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琇
提起楊石先,人們都知道他是南開大學的校長,著名的化學家。若說起他與文物收藏有什么關系,恐怕就鮮為人知了。今年夏天,筆者在南開大學的一棟宿舍樓,拜訪了楊石先先生的兒子楊耆勛、兒媳王麗婫夫婦,一段封陳多年的往事,隨著主人手里的發(fā)黃的紙張,散發(fā)開來。
新中國成立后百業(yè)待興,各階層的人士歡欣鼓舞,盼望國家能有大的發(fā)展。許多收藏家將家藏古籍、善本圖書捐獻出來,送到圖書館,化私為公,希望這些圖書能為更多的人所用。楊石先即是這些人中的一個。楊石先出生于書香世家,曾祖父曾為翰林,祖父、父親也皆曾在清朝為官,家中藏有很多古籍善本圖書。楊石先5歲上私塾,成年后雖兩次留學美國,成為化學博士,但對中華文化也是獨有鐘愛,工作閑暇時,常以古籍為伴,樂在書海中。新中國的成立,使人到中年的楊石先感受到了巨大的活力。1962年55歲的楊石先做了個不尋常的決定,他要將家藏的古墨等文物和善本圖書捐獻給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據(jù)了解,楊石先捐獻的古籍善本圖書,皆入藏南開大學圖書館,捐獻的文物皆歸入天津文化局,撥交入藏于天津博物館。當時,楊耆勛在抗美援朝的戰(zhàn)場,復原回津后,父親對捐獻之事也是只字未提,故而他對父親的捐獻細節(jié)并不知曉,但從他保存甚好的捐獻文物收據(jù)和捐獻文物清單中,看出他對父親捐獻文物的理解與尊重。
在楊家,主人為筆者捧出了
包包裹嚴密的發(fā)黃的紙和信封,這些是天津市文化局給捐獻者楊石先的收據(jù)及捐獻文物清單。
由此我們了解到一些捐獻細節(jié),當年,楊石先是分兩次將文物捐獻的。第一次在1952年九月十一日之前,他將明版《無量壽經(jīng)》、明唐六如繪扇、明陸包山繪扇和12件古墨捐獻國家,天津市文化局于九月十一日開出了收據(jù)。第二次是在1952年的九月十四日,通過好朋友馮文潛先生將“曹素功極品佳墨(青麟髓)文物共一匣七塊”轉交天津市文化局的。天津市文化局在九月十七日開出了收據(jù),并在九月二十二日發(fā)出了公函。馮文潛(1896-1963)早年留學美國、德國,后任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學院院長(1946—1952),1952年任南開大學外文系教授兼圖書館長,兼任天津市歷史博物館館長,直至逝世。這樣我們就能理解楊石先的捐獻,為什么是通過馮文潛來進行的了。至于楊石先的第一次捐獻是通過馮文潛來進行的,還是親自到文化局捐獻,還是另托了別人,這對于我們來說是個謎。
古墨是消耗品,易損壞,名人制作完整的古墨更為少見,就更顯珍貴。明代制墨名家方于魯所制墨,質地堅細,晶瑩如玉,他首創(chuàng)彩繪飾于墨身的形式,其彩繪圖案的畫稿為著名畫家丁云鵬所繪。清代初期,他的墨制品已十分珍貴。目前,方氏彩墨傳世不足10錠。楊石先先生捐獻的明方于魯“妙歌寶輪”墨,正面彩繪佛教寶輪圖案,背部描金模印各種樂器,寓意美妙的歌舞,工藝精良,藝術水平極高,側面有陽文楷書“方于魯制”款,該墨在清《四家藏墨錄》著錄,是傳世明代彩墨珍品。楊石先先生捐獻的其他墨品,亦是無價珍寶,除了方于魯、程君房、汪中山、吳天章、曹素功等制墨名家的作品外,一些皇室御用墨品,更是世所罕見。如清乾隆“丁巳御墨”,朱砂制成,質地縝密,模制精細,形體作亞字形,正面金字書“御墨乾隆丁巳年制”,并有金印“世掌絲綸”,另一面描繪庭院農(nóng)舍,古樹長廊,舍內一婦撫嬰,一童奉茶,一派祥和景象。朱墨是用天然朱砂、石英、雄精、蛤粉等礦物原料配以“廣膠”精制而成,具有用不褪色,千載存真的特點。乾隆丁巳年為清乾隆二年(1737),此墨是專供皇帝批奏折之用,其做工精致,塊大難得,是為墨中之精品。另一件明隆慶龍香御墨,圓形,綠色彩墨,一面有描金雙龍戲珠圖案,中間楷書“龍香御墨”,背面有陰文“大明嘉靖年制”行書款。據(jù)考證,同樣的明代御墨,只故宮藏有,彌足珍貴。
楊石先不僅捐獻文物給天津,他對家鄉(xiāng)(祖籍安徽懷寧)也是滿懷熱愛。1961年,他向安徽省博物館捐獻了文物。在楊家筆者看到了保存完好的捐獻收據(jù)和安徽省博物館就此事致楊石先先生的公函,公函上鋼筆手書:“楊石先先生你捐獻給我館的姚惜抱行書、鄧完白篆書屏幅各四條,收到。姚、鄧都是我省人,又同是清代第一流書家,這兩件東西,珠聯(lián)璧合,極不易得?,F(xiàn)我館正進行鑒定,對于作品真?zhèn)?,意見還沒有一致,但公認為有參考價值。您這種化私為公的精神,至甚欽佩。附奉收據(jù)一紙,并至謝忱。1961年5月27日安徽省博物館(公章)”。
楊石先先生的捐獻雖然已過去了57年,但他的博大胸懷與崇高精神仍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愿我們永遠不會失去這一段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