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彩霞
摘要:當今戲曲藝術面臨衰落和邊緣化之時,河南電視臺《梨園春》欄目的紅火顯示出戲曲藝術仍有復興的可能性,并對思考如何傳承和發(fā)展戲曲藝術具有啟發(fā)意義。
關鍵詞:《梨園春》 電視 戲曲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4-
必須承認,現(xiàn)當代以來,我們曾經非常興盛的戲曲藝術面臨著衰落和邊緣化的危機。但河南電視臺《梨園春》欄目的紅火①卻顯示出戲曲藝術復興的可能性,也為傳承和發(fā)展戲曲藝術提供了某些現(xiàn)代思路,當然還有警醒和反思。
一、受眾廣泛,基礎仍堅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原本即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戲曲,至今仍然具有穩(wěn)定而龐大的顯在或潛在的受眾群體。《梨園春》的紅火也首要地顯示了這一點。這種群體是保存與發(fā)展傳統(tǒng)戲曲的最重要基礎。因為任何一項面向大眾的藝術,只有具備了大眾基礎,才有重新振興的可能;沒有這種基礎,哪怕出現(xiàn)戲曲創(chuàng)作或表演的天才,也只能曲高和寡,黯然調零。深厚的群眾基礎背后又可以看到中國傳統(tǒng)戲曲仍是中國人一種縈繞不絕的文化情結,這種文化情結在當今的全球化時代不但不會灰飛湮滅,反而會被強化。全球化時代文化的紛亂復雜、商業(yè)化的大行其道往往不但不能給人們的心靈提供棲居之地,反而給人們帶來文化無根感,以及隨之而來的惶惑感,那么文化懷鄉(xiāng)當是人們的心靈祈向。而對于中國人來講,中國傳統(tǒng)戲曲無疑可以承載這種還鄉(xiāng)祈愿。
二、立足于人,形式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的劇場形式要么已經成為精神貴族的高檔消費,而與下里巴人絕緣;要么因其形式陳舊,已經激不起人們的強烈興趣了。既然戲曲仍為老百姓喜聞樂見,面向大眾,立足群眾,便是傳承、發(fā)展戲曲的第一要義,因此要積極尋求各種形式調動受眾的積極性。
第一,引入先進傳播手段。《梨園春》將電視這種在中國應用最為廣泛的傳播媒介作為鏈接受眾與戲曲的最佳方式,打破了劇場的限制,能夠以最為便捷的方式使省內外幾乎所有戲曲為最廣泛的大眾所接觸;同時還將一些與戲曲相關或相近的藝術品種,如戲曲小品、相聲、器樂演奏等呈現(xiàn)出來;又不限于將劇場的戲曲演出原本搬演,而是充分發(fā)掘電視的思維方式和表現(xiàn)手法,打破原有戲曲節(jié)目制作套路,以歡快、熱烈、火爆的綜藝方式包裝、定位戲曲內容,用電視的運作邏輯和節(jié)律來表現(xiàn)戲曲神韻,使兩者優(yōu)勢互補,相得益彰。②
第二,注重群眾參與,強調雙向互動。在現(xiàn)時代,人們的主體意識逐漸增強。對于中國傳統(tǒng)戲曲,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接受和欣賞,他們更希望自身的參與和創(chuàng)造。只要引導得當,這種參與和創(chuàng)造的意識會給中國傳統(tǒng)戲曲注入強勁的生命活力?!独鎴@春》即準確把握了這一動向,注重群眾參與,強調雙向互動。尤其其中的“戲迷擂臺賽”激起了廣大觀眾的熱情,臺上比賽、臺下評分等形式使得他們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成為戲曲藝術的主體之一,因而使 《梨園春》擁有了更為龐大的觀眾群,尤為重要的是在群眾中引導了一大批學習、從事戲曲表演的人。從設置擂臺賽以來,《梨園春》已經推出了1000多位擂主,上至耄耋老翁,下有幾歲稚童。
第三,凸顯地方特色,兼顧綜合品性?!懊恳粋€地方的地方戲曲某種意義上也都是民族的靈魂鏡像的特殊顯示,它就像一面面鏡子,以動態(tài)的形式折射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文化變遷?!雹邸独鎴@春》以豫劇等河南地方戲劇劇種為主體的節(jié)目定位就敏銳地把握并充分地展現(xiàn)了河南地方特色,契合了河南戲曲電視觀眾的審美心理。當然正如第1點所述,電視媒體的特殊性也有助于構建綜合品性。
三、文化、娛樂,保持平衡
在現(xiàn)時代,剛剛從長時期的集體與政治生活中解脫,隨之又陷入繁忙而程式化的生活中的人們更為渴求的是個體的快樂,他們希望媒體給他們的不再僅僅是板起面孔的教育乃至教訓,而是切切實實的娛樂與輕松。在當今的消費社會里,這種需求更為顯著。因此,《梨園春》這一欄目的成功與迎合了這種娛樂需求關系密切。
但是必須注意到,立足于人,以人為本,以及隨之而來的市場化運作不能陷入媚俗,不能一味的迎合觀眾。中國傳統(tǒng)戲曲作為我國的寶貴文化,雖然在誕生之日乃生于民間,長期保持著民間娛樂的樣式,但是隨著文人的加入,戲曲開始形成發(fā)展出精致、經典的文化品格,逐漸成為一種高雅藝術。現(xiàn)在看來,戲曲的深厚的美學和文化的積累,是不能忽視也不能消解的。快樂往往會淹沒意義的生成與傳播,淪為媚俗。并且,《梨園春》的市場化運作已經使欄目沾染了過多的商業(yè)化色彩,甚至有沖淡戲曲演出本身的傾向。因此必須時刻警醒的是,《梨園春》作為一個電視戲曲欄目,不但要把戲曲作為一種娛樂方式繼承下來,更要把它作為一種寶貴的傳統(tǒng)文化與以保存與傳承,亦即,它在無形中承擔著神圣的文化守望者的責任。
注釋:
①河南電視臺網(wǎng)站《梨園春》欄目簡介中有對《梨園春》收視率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資參考,在此不加贅述。
②譚靜波.《梨園春》對文化藝術事業(yè)的影響和啟示.河南社會科學.2001(3).
③張兵娟.全球化與“地方性知識”的復興及傳播——以河南電視臺電視戲曲欄目《梨園春》為例.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