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鵑
摘要: 顧準史學思想的特點是選題切中時弊,憂國憂民;追根溯源,中西比較;理性如冰,沖破史官文化的束縛。顧準雖已離去,顧準的思考應該薪盡火傳,中國需要很多顧準這樣的思想者。
關鍵詞: 顧準;史學思想;特點
中圖分類號:K12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31—0156—02
顧準不是專業(yè)的歷史工作者,但卻是當代最具獨創(chuàng)性的思想家和歷史學家。我敬重顧準老師的為人,就從他的史學思想入門,做他一個素未謀面的弟子。
顧準的史學思想和研究成果以筆記、通信的形式保留下來。1982年,他的“希臘史筆記”以《希臘城邦制度》為名出版;1989年,他與弟弟陳敏之通信寫下的思想筆記以《從理想主義到經(jīng)驗主義》為名發(fā)表;20世紀90年代出版了《顧準文集》《顧準日記》等。
《世界歷史》1984年第3期發(fā)表2篇文章,介紹和評論《希臘城邦制度》,認為此書盡管只是未完成的讀書筆記,但……仍可稱為1949年以來古希臘政治經(jīng)濟制度史的第一部專著……1986年,何新盛贊他的書:“是當代中國史學中第一部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重新認識世界歷史的著作。” [1] 吳敬璉在《中國需要這樣的思想家》一文中說:作為思想家,顧準的內(nèi)在特征是對中國和世界歷史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言人所未言[2] 。解洪興和劉舉在《顧準史學思想述略》中認為顧準的史學思想的可貴之處在于,一切從實際出發(fā)[3] 。
我以為顧準史學思想的特點是選題切中時弊,憂國憂民;追根溯源,中西比較;理性如冰,沖破史官文化的束縛。
一、選題切中時弊,憂國憂民
顧準主要研究希臘史,僅僅是興趣使然嗎?不。正如吳敬璉所言:“他寫作《希臘城邦制度》,就完全不是‘發(fā)思古之幽情的結果,而是為了回答‘娜拉出走以后怎樣的問題(即‘革命成功以后怎么辦的問題)?!?[4]
中國在刀兵水火之中跌入近代,因落后而挨打,歷經(jīng)曲折,倍受磨難。多少仁人志士為自強求富,救國救民而披肝瀝膽,拋頭顱灑熱血,九死一生,才終于迎來革命勝利,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新紀元。然而,新中國成立后,在美蘇兩大陣營對立的國際大環(huán)境中,中國幾乎全盤照抄蘇聯(lián),再加上歷史的重負和現(xiàn)實的矛盾,整個國家陷入了深刻的危機。建國后的歷次政治運動使幾乎所有中國人身陷其中難以自拔。
顧準自身的歷史宛如那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歷史縮影: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解放初期,任上海市財政局局長兼稅務局局長等高官。但1952年,在“三反”運動中,以“思想惡劣,阻礙三反”的罪名被撤職;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因超前的經(jīng)濟學觀點被打成右派并開除出黨;1965年,他再次被劃為右派;其妻被迫與他協(xié)議離婚并于1968年自殺,子女們與他斷絕關系。備受迫害的顧準于1974年12月3日,因患肺癌病逝。
個人和國家民族榮辱與共,血肉相連,正是身處這種歷史背景之中,作為那場災難的受害者和犧牲品,作為一個革命者,特別是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革命者,顧準對“娜拉走了以后怎樣?”進行了長期的思考和勇敢的探索。這既是對自身苦難的解脫,也是對國家民族的責任和使命所在,既是顧準自身人生價值的體現(xiàn),也正是顧準史學思想的起點。
