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是個人品質、修養(yǎng)、為人等個性特征的表現,人們僅將道德視作界定善惡性質的標志,往往憑借超驗的道德理想卻走不出現實管理所面臨的道德困境。這是由于幾千年來統(tǒng)治階級在實現管理目標過程中對道德的極力提倡,導致人們在對道德問題進行評價時,忘卻了道德是為管理目標服務的速一服務性目的,僅凸顯道德本身價值的優(yōu)先性,忽視了對管理目標的價值訴求,從而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走出道德與管理的困境。道德是社會組織為實現一定的目標或解決面臨的問題,所提倡的一種心理和行為的統(tǒng)一。道德是被傳遞著并通過管理來體現的,道德的核心目標是尋求管理性價值。道德與管理的相輔相成是以管理目標的實現為約束條件的。因此,道德提倡的基本原則應是對管理目標的分析。
關鍵詞:管理目標:道德提倡
中圖分類號:D6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05—0069—03
一、問題提出
在春秋時期,魯國有這樣一條法律規(guī)定,即為了維護魯國人的尊嚴,凡是到其他諸侯國旅行的魯人,若看到有魯國“籍”人被賣為奴隸的,可以花錢將其贖回,回到魯國后,所花金錢皆可到國庫去“報銷”。據說孔子的一位弟子有一次在“國外”巡游時,恰巧遇到了一個魯國籍的奴隸,于是便花錢將其贖出并帶回魯國??鬃拥倪@位學生為了顯示他追求“崇高道德”的決心與真誠,事后未到國庫報銷,而由自己承擔了贖買奴隸的一切費用,別人都說這個人品格高尚??鬃又来耸潞蠓堑珱]有任何贊揚的表示,反而嚴厲地訓斥了他一頓,大罵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錯了。別人奇怪,又贖了人,又不去報銷,這不是好事嗎?不是品格高尚嗎?當后來孔子被問及為何訓斥學生時,據說孔子做了如下解釋:花自己的錢去贖買奴隸,雖然因為國家省了些錢而顯得道德很高尚,但是如果對這種“道德行為”大加鼓勵和渲染的話,那么那些原本會用國家的錢贖回魯國籍奴隸的人,就很可能會放棄贖買的機會,以避免和那些具有“高風亮節(jié)”的君子形成鮮明的對照,從而不去背“見利忘義”的惡名。結果,這種掏自己腰包為國家著想的“道德行為”,最終只能事與愿違,使更多的魯國籍奴隸難以被贖回。還有一次,孔子的另一位弟子見到有人溺水,他奮不顧身,跳下水去,將其搭救上岸。事后,這位家屬感謝他,給他一份“貴重”的酬謝:一頭牛。孔子門生競“見利忘義”,接受了這一份禮物。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此事后,對此學生的所作所為備加贊賞,簡直有點讓人難以置信??鬃拥慕忉屖牵弘m說拯救他人生命后收受謝禮表面上看有悖于“崇高道德”,但卻可以激發(fā)更多的人產生類似的道德行為,也會使更多處于危難之中的人獲得援助,惠及大多數人的道德才是道德的真正意義所在。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對工作低效而整日采取加班加點完成工作的模范人物的高度贊揚,對拾金不昧、見義勇為者接受酬謝的譴責,對官員在一定期限內退出企業(yè)股份、退賠收受賄賂的既往不咎……
提到道德,人們往往自然地將它與個人的品質、修養(yǎng)、為人等個性特征聯(lián)系在一起,而對管理活動中諸如道德與行為、道德與目標之間的關系等道德問題考慮地較少,人們僅將道德視作界定善惡性質的標志,憑借超驗的道德理想卻走不出現實管理所面臨的道德困境。僅凸顯道德本身價值的優(yōu)先性,忽視了對管理目標的價值訴求,一旦道德偏離其目標所規(guī)范的公共利益最大化訴求,那種理想的、形而上的道德便會遭遇個體的道德與組織的目標相悖的困境。
二、道德與管理目標背離的原因分析
就管理本身來講,管理是人們確立目標以及圍繞目標不斷提高管理效能以實現一系列協(xié)調活動的過程。就管理過程來看,管理是有效實現目標的社會活動。就管理的范圍來看,管理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各種活動中指導人類達到目標的行動。不管管理的概念如何表述,但對管理活動本質和特性的揭示,總是認為管理是一種目標性活動,任何管理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的預期目標,沒有目標的管理和沒有管理的目標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在管理過程中,管理者總是會采用理念引導、道德提倡、制度規(guī)范等一系列手段來實現管理目標。手段與目標的關系本已十分清楚,但由于幾千年來統(tǒng)治階級在實現管理目標過程中對道德的極力提倡,導致人們在對道德問題進行評價時,忘卻了道德是為管理目標服務的這一服務性目的,從而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走出道德與管理的困境。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方面:
