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家文化把人格的形成看成是成為人的標志。以孔子思想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對中國人健康人格的形成產(chǎn)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鬃右簧珜Ы】等烁窬眢w力行之,其所倡行的健康人格包括:“愛人”,剛直不阿,應(yīng)有志。不為人所屈,堅韌不撥地實踐其理想追求,關(guān)注社會,熱心救世,為社會做出應(yīng)有的貢獻等??鬃拥倪@些思想,對塑造當代中國人的健康人格是大有裨益的。
關(guān)鍵詞:儒家文化;孔子;完美人格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05—0032--02
一、倡導“泛愛眾”的仁愛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謂仁,指的是社會中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關(guān)系的基本準則?!叭收呦嗳伺肌保嗳伺季褪侨伺c人相處。仁的思想就是將個人看成是社會中的人,是社會中的一員,而不是孤立的個體。個人的一切言行都要顧及與他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處理好這些關(guān)系的原則就是“仁者愛人”,“仁者兼愛”,其方式就是“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由內(nèi)達外,推己及人,人才能互相敬愛,這已近于現(xiàn)代平等思想,且是當代健康人格的重要內(nèi)容。
孔子還主張做人應(yīng)“孝、恭、寬、信、敏、惠”。這是孔子提出的人之處世做人應(yīng)做到的行為規(guī)范。“孝悌,仁之本?!笔强鬃尤蕫鬯枷氲幕A(chǔ),即是說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敬養(yǎng)的話,其他的仁愛是談不上的?!靶ⅰ笔桥c禮和仁結(jié)合在一起的。禮,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孝,處于仁與禮之間,是由禮至仁、由仁至禮的具體行為操作方式,因此也是仁和禮得以實現(xiàn)的根本,同時又是禮的實際內(nèi)涵和行為表現(xiàn),故孔子弟子有若說:“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學而》)可謂一語中的??鬃訉θ俗隽嗽S多設(shè)定,“圣人”、“君子”、“仁人”、“小人”等,認為不同層次的人,有不同的行為。但在整體上,孔子提出了為人的一些具體的標準和要求,其要者如“恭”,即莊重。“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學而》)“恭則不侮?!?《陽貨》)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的尊敬?!皩挕?,即寬宏大量。“寬則得眾?!?《陽貨》)“信”,即誠信。為人處世應(yīng)講“信譽”,無信無以立,“信則人任焉?!?《陽貨》)“敏”,即敬業(yè)重事。君子應(yīng)“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敏于事而慎于言?!?《學而》)這樣的結(jié)果是“敏而有功。”(《陽貨》)“惠”,即慈惠助人。人不但應(yīng)互相仁愛,還應(yīng)互相幫助。樂于“惠”人的人,才能“足以使人”(《陽貨》)等等。對以上這些標準和要求,孔子說:“能行五者于天下者為仁”(《陽貨》)。后儒包括《中庸》與《孟子》都認為“仁者,人也”,這樣釋仁是抓住了孔子仁學的本質(zhì)。人之為人,需要道德來加以規(guī)約?!拔ㄈ收撸芎萌?,能惡人。”(《里仁》)仁既是人的本質(zhì),又是人之本質(zhì)最完善的實現(xiàn)?!叭收?,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任何人,只要他愿意實踐仁,都能做得到。孔子終其一生,不懈地實踐了上述規(guī)范,這是后人尊他為“圣人”的人格基礎(chǔ)。
二、崇尚剛直不阿的君子品格
“君子”及其人格修養(yǎng),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短短的一部《論語》中,孔子論及“君子”的地方竟多達121處。到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社會發(fā)生劇烈變動,大部分貴族喪失了土地和人民,地位一落千丈,有的還受到譴責和嘲弄,于是原有的貴族禮儀規(guī)范被破壞、被踐踏、被僭越。君子的名實開始分離,君子稱號的內(nèi)涵開始喪失,君子原有的標準就失去了權(quán)威性和公認性,君子雖有其名卻無其實,僅僅成為人們對別人的一種尊稱。生于春秋這一中國歷史上大動蕩時期的孔子,非常不滿于當時社會動蕩的局面,認為這是“天下無道”,傾其一生,殫精竭慮致力于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梢哉f,孔子一生的全部言行都是為了這一目標。
仁是包括君子在內(nèi)的一切人的精神原動力,其他道德人格的基礎(chǔ),“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作為人格典范的君子,更應(yīng)當對仁推崇倍至,以此作為自身道德的內(nèi)在精神和人格基礎(chǔ)??鬃拥倪@種思想閃耀著原始人道主義精神的光輝。君子的這種內(nèi)在的人格精神外化為行為就是“克己”、“敬人”,即要嚴以律己,尊敬別人??鬃诱f:“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君子在社會交往中,要以他人利益為重,以社會利益為重,心胸豁達,表現(xiàn)出坦蕩蕩的君子之風,做到性情恬淡,“君子無所爭”(《八佾》),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衛(wèi)靈公》),做到以各種規(guī)范準則嚴格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禮的要求,體現(xiàn)仁的精神。君子“克己”的另一方面則是“敬人”。