
一、計算機信息技術是開展英語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手段
目前,英語課堂上的信息技術運用主要指多媒體課件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使用, 下面就這兩點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1.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有利于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教學方式
研究性學習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作用在于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苯ⅰ耙詫W生為主體”的英語教學方式,使英語學習既有利于學生打好英語基礎,又有利于學生探索、創(chuàng)新。那么,怎樣才能真正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教學方式呢?最重要的是要有“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即課堂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盡可能地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余地,多一些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多一份嘗試成功的愉悅,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到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中。要努力將“一言堂”變成“群言堂”,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討論、合作,自己去感受、理解知識,比如:英語課堂上開頭幾分鐘的值日生報告是學生聽說訓練的很好方式。傳統(tǒng)課堂上,值日報告多由同學陳述,如若陳述的內容過難,老師就要加以說明甚至代以陳述,學生又變成了聽眾,而現(xiàn)在有了多媒體課件,值日報告的形式可以圖文并茂、情景交融、有聲有色。這樣一來,很好地避免了這一問題的發(fā)生,不僅讓作報告的學生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也讓其他同學一起參與配合,學生成了整個課堂的主體。
2.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拓展了課堂上學生收集、接受、處理、分析信息的空間
多媒體課件的大容量使學生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它的圖、文、聲、像使學生受到多方面的感官刺激,更容易接近教學情景,信息接受更為便利。另外,課件人機頻繁地多種交互控制,方便輔助教學,讓學生順暢地處理分析信息。如課件中的動畫可以將抽象的事物真實化、形象化;圖片、文字旁白、視頻的使用使學生們更直觀了解教學內容;音樂的加入使得課堂氣氛更有情趣,這些都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我就曾在volcano (火山)一課導入環(huán)節(jié)中,介紹新單詞volcano時采用了一張火山的圖片,并在屏幕中央顯示出volcano一詞,使得學生在圖文并茂的情況下直觀地進入到課程的主題中。緊接著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關于火山的知識,我下載了一段火山爆發(fā)的視頻使學生在生動的形象當中拓展了視野。這種教學模式其實也是英語研究性學習的一種嘗試,因為它突出了學生與信息這兩個重要層面。
3.網(wǎng)絡的交互性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綜合性的學習方式。它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習的效率,而學習效率的提高無疑也與學習興趣密切相關。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成分是興趣,興趣是由學習過程本身和知識內容的特點引起的,對自己希望看到的、喜歡看的,就有直接興趣,就能較好地理解和記憶,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較少。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直接興趣,得依賴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其關鍵是教學內容——教材。因此,心理學家強調,最好是抓住學習者對教材的興趣來促進學習。然而,傳統(tǒng)的教材就是教科書,它只提供靜止的文字和圖片,沒有可感的聲音,對引導學生的直接興趣有一定的制約性。如果利用計算機的交互特性,運用大量的圖片、圖表、視頻,這樣就能做到教學的直觀性,從而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調動學習興趣,形成學習動機。交互的方式有很多種,如網(wǎng)絡平臺上大多提供多種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互工具如公告欄、聊天室,課程專用主題論壇等。記得在一次課堂教學當中,我利用視頻播放了空手道、功夫、瑜珈三段運動的片段,接著告訴學生假如你是學校領導,你會選擇其中哪一項引入我校體育課堂,請把觀點及理由發(fā)表到學校論壇上。這樣做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高了學習效率,從而達到了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4.網(wǎng)絡的共享性有利于培養(yǎng)合作精神,促進協(xié)作式學習
所謂協(xié)作式學習,即多個學習個體之間通過多種渠道對同一問題用多種不同觀點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綜合的機會,并以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協(xié)作式學習與研究性學習在發(fā)揚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培養(yǎng)他們的協(xié)作能力方面是一脈相承的。如初三英語environment(環(huán)境)單元,我在預習環(huán)節(jié)中,布置了全班同學以小組形式選擇一個關于環(huán)境的主題,并搜集相關的資料。學生通過合作討論交流,能集思廣益,思維互補,學生思路更開闊,分析更透徹,使學生獲得的概念更清晰、結論更準確。
5.網(wǎng)絡的共享性有利于增強“師生”“生生”間的互動
在課堂教學中作為老師,可通過教師機隨時監(jiān)控學生討論的進度,并可做適當?shù)闹笇?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增強師生間的互動,充分展現(xiàn)了研究性學習中的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引導人的理念。如在進行閱讀部分的講解時,傳統(tǒng)課堂上只是老師對個別同學提問,所了解的也是個別同學的掌握情況,而現(xiàn)在可以把握全班的整體情況,這對于提高教學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在結束了課本的講解與擴充后,教師可以設置一個assessment環(huán)節(jié),通過填寫這個表格,每位同學可以對自己本節(jié)課的表現(xiàn)進行自評,將結果和理由在網(wǎng)絡論壇上發(fā)表。又因為同學可以通過網(wǎng)絡看到其他同學的表現(xiàn),這就實現(xiàn)了互評,老師更是可以通過此手段對同學的表現(xiàn)加以點評。這又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教學模式的一種新嘗試。
6.網(wǎng)絡的開放性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眾所周知,因特網(wǎng)(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它擁有最豐富的信息資源,而它的開放性使得學生有了自由選擇素材的機會,這為它們的自主性學習提供了客觀條件。例如,在《The puffer fish》這一節(jié)中,我只講了十分種,然后讓學生瀏覽,學生們都很興奮,迫不及待地瀏覽我提供的課件及網(wǎng)站。在瀏覽的過程中,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同學們連忙下載到自己的文件夾內,遇到問題和不認識的生詞,不是馬上就問老師,而是查閱網(wǎng)上字典。自己解決不了的,則先通過小組的討論獲得答案,實在不能解決的,才向教師請教。這就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
二、信息技術應用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應注意的問題
1.加強學生使用計算機的能力
就目前而言,現(xiàn)在信息技術應用中多基于windows平臺。這就要求學生對windows的基本操作較為熟悉。倘若學生總是在計算機操作上遇到難題,學習興趣必打折扣,更別談什么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了。如果老師總是在課堂上解決這些問題,勢必影響整堂課的質量。因此,信息技術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對學生的最基本要求是熟悉計算機的基本操作。
2.課件的設計必須科學合理
課件的練習應從易到難,按照學生掌握知識的規(guī)律來設計。課件的主題要突出,應對所學內容形成體系。課件中應該有學習目標是否達成的測試。
3.不能把信息技術應用與英語研究性學習相結合視為簡單的“人—機”交流
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注意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也不要認為網(wǎng)絡資料在英語教學當中只起一個幻燈片的作用,而應當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辯、演”能力,使之與英語教學真正相融合,否則將會本末倒置,完全背離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和初衷。
【參考文獻】
[1]張欣.《研究性學習的特點與評價策略》.《中小學管理》.2005.
[2]解月光.《網(wǎng)絡化多媒體課件的教學設計方法》.《中國電化教育》2005.
(作者單位:南昌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