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親子之間的影響絕不是單向的,雙向影響的趨向越發(fā)突出,這是歷史的必然。在這種具有新特點的親子關系下,如果把握得好處理得當將會使來成年人的家庭道德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多元文化;家庭道德教育;親子溝通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05—0172—02
據(jù)國外研究者研究發(fā)現(xiàn)良好的親子溝通與未成年人的自尊、道德人格發(fā)展以及道德推理能力的發(fā)展等都密切相關。認為溝通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敏感覺察家庭中其他成員的思想和情感,在良好的親子溝通中父母與子女交流的信息更易為子女所重視,這些信息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看問題角度,能夠促進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向理想方向發(fā)展。由此可見良好的親子溝通對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所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因為社會轉型及文化多元等因素,家庭道德教育中的親子溝通也出現(xiàn)了值得關注的地方。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影響親子溝通的因素
1、家庭結構的變化。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步,我國政府為了控制人口增長而提出的“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的實行,使獨生子女大量出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結構,改變了家庭中的人際交往。當前,由父母和孩子組成的三口之家,是城市獨生子女家庭的典型模式。在這樣的家庭中,只存在夫妻關系、父子和母子關系;與非獨生子女的核心家庭和幾代同堂的主干家庭相比,具有最基本、最簡單及無重復的特點。表現(xiàn)在親子互動上,對未成年人來說,與父親或母親發(fā)生單一的關系,沒有與兄弟姐妹互相爭寵于父母的麻煩,父母也不會有偏寵偏愛的問題,在父母面前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更多;對父母來說。無須同時關注幾個孩子,經濟上和精力上的負擔相對減少,對獨生的未成年人在生活撫養(yǎng)照顧以及在教育上,感情交流上所花費的時間相應增多。這是家庭關系簡單化對未成年人的有利影響;不利方面是親子互動成為未成年人在家庭中與他人交往的唯一方式,加重了相互之間的心理依戀;一是父母對未成年人的經濟投入和精力投入過大,期望過高;二是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得到強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未成年人正確的角色認知,使其難以接受父母的正面教育,也影響了親子關系的和諧。
2、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社會改革的深入以及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改變了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人們的精神生活豐富了,交往擴大了,從洋式快餐到中式快餐,從高速公路到高速鐵路,生活節(jié)奏加快了。家庭成員往往是各忙各的;為人父母者忙于事業(yè),忙于經濟收入;子女則忙于學習,忙于應考。忙碌的生活使一些人的家庭觀念淡漠了許多。家庭成員雖然同居一處,相互之間感情的敏感性卻越來越差,無心去注意別人的心理感受,彼此缺少感情的交流與心靈的溝通,更缺少相互理解?!氨M管有96.5%的父母表示‘比較愿意’和‘非常愿意’與孩子談話,85.7%的未成年人表示‘比較愿意’和‘非常愿意’和父母談話,而實際上親子之間“經常談話”的僅為50.8%,而且77.9%是就事論事地談未成年人的學習問題?!倍J為“爸爸很理解我”、“媽媽很理解我”非常符合自己情況的僅為36.6%和48.2%,都沒有超過半數(shù)。而在未成年人談到的最煩惱的事情中,涉及父母與子女關系的高達32%。也就是說,在多數(shù)家庭中,親子之間的溝通存在一定的障礙。
3、未成年人自主意識的增強。在傳統(tǒng)社會里,父輩決定子輩的前途、命運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新的一代沒有自己的選擇,沒有獨立的角色意識,父輩的過去就是他們的未來。在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更替中,親子關系的特點也發(fā)生了相應的改變,在越來越多的事情上,子輩有權作出決定,親子兩代人在家庭中處于平等的地位,生活上相互扶助,人格上相互尊重,情感上相互依托,心理上相互理解逐漸成為當今親子關系的主流。尤其是改革開放和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使得現(xiàn)代的未成年人已經不再是封閉、保守的社會狀態(tài)下順從聽話的孩子,他們通過各種媒介了解到五光十色的社會現(xiàn)象,也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在家庭中家長說了算的傳統(tǒng)已經不被現(xiàn)代的未成年人所完全接受,他們渴求與父母之間平等相處、平等交流。