一部《顧準文集》,幾乎言必稱希臘,其實所言并非希臘,而是中國的現(xiàn)實和未來:為什么播下了革命理想主義的種子卻得到了林彪、四人幫法西斯主義的結果?東西方民族歷史殊途是怎樣開端、怎樣形成的?東方專制主義何以可能存在?東方專制主義如何才能被根除?正如顧準自己所言:歷史的探索,對于立志為人類服務的人來說,從來都是服務于改革當前現(xiàn)實和規(guī)劃未來方向的[5]。因此,我認為,顧準史學思想的特點首先是選題切中時弊,憂國憂民。在那個意識瘋癲、是非顛倒、學術淪為工具,人人自危的氛圍里,能有這樣的膽識思考研究這樣的問題,而且研究出那樣的深度、廣度與高度,卻是只有顧準一個。顧準始終堅信中國的“神武景氣”一定會到來,所以在臨終前送吳敬璉四個字:“待機守時”,“繼續(xù)我們的研究工作??傆幸惶煲l(fā)生變化,那時,要能拿得出來東西報效國家?!盵6]
二、追根溯源,中西比較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顧準把整個中國歷史乃至整個西方歷史都作為自己孜孜不倦的認識對象和研究對象。他于窮途厄運之中,雄心勃勃,打算用十年時間進行涵蓋中外的龐大的歷史研究。
西歐民主淵源于希臘民主,顧準就以笨人追根溯源的精神,從古代希臘開始研究民主產(chǎn)生的歷程,從“什么是城邦”開始層層設問,步步深入,“是什么環(huán)境,通過什么方式使希臘的‘神授王權演變?yōu)槌前钪贫取?繼而探索“城邦制度怎樣發(fā)展演變,它對后代歷史留下了什么影響?[7]”其研究真可說是于萬丈深淵探驪得珠,從歷史深處,掘出中國現(xiàn)實病癥之源,而成一家之言,希望能推動中國的變革和發(fā)展。
沒有比較無法對歷史做出客觀全面的評價,只有站在人類文明的整體高度上,才能更清晰地發(fā)現(xiàn)問題,找到出路。顧準自言“我是一個‘傾心西方文明的人,我總有拿西方為標準來評論中國的傾向,所以老是說要讀點西方史。”[8]
他時時將中國與希臘作比較,如:“我國古代的小國林立,和希臘城邦究竟還有某些相同之點,可是,希臘城邦制度的另一個特點,亦即使得這些蕞爾小邦頑強堅持其獨立的主權在民與直接民主制度,則是我國古代從來不知道得東西了?!盵9] “直接民主制度唯有在領土狹小的城市國家中才有可能。在這些國家中,鄉(xiāng)居的公民進城參加公民大會可以朝出暮歸,人們相互間比較熟悉,一國政務比較簡單,易于在公民大會中討論和表決。在領土廣闊的國家,這些條件是全不具備的。所以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兩者是互相依賴,互為條件的?!盵10] “我們的春秋時代……希臘史向民主主義變,我們向專制主義變……在此以前,從孔、老、墨、莊、荀、韓、一直都在為它的君臨大地出海報,寫頌詩,多方宣稱這是利國利民的等等。也不必奇怪這種觀念,希臘以外的整個世界(也許要把羅馬、拉丁世界、迦太基、日耳曼蠻族除外)與中國都事同一律,沒有出現(xiàn)過希臘世界那種古怪現(xiàn)象。” [11] 希臘城邦是海上文明。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航海貿(mào)易往來頻繁,跨海遷移等,都從根本上腐蝕和瓦解了古希臘社會中那種血緣關系。隨之而來的就是一系列深刻的社會變遷,導致了古代希臘在政治制度、社會結構、價值觀念上,都與古代中國發(fā)生了根本性的不同,并決定了東西方以后全然不同發(fā)展道路。顧準又將中國與西歐作比較,說“中國只有‘迎闖王,不納糧,從來沒有過‘不出代議士不納稅的口號,現(xiàn)在還是沒有。”[12] 初讀感覺突兀,現(xiàn)在還沒有嗎?細想……是的,真沒有。這些比較,著墨無多,即已勾勒出從古至今,中西方政治制度演變的大致輪廓,令人扼腕,發(fā)人深省。
三、理性如冰,沖破史官文化的束縛
