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曉敏
摘要:現代高中英語教學的首要目的應是幫助學生取得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fā)展需要。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12-0112-01
一、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策略
現代高中英語教學的首要目的應是幫助學生取得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fā)展需要?,F代英語專家、學者們大量的研究發(fā)現:詞匯困難頻繁地影響著口頭交際,交際的中斷常常是人們不能適當使用詞匯所致。所以,我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了如下的英語詞匯教學策略:
導入(Presentation)。單詞的呈現最好在上下文中。只是為教單詞而單詞,孤立地呈現,既枯燥又乏味。我通常以介紹和討論關鍵詞(與文章主題思想緊密相關的詞語)來啟動學生已有的知識。關鍵詞可以由教師課前有意識地精心挑選,在上課時進行介紹;也可讓學生在課堂上通讀課文,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找出文中的關鍵詞語。這樣就把學生的思路引到了文章的脈絡上。這些關鍵詞串成一條線,高度濃縮了文章的內容,使學生對整篇文章的內容有了總體的了解。
討論(Discussion)。通過分組討論思辨,積極活動產生頭腦風暴來發(fā)展語言的應用能力,調動學生已有的詞匯知識,發(fā)表學生自己對文章內容的觀點和看法,實現知識向能力遷移,使他們在嘗試錯誤與“詞義達到”時,加強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的重新構建。
活動(Activity)。通過復述或表演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深化學生對新學詞匯的理解。小組活動能減輕學生在參加語言交際活動中可能產生的焦慮心理,使他們表現出更大的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小組活動也能使學習者個體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來練習使用目的語。大量研究表明,學習者在交際過程產生的交互修正能大大增加語言習得的可能性。 此外,將討論模式運用于課堂教學可以減輕學生的被動性以及對記憶的過分依賴。
強化(Reinforcement)。通過口頭、筆頭練習或游戲,來檢測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達到鞏固所學詞匯之目的。課外有條件的話,以E-mail的形式,建立校園網上作業(yè)——作業(yè)“超市”,加強師生聯系,讓學生攝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在強化階段,應進行適當的超量學習。剛剛完整地記憶所學材料后再繼續(xù)用50%的時間和精力去重復記憶能獲得最佳效果。就是說,剛剛能完整地記住的時間或次數定為100%,再繼續(xù)用50% 的時間或次數去記憶,效果最佳。
我們的英語教學中閱讀詞匯向聽力詞匯轉化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通過大量的閱讀可提高詞匯自動化程度。教師應指導學生先從簡單易懂、生詞少的文章讀起,然后配合核心單詞和詞組的學習,讀一些含有常用詞匯、出現頻率高的詞匯的文章,以此來鞏固已學詞匯,逐步達到詞匯辨認自動化。然后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強化學習效果。并且對有些內容幽默有趣的文章,通過背誦、講故事等形式,促進閱讀詞匯向聽力詞匯的轉化。
二、英語語篇教學策略
語篇教學從理解整篇內容入手,運用所學語言和知識瀏覽和捕捉重要語言線索,對所讀文章獲得一個總體印象,然后分段(語篇)找出中心思想和主要信息,對文章進行表層理解;在此基礎上,來理解作者的意圖和立場,對篇章進行深層理解;然后學生根據作者所表達的內容,說出自己的看法、觀點,進行評價性理解。因此,我們在對英語課的設計過程中,圍繞這三個理解,具體可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1.導入(呈現):通過有效的導入能豐富和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背景知識對篇章的理解要大于語言知識。
2.速讀:對整個篇章有個大致了解,能回答一些識記性的問題。
3.理解:通過作記錄、問答、找中心、關鍵詞(key words)等途徑來檢查學生對文章的表層理解。
4.精讀:通過精讀,使學生掌握文章中所內含的信息。了解各語篇的含義、作者的寫作意圖,對文章進行深層理解。
5.復述(激情表演):通過復述或表演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深化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更好地服務于速讀和精讀這兩個環(huán)節(jié)。
6.討論:通過分組討論或倆倆討論來發(fā)展語言的應用能力,發(fā)表學生自己對作者所發(fā)表內容的觀點、看法,實現知識向能力遷移。還有對篇章進行評價性的理解。
7.鞏固:鞏固本課的內容,加深記憶??赏ㄟ^一些口頭或筆頭練習,來檢測學生對該篇章的理解,達到鞏固的目的。
語篇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注重向學生傳授各方面的知識,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具體說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對教材中的語言難點的分析和訓練,而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那些含有民族文化背景知識和社會內容的語言現象,并結合這些語言現象,廣泛地向學生傳授文化、語用、認知、文體等方面的知識。這樣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外語應用能力。
語篇理解是一個雙向的心理過程,要正確理解作者的思想,就需要運用讀者自己腦子里儲存的知識。在語言交際中,聽者和讀者往往根據說者和寫者發(fā)出的語言信息,在自己的記憶中搜尋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來對可能發(fā)出的話語信息進行預測、假設和推斷,從而達到理解。因此,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不但要備課,更要備“人”,以填補學生的信息溝(information gap)。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內容和階段,精心備課,以使學生能在課堂上通過自身的實踐,掌握學習和運用語言的能力,真正提高英語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