1、人們對尊重的需要,使道德成為追求目標?!暗隆痹诠耪Z中又作“得”之意,指得到或占有奴隸、財富,“有德”(即有得)就成了對奴隸主貴族的尊稱。后來,周人把先王滅殷而獲得的業(yè)績視為“德”,并把獲得天下的方法、才能、品德等主觀因素也稱為“德”,并由此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于是“德”字便獲得了道德上的意義。從現在的意義上講,道德既是指人們社會性的行為準則,又是指一個人的心理或內在品質,是一個人的內心對是非的一種自覺的正確認識和實踐。道德準則內化為道德品質,道德品質外化為道德行為。個體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只有參與社會生活、獲得社會的認同,才能存在和發(fā)展。道德是個體實現其作為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獲得社會認同的極重要的條件。一般說來,當個體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要求時,他就能獲得社會的認同,從而產生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正是這種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使其積極地投身于一定的社會生活之中。反之,當個體行為背離社會道德要求時,他就無法獲得社會的認同,不能順利參與社會生活,就會產生一種失落感和被遺棄感。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行為學家馬斯洛提出,人有五個層次的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正是人們對友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才會對不道德的現象會加以貶斥,對道德現象就加以極力追求。
2、對道德的單向度追求,使道德與管理目標錯位。道德是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通過社會輿論、傳統(tǒng)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是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guī)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因此,就道德的界定來看,道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心理意識、原則規(guī)范和行為活動的綜合體現。道德的本質在于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統(tǒng)治階級在實現其管理目標的過程中,總是借助于道德、倫理、規(guī)范、法律等手段,通過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協(xié)調以人為中心的組織資源與職能活動,以獲得過程的有序與目標的實現的歸宿,而在這一過程中。統(tǒng)治者為了目標的實現,極力地在道德、倫理方面進行理念的倡導,久而久之,人們便會忘卻了目標的追求,錯將過程作為目標,使道德與管理目標錯位。孔子關于道德的兩個小故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用國家的錢贖回魯國籍奴隸、將溺水的人搭救上岸是故事的主要目的,這一價值前提的確立是非常符合國家治理的需要的。然而由于人們受到道德的孤立性價值思想的影響,在追求管理目標過程中對于道德的單向度追求,誤以為只要是“道德”的,就永遠是正確的,甚至在此過程中,迷失了道德追求的元價值前提一為了更好的社會治理,而以人們心目中的“道德”取代管理的這一主要的價值前提。在這里,如果將管理目標稱為“愿”,將道德行為稱為“事”,那么上述故事中孔子的學生贖買了奴隸后的不去報銷,進而影響到其他人都不愿去贖買奴隸就屬于“事與愿違”,搭救了溺水的人后接受一頭牛的贈予,進而影響到其他人都努力去搭救溺水的人就屬于事遂人愿。