范文瀾強調中國文化傳統(tǒng)是“史官文化”,顧準認為,“所謂史官文化者,以政治權威為無上權威,使文化從屬于政治權威,絕對不得涉及超過政治權威的宇宙與其他問題的這種文化之謂也?!苯▏?歷史學仍在史官文化的束縛下照搬教條,對領袖的理論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顧準堅決反對文化服務于政治權威,他在研究歷史時,只聽從理性的指引,獨立思考,從不迷信和盲從。不管是多大的權威,只要是有悖于真理,他都理直氣壯地加以反對;不管在感情上多么難以割舍,只要不真不實,他都義無反顧地加以舍棄。
在那個時代, 誰也沒有像他那樣對馬克思主義著作讀得那樣認真,思考得那樣深[13]。顧準認為“馬克思本身也受了極大的時代限制。馬克思的古代史學,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因為20世紀末本世紀初,史學上出現(xiàn)了一個考古學時代,把古代史的面貌徹底更新了?!?[14] 因此,馬克思主義思想本身來說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chǎn)生的,是相對真理,也有一個不斷完善、不斷發(fā)展的過程。而且,“馬克思主義是西方文明的產(chǎn)物,對東方的中國人來說,它同樣是舶來品。我們中國革命的理想主義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奮斗,終于贏得了人民的勝利;但是贏得勝利以后,也遇到了麻煩,這就是……為什么播下的是革命理主義的種子,得到的卻是林彪、“四人幫”法西斯專政的結果 [15] ?
他那如冰的理性不僅剖析權威,對自己也毫不留情。對于革命理想,顧準說,“我自己也是這樣相信過來的,今天當人們以烈士的名義,把革命的理想轉變成保守的專制主義的時候,我堅決走上徹底的經(jīng)驗主義、多元主義的立場,要為反對這種專制主義而奮斗到底!”關于希臘,顧準說“寫《希臘城邦制度》本來是有感于希臘在那種小邦林立,相互競爭中,個人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到頂點,創(chuàng)造出燦爛的希臘文明……所以要寫,是想歌頌它??墒菍懼鴮懼?對于林立的小邦相互之間的自相殘殺,甚至不惜勾引希臘文明歷來的大敵波斯……對這種不顧大體實在受不了,不知道該歌頌不,有點迷惘了?!辈⑹埂断ED城邦制度》的寫作一度卡殼?!断ED城邦制度》最終沒能完成,顧準的思想已化做歷史的一部分,“歷史永遠在提出新問題”。“所以,沒有什么終極目的,有的,只是進步?!?[16]
今天,中國改革的成就舉世矚目,然而,表面的繁榮之下蘊藏的危機也深刻復雜。我們學習顧準史學思想的特點,追尋他當年的心路歷程,體察他遭逢大難的心境,認識歷史研究的價值,或可增加些理性和智慧,借以避免可以避免的挫折,遠離可以遠離的悲劇。中國的現(xiàn)代化任重道遠,要實現(xiàn)健康和平的社會轉型,仍需要大智慧。顧準雖已離去,顧準的思考應該薪盡火傳,中國需要很多顧準這樣的思想者。
參考文獻:
[1]何新.古代社會史的重新認識——從近年出版的兩部史著看當代中國史學理論的危機[J].讀書,1986,(11).
[2][4]吳敬璉.中國需要這樣的思想家[Z].作者一九九五年三月十八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jīng)濟研究所紀念顧準誕辰八十周年座談會上的發(fā)言全文.
[3]解洪興,劉舉.顧準史學思想述略[J].史學月刊,2009,(6).
[5][7][8][9][10][11][12][13][14][16]顧準文集[M].北京: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7:7-256.
[6]羅銀勝.思想者顧準[J].民主與科學,2005,(1).
[15]陳敏之.人類歷史軌跡的探索——讀《顧準文集》[J].探索與爭鳴,1996,(6).(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