4、親子之間的文化反哺。當今中國社會的未成年人,尤其是處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的未成年人,他們身處改革開放、科技迅猛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通過各種途徑接受了許多新知識,新觀念和新倫理道德。推進了他們社會化的進程;這些未成年人思維敏捷、觀念新穎、視野開闊。少有保守觀念和陳舊思想束縛,文化知識日益豐富,特別是在掌握電腦技術,獲取各種文化信息,了解新鮮事物等方面,往往是他們父母所不及的。同時,由于社會文化變遷而形成的傳統(tǒng)文化向現(xiàn)代的變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父輩的知識過于陳舊,而未成年人因為更貼近時代特點而能夠向父輩提供新的信息和生活方式。在開放的社會中,孩子接受各種社會因素教化的成分加大,父輩已無法單純地因循祖輩遺訓去影響和教育現(xiàn)代的未成年人,因此,盡管在家庭中父母依然對子女扮演著教育者的角色,孩子依然要向父母學習如何做人,但孩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將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經驗、觀念等“反哺”給成年人。正像美國科學家J,S布朗所說:“現(xiàn)在可以說是歷史上一個極為獨特的時期,因為孩子在家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文化反哺’上,迫使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進行廣泛的文化、知識吸收,出現(xiàn)父母向孩子學習的共識。向孩子學習,兩代人共同成長,這是新時代成年人的睿智之舉?!币虼?,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親子之間的影響絕不是單向的,雙向影響的趨向越發(fā)突出,這是歷史的必然。在這種具有新特點的親子關系下。如果把握的好處理得當將會使未成年人的家庭道德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家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必須改善親子溝通
1、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人格。根據(jù)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交流過程中常常有不尊重、不信任、不耐煩、懶得說、拿孩子出氣等方面的問題,都屬于人格障礙范疇。對未成年人的不信任給孩子帶來的不僅是距離感,更可怕的是孩子會形成懷疑型人格特征,他無法相信父母,慢慢的親子間的距離就越來越大了,溝通也就越發(fā)困難。因此有家庭教育的學者呼吁要“蹲著和孩子說話”,就是強調在形式和實質上都要在親子之間建立起平等的人格關系,這是親子間良好溝通的基礎所在。
2、科學合理的控制情緒。生活中我們常??吹礁改笇⒆影l(fā)脾氣和帶著怒氣處理問題的現(xiàn)象,因為孩子不聽話打罵孩子的現(xiàn)象更是隨處可見。父母看到孩子犯錯誤,怒氣就難以抑制,自然都發(fā)作在孩子身上,而很少體會孩子的感覺。打罵對孩子的傷害不只是身體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傷害。
那么到底情緒能不能控制住呢?如何才能夠控制住呢?關鍵在于認知。如果能夠認識到孩子犯錯誤是成長中的必然現(xiàn)象,是成長的需要,是進步的起點,就不會發(fā)那么大的脾氣了。觀念決定行為,有了正確的認知,才能有正確的行動。
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冷靜下來,分析問題的原因,尋找解決的方法。如果認為事情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就拒絕接受,以強硬粗暴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就等于使自己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堵塞了溝通的渠道。所以,想要根本上解決情緒控制問題,家長們必須轉換自己的思維方式,從原則上接納未成年人犯錯誤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在錯誤面前冷靜地控制情緒,才能使親子溝通的渠道得以暢通。
3、全方位關心未成年人的成長。在問卷調查中很多未成年人多認為父母最關心自己的學習,與自己討論的最多的也是學習,都成為“老生常談”。而不少未成年人也對父母過分關注學業(yè)而忽略自己其他方面的發(fā)展,親子之間的交流僅僅停留在學習上感到厭煩和不滿。目前學業(yè)情況對相當數(shù)量的未成年人來說是個具有壓力的話題,親子之間長時間單一的糾纏在此話題上,會使未成年人在心理上產生逼迫和壓抑,從而對與父母的溝通從不感興趣,到厭煩再到拒絕,使很多父母越來越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可捉摸或難于溝通。因此,從未成年人健康發(fā)展的角度來說,家長應該全方位的關心他們的成長,而不能只將眼光停留在眼前的學業(yè)成績上,要在親子之間建立起共同關注和感興趣的談話加以交流,以保障親子溝通內容豐富,充滿生機,這樣在家長實施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就能及時發(fā)現(xiàn)未成年人思想中的道德困惑或道德問題,及時加以解決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4、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常識。家庭教育包括家庭道德教育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并不是每一位家長都了解其中的科學規(guī)律,可是孩子的成長是隨時隨地都在進行。所以對于家庭道德教育的實施者家長來說,有必要以應有的責任心不斷地在家庭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方面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掌握一些教育學、心理學的常識,避免在家庭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方面走太多的彎路,同時這也有利于順暢的親子溝通。家長首先要具有學習的意識,同時學校、社會應該在這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從而使家長在親子溝通和家庭道德教育方面減少無所適從的現(xiàn)象和教育的負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