3、道德體系的復雜性使人們只關注個體道德。按照道德的領域來分,道德可分為政治道德、思想道德、文化道德等;按照道德的范圍來分,道德可分為社會道德、職業(yè)道德、家庭道德;按照道德行為的主體劃分,道德可分為組織道德與及個人道德等;按照道德發(fā)展的階段,道德又可分為前慣例層次、慣例層次、原則層次等。在管理領域,有作為管理者的理念和價值的道德,有作為管理的機制和原理的道德,有作為組織行為和組織中個體的人文動力的道德,也有作為個體和組織的行為規(guī)范的道德。道德體系如此復雜,而且在道德體系內部,各因素之間既有一致的方面,又有不一致的甚至相互沖突的方面,管理者進行道德提倡時往往很難兼顧價值體系的多重因素,于是就需要在價值沖突中求得平衡或為求得某些價值因素而放棄其他的價值因素,從而使組織的管理者的道德選擇、道德評價、道德水準影響其在實際決策中的道德價值的行為實現。作為組織的管理者往往還牢記組織的目標,能夠在復雜的道德體系中進行道德的價值抉擇,但作為組織的一般成員或是組織之外的成員,卻更多地考慮自我感覺當中的道德評價標準——個體道德,以獲得社會的認同與贊賞,這就使人們更多地關注個體道德,而忽視組織的管理目標。
三、道德提倡應以管理目標的實現為約束
管理與道德是社會治理、政策制定、制度規(guī)范中不可或缺的兩大因素,道德是社會組織為實現一定的目標或解決面臨的問題,所提倡的一種心理和行為的統(tǒng)一。道德是被傳遞著并通過管理來體現的,道德的核心目標是尋求管理性價值,道德是一種以綜合的方式全面地提供管理性價值的體現,富于彈性的道德對管理有著天然的規(guī)范與協(xié)調作用。由此看來,道德總是與管理相連,道德提倡是為管理目標服務的。一個組織如果有一個較高道德水準的群體,該組織便具備了實現管理目標的必要條件。但良好的個體道德卻并不是充分條件,還需要界定道德提倡是否與管理目標一致,只有與管理目標一致的道德提倡才能夠發(fā)揮道德為管理目標服務的原始功能,因此,道德與管理的相輔相成是以管理目標的實現為約束條件的。就這一意義上來講,以德治國,主要是指以德的方式,來達到治(管理)的目的。因此,對道德問題的分析,必須以管理目標的實現為基本原則。要使道德提倡服從服務于管理目標,須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道德目標服務于管理目標。管理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職業(yè)活動,管理的目的是為了管理者利益的實現。在管理活動中。致力于建立德治與法治統(tǒng)一、協(xié)調的管理運行機制,是制度安排的終極目標。管理一方面是通過科學的規(guī)范、法治的規(guī)范來揭示管理中的價值關系,實現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道德的規(guī)范,喚醒人們的道德精神,使人們懷著道德信念投入到管理活動中來。對于管理而言,道德規(guī)范與科學管理是互為前提的,組織通過自身的道德化去主動實現社會公共秩序的供給,在組織道德化的過程中構建一種新型的體現道德精神的社會秩序,將管理真正置于道德基礎之上,構建一個道德化的管理。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二者相互滲透,完整地體現在管理的制度和行為體系中,對任何一方面的忽視,都是錯誤的,也必將導致管理的畸形化。在管理與道德這兩個層面中,管理目標主要是對實踐結果的預先設定。而道德目標則是對實踐結果的意義評價。道德目標蘊含在管理目標之中,但又不等同于管理目標,管理目標決定著道德的服務方向。因此,道德是基礎,管理是根本,管理目標的實現才是歸宿。只有一方面通過組織的理念建設、道德化建設,另一方面通過組織的制度建設、體制建設、組織機構建設和政策、決策建設,并且兩個層面的多種因素互動,才能實現管理目標??傊?,無論是道德,還是管理,都是具體的和歷史的,我們一切立論的基礎都應從管理目標出發(fā),既要防范管理中“不道德”傾向,又要防范道德理想主義傾向。
2、重視組織道德建設。從管理角度看,道德存在的要義首先在于社會秩序的供給,也就是說,道德能夠為社會秩序的供給指出合理的方式。社會是由個體和組織組成的。因而個體道德與組織道德便成為社會秩序供給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道德,也可稱之為微觀的道德體系,在這層“道德”主體中。個體道德起著主導性載體或承擔者的率先垂范的作用。然而,個體道德的過分強調獲得的是封閉僵化了的思維模式。而在這種模式下。社會的活力受到壓制,社會的發(fā)展趨于停滯,大大降低了組織在社會整合中的實質作用。所以,社會秩序供給的理想形式是在個體道德的基礎上實現組織道德的供給。組織道德。也可稱之為宏觀的道德體系,這個層次的道德主要由四個方面的內容組成:這就是理念、體制、組織機構、決策,主要承擔著方向規(guī)制的作用。組織道德追求的是管理目標的實現,把傳統(tǒng)的凌駕于組織之上的個體道德轉化為深入到社會之中的和滲透到社會生活一切領域的無所不在的相容性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將使管理者走出對個體道德的終級追求,讓管理活動的目標成為道德的存在目標?!暗赖乱婚_始就是一種調整個人利益與社會集體利益的行為規(guī)范。道德原本的用意,在于維護社會共同利益的尊嚴……道德的崇高和價值就在于它是共同利益的維護者?!睆倪@一意義上講,組織道德更接近組織的管理目標,組織道德要遠比個體道德的意義大得多。因此,在管理過程中,通過個體道德載體,構筑理念、體制、組織機構、決策目標等組織道德體系,形成個體與組織的道德生態(tài),才能實現管理目標。