仲弓問仁時,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子貢問仁,孔子又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孔子這兩次關(guān)于“仁”的回答,始終貫徹著“敬人”的準則。如何才能做到“敬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中說:“出門如賓,承事如祭,仁之則也。”即敬人要有愛人之心,要“恕”,要“溫、良、恭、儉、讓”(《學而》),要“恭、寬、信、敏、惠”(《陽貨》),要做到“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顏淵》),“君子尊賢而寬眾,嘉善而矜不能”(《子張》)??傊討?yīng)以仁為自己最高準則,“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君子懷著一顆愛心,根據(jù)不同的對象,采取適當?shù)姆椒?,關(guān)心人,愛護人,幫助人,將社會締造成一個互敬互愛、充滿溫馨而又秩序井然的和諧世界,這正是孔子一生都向往的理想社會??鬃影堰@一理想社會的實現(xiàn),寄托在君子身上,希望他們以“仁”作為內(nèi)在精神動力,成為實現(xiàn)這一理想的載體。
孔子認為君子應(yīng)剛直不阿、明辨是非。《論語·陽貨》云:“子曰‘鄉(xiāng)愿,德之賊也’?!薄睹献印けM心下》對“鄉(xiāng)愿”有一段具體解釋:“何以是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期可矣’。閹然媚于世也者,是鄉(xiāng)愿也”。又說:“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日‘德之賊’也?!辈荒苊鞅媸欠堑暮煤孟壬?,自然算不上君子。
孔子主張“以道事君”的為臣之道,強調(diào)“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即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君臣應(yīng)按各自的規(guī)矩做事。“政者,正也?!?《先進》)不僅君要“正”,臣也要“正”。所以,孔子認為臣應(yīng)“以道事君”(《先進》)?!熬钩家远Y”,“臣事君以忠”(《八佾》)。否則,“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泰伯》)后儒孟子、荀子的主張與其一脈相承。孟子日:“居天下之廣居,主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荀子進一步指出臣應(yīng)“從道不從君”(《萄子·臣道》)。從孔子到荀子,都堅定不移地彰顯了君子為臣之道的正直操守。
三、主張意志堅定、熱心救世
孔子一生坎坷,但他堅韌不拔,意志堅定。積極人世,其義無返顧的精神,堪稱楷模。
《論語·子罕》云:“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敝祆湟钍显唬骸叭娭略谌?,匹夫之志在己。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之志矣?!?《論語集注》)可見,孔子強調(diào)人應(yīng)意志堅定,對自己的追求應(yīng)堅韌不拔??鬃右簧m歷經(jīng)坎坷,但他積極人世,為政、勸學、育人、著書立說,孜孜不倦,以自己的言行實踐了他的上述思想。
孔子的時代,不是政權(quán)落于卿大夫,就是“陪臣執(zhí)國命”,這在中原各諸侯國中是較普遍的政治狀態(tài)??鬃訛榱藢嵺`自己的政治抱負,積極人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因此在去魯之后,周游列國,“畏(囚)于匡”,“厄于陳蔡”,“過浦”,“微服過宋”,十分坎坷,堪稱悲壯。為了找到可以憑借的力量,甚至“見南子”并欲應(yīng)佛之召?!痘茨献印ぬ┳逵枴份d云:“孔子欲行王道,東西南北,七十說而無所偶,故因衛(wèi)夫人、彌子瑕而欲通其道”。而欲應(yīng)佛之召。也是想尋找一點憑借的力量而已。佛,晉國大夫范中行之家臣,中牟宰。魯哀公五年(前490年),晉國正卿趙簡子攻打范中行時,佛即據(jù)中牟叛,并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時孔子正周游列國),子路則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日:‘親子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以中牟叛,子之往,如之何?”孔子則認為:“不日堅乎,磨而不磷;不日白乎,涅而不淄”。并認為“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見《論語·陽貨》、《史記·孔子世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人看來是“不識時務(wù)”,但也未嘗不可謂其熱心救世、執(zhí)著追求??鬃又苡瘟袊鴷r,曾“使子路問津”正在“耦而耕”的長沮、桀溺?!墩撜Z·微子》中記載了他倆對子路所言:“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認為當時天下已亂,誰也無法挽救,諷刺孔子之不識時務(wù)??鬃勇犝f后“憮然”,并日:“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币庵^孔子很失望地說:“我們既然不可以同飛禽走獸合群共處,若不同人群打交道。又同什么去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同你們一道來從事改革了”。由此看來,孔子是不主張當隱士的。雖然他說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歟?”(《公冶長》)然孔子終其一生,也從未消極遁世。雖屢遭險難,仍是進而不止。最后,雖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亦未曾消極旁觀,而“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史記·太史公自序》)終至“獲麟絕筆”??梢哉f,意志堅定,熱心救世,是孔子健康人格中的最閃光之處。
綜觀孔子的人生追求與實踐以及其人格思想,其所以能夠?qū)笫喇a(chǎn)生巨大的影響,重要的一點就是其健康人格及其思想的深刻而悲壯?,F(xiàn)代文明依然需要塑造崇高、完美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