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 子
有人說校園如同社會的縮影,亦見得出一個社會的未來,《請投我一票》是一部沉重的紀錄片,但與《墻壁之間》的差異顯然不是紀錄片與劇情片的不同導致的。
《墻壁之間》被譽為“堪比《放牛班的春天》”,其實兩者除了都是法國的校園題材片之外,并沒有別的相似之處。
你無法在這部去年的戛納金棕櫚大獎影片中找到放牛班里那種理想、熱情、浪漫的氣質,它更多是在以紀錄片的口吻,展示法國初中課堂的真實生態(tài),盡管,這是一部根據(jù)小說改編的劇情片。
導演洛朗·康泰說:“有時虛構比紀實更加真實?!彼J為在紀錄片里,角色恰恰并不真誠,面對鏡頭時,人們會不自覺地調整和掩飾。反而在虛構角色的保護下,因為有了事不關己這個借口,人們最誠實。這部片子大抵可稱作一部“戴著劇情片面具的紀錄片”,片中啟用的都是非職業(yè)演員,課堂上充滿毫無顧忌的對話和即興的反應,讓當年戛納的評委會主席西恩·潘大贊演出之神奇。
當然此片能斬獲金棕櫚,主要還是因為它選擇了重要的社會問題做題材。戛納大獎歷來偏好反映現(xiàn)實的影片。《墻壁之間》展示出法國的多種族人口和多元文化現(xiàn)狀,課堂上的諸多爭辯與沖突,皆連帶著深層的社會現(xiàn)實。
比如,老師造句舉例,順手寫下Bill一名做主語,卻立即遭到了黑人學生抗議:為什么只選這些白種人常用名舉例?為什么不能考慮其他的種族,改一改這種即便是無意識的習慣?又如非裔的孩子們,既把齊達內當做最崇拜的偶像,把馬特拉齊作為最討厭的人,又不肯承認法國隊是自己的國家隊,心心念念自己的祖國馬里或者摩洛哥能不能進非洲杯。
有的人慶幸自己到了巴黎,這里沒有美國大陸明顯的種族偏見,人們仿佛不那么在乎皮膚顏色,只關心人生的哲學命題;有的人則無法融入周圍社會,如片中的華裔學生,自我介紹時說沒事只喜歡玩電腦游戲,在陌生的環(huán)境里處處感到隔閡。
種種問題與沖突都在再簡單不過的課堂場景里顯現(xiàn)出來,與此同時,它又將歐洲教育方式里民主包容的一面展示得淋漓盡致。學生可以隨時打斷講課提問,亦可以拒絕老師的要求;期末不是考試,而是由每個人說說這一學期都學會了什么;給學生的評估由校長帶領所有任課教師一起討論決定,并有學生代表參加,等等。
當然,法國人永遠不會忘記他們最熱衷的解構。片中兩處消解了對嚴肅問題的討論,一次是教師會議上討論學生獎懲,尚未有定論時校長說,大家要抓緊時間,因為我們還有另一項同樣重要的議題——辦公室咖啡漲價問題;第二次是討論為可能被遣送回國的華裔學生家長捐款,一位教師突然宣布了自己懷孕的消息,于是眾人開香檳慶賀,此前的愁云慘霧在賀喜聲中煙消云散。
說到這里,不能不想起中國紀錄片導演陳為軍的作品《請投我一票》。同樣是課堂,同樣是民主話題的討論,亦同樣試圖真實地展現(xiàn)兩個社會的生態(tài),《請》是全球范圍內的命題作文,參加項目的導演要以本國狀況回答“為何要民主”。陳為軍選擇了一所武漢小學的三年級學生民主競選班長的全過程,追蹤三個候選孩子的競選努力。
孩子們走正常的民主程序,自我介紹、辯論、游說、投票,不料其間拉攏選票、互相攻擊、制造謠言、賄賂選民等花樣層出不窮。但與《墻壁之間》的校園民主不同的是,中國的孩子們從不會對老師的決定提出異議,不會借機代表學生向校方提出要求,投票者也只將此看做一場游戲。一切都在老師的掌控之中,這與他們的同齡人的校園民主有多么不同。
有人說校園如同社會的縮影,亦見得出一個社會的未來,讓人唏噓。《請投我一票》是一部沉重的紀錄片,但這種差異顯然不是紀錄片與劇情片的不同導致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