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末,從中央到地方,掀起學習馬列主義,提高理論知識水平的運動。當時,哈爾濱的情況同全國一樣,工農兵大眾學馬列、學毛著、學理論知識的熱情空前高漲,為了更好地領導群眾的理論學習運動,中共哈爾濱市委1959年2月1日做出關于創(chuàng)辦《學理論》的決定,決定指出群眾性的理論學習掀起來以后,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如怎樣才能學得更好,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怎樣進行及時的輔導等等……是黨的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市委特決定將“理論學習”停刊,集中力量創(chuàng)辦一個以廣大工農群眾和基層干部為主要對象的理論刊物,名為“學理論”(半月一期)。成立了《學理論》雜志編輯部,屬市委宣傳部的一個處,由當時的市委書記處書記鄭依平兼任總編輯,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丁哲民兼任副總編輯,設一個編輯室,聶元梓為主任、何定為副主任,下設言論、工農論文、學習輔導、編務4個組,編制5名,后隨著發(fā)展增編至10人、21人。
1959年2月5日,《學理論》創(chuàng)刊號、1959年第一期正式出版,32開本,印數(shù)50000冊,成為了在全國地方創(chuàng)辦最早的一份理論通俗刊物。創(chuàng)刊號上,除了刊發(fā)市委的決定,市委第一書記任仲夷撰寫了發(fā)刊詞表示祝賀。
《學理論》創(chuàng)辦為哈市工農大眾學理論,用理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一時間全市上下,各行各業(yè),從工廠到農村,從機關到學校,軍營、醫(yī)院、商店、街道學馬列、學毛著理論小組如雨后春筍般成立起來,參加學習人數(shù)最多達120萬多,長年堅持僅在市屬企業(yè)的有7萬多人,全市為10萬人,年青人成為了學習小組的中堅和骨干。他們中間涌現(xiàn)和成長起來一大批骨干和標兵,陸續(xù)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
《學理論》從創(chuàng)辦開始,就遵循面向工農大眾,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幫助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編輯部的同志發(fā)動全市的專業(yè)和業(yè)余理論工作者共同辦刊,為它撰寫文章的有省里的領導,有市委第一書記及各級領導,有專家學者,更多的是來自一線的工人、農民、士兵、學生等最基層的勞動者,外省市的讀者也投稿,當時出版的每期刊物中都有相當數(shù)量的文章是工農群眾和基層干部撰寫的,并陸續(xù)在《學理論》上開辟了《通俗哲學講座》、《說故事講哲學》等欄目,以淺顯的事例說明深奧的哲理,打破了工農群眾不能學哲學、用哲學的禁區(qū)。由于緊密聯(lián)系實際,《學理論》辦的生動活潑,有聲有色,工農大眾喜聞樂見,即學習了理論知識,又指導工作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受到極大歡迎,發(fā)行范圍不斷擴大,發(fā)行量也由最初的幾萬份猛增至35萬份,曾在全國政治理論刊物中發(fā)行量屬于第四位(紅旗、中國青年、上海支部生活)。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黨的中心工作,推動哈市各項工作,特別是學理論運動的開展和深入以及理論隊伍的成長壯大起到的積極的作用。后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在“文革”初期也被作為反動刊物受到批判,最后于1966年7月被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