3、重視制度道德建設。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來明辨是非、幫助有關管理主體判斷某種行為是正確的或錯誤或這種行為是否為組織所接受的規(guī)則或原則,而這些規(guī)則或原則通常在形式上表現為組織的制度道德。目前在管理的道德中存在有三種不同的觀念,也給制度設計的抉擇帶來了困惑:功利觀為大多數人的利益犧牲了少數人的利益,似乎與道德所追求的境界是相悖的;權利觀體現了對人基本權利的尊重,但往往忽視了組織目標的實現;公正觀從善良的愿望和公道、正直的原則出發(fā),應該說最能反映道德的本意,但受管理者個人主觀情感影響很大,而且?guī)в欣硐牖某煞荨嶋H上,制度道德包含制度設計和制度管理主體層面的道德化,即在制度安排上有著道德化的合理規(guī)范,包含著道德實現的保障機制,同時已經確立的道德機制又有利于道德因素的生成和成長,能夠對人們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有著激勵作用。因此,要突出制度道德的內容,一是要在制度設計、體制安排、機制運行的過程中,充分體現道德的因素,使制度和體制包含道德化的內容,為管理人員道德意識的成長提供充分的空間。二是制度設計中要求個體的人以道德主體的面目出現,在他的行為中從道德的原則出發(fā),貫穿道德精神,時時處處堅持道德的價值取向,處理個人在社會生活、職業(yè)生活、家庭生活中的關系。這兩個層面的道德化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貫通和相互作用的。沒有個體的道德化,那么制度或體制道德就會因失去微觀層次上的堅實基礎而成為空洞的教條,但如果沒有制度的道德化,個體的道德會因認知能力的差異而與管理目標背離。獲得了在世界各地的生存權。這本《猶太人在哈爾濱》畫冊中收錄了很多猶太人興辦實業(yè)、興辦福利、興辦教育等歷史照片,表明了他們在哈爾濱的發(fā)展歷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影響和痕跡,給哈爾濱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
中國人和猶太人在民族性格上還有一個顯著的不同,那就是猶太人在苦難中表現出較之中國人更加堅韌的奮斗精神。解讀《猶太人在哈爾濱》畫冊,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這些哈爾濱籍的猶太人大多具有堅毅果敢的拼爭精神,不論他們在現實社會中享有多么高的社會地位、聲譽,擁有多么可觀的物質財富,但他們卻并不將這些作為純粹的享樂對象,他們更重視對自我精神的培植,更重視精神感受中的幸福。正因如此,他們往往在自己已經獲得了極為穩(wěn)固的、優(yōu)越的社會地位后仍然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中華民族在一定意義上所缺乏的恰恰是這種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我們的樂觀主義往往是在民族苦難最為深重的時候產生的,我們的悲觀主義往往是在社會較為寬松自由的時候孕育的,這種文化上的怪誕現象只要納入到單純的權力關系中來感受和理解,也就見怪不怪了。一個社會成員、一個社會階層在強權政治的壓迫下沒有任何真正的出路,他還要活著,還要活得“滋潤”,就必須在整體的苦難處境面前閉上眼睛,并在所有隨手可得的剎那的感受中獲得滿足,這也許是為了避免權力者嚴重的壓迫而于無奈中采取的生活“策略”和文化“策略”。近現代猶太民族之所以為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贏得了全人類的尊重,與他的存在形式是有莫大關系的??梢哉f,從猶太民族失去自己的故土、在全世界流亡的那一天起,它就是一個有宗教無政治、有精神無強權的民族。正是在這樣一種存在形式下,發(fā)展了近現代猶太民族的民族精神。他是弱者,他的存在和發(fā)展沒有任何強權的基礎,它必須以每一個民族成員的強毅的精神力量和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求得整個民族的存在和發(fā)展。
對任何一個民族,只能研究,不能模仿;對自己的民族傳統(tǒng),只能反思,不能否定。猶太民族在苦難中崛起的歷史過程和客觀事實對我們具有啟迪作用和借鑒價值,它使我們認識到精神力量在一個民族生存和發(fā)展中的關鍵性作用。苦難本身不會摧垮一個民族,摧垮一個民族的是摧垮這個民族精神的內生機制。物質的生活并不是不重要,但脫離精神基礎的物質生活卻會成為吞沒一個民族、毀滅一個民族前途的腐蝕劑?!丢q太人在哈爾濱》這本畫冊在給我們帶來諸多美妙回憶的同時,也帶給我們許多沉重的思考和檢省。
責任編輯/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