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揮發(fā)性有機廢氣的回收治理工藝中的典型吸附材料顆粒炭,以甲苯為VOCs的代表物,對影響吸附器性能的床層高度、氣體濃度、空床流速等因素進行了探討。研究表明,顆粒炭對甲苯廢氣處理效果良好。
[關鍵詞]VOCs回收治理甲苯
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簡稱VOCs)是石油化工、制藥工業(yè)、印刷工業(yè)、涂裝行業(yè)、表面防腐等行業(yè)排放廢氣中的主要污染物。大多數(shù)的VOC都具有毒性,對人的眼、鼻、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對心、肺、肝等內臟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產(chǎn)生有害影響,甚至造成急性和慢性中毒,可致癌、致突變。VOC會破壞大氣臭氣層,產(chǎn)生光化學煙霧及導致大氣酸性化。世界各國都在通過立法不斷限制VOC的排放量,如美國《凈化大氣法》強調在未來幾年要減少189種有毒化學品90%的排放[1],其中70%的化學品是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
VOCs的治理方法主要有催化燃燒法[1,2,3]、冷凝法、吸收法[4,5]、生化法[6]和吸附法[7,8]。其中吸附法因其具有簡單、實用、環(huán)保、可回收等優(yōu)點而成為最有潛力的VOCs治理方法。近年來,隨著不可再生的資源的日益短缺,各種溶劑價格一路上漲,使對各種VOC尾氣中的有機溶劑進行回收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務,同時回收的溶劑所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也成為企業(yè)利潤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在揮發(fā)性有機廢氣的回收治理工藝中,顆粒炭吸附—水蒸汽脫附—冷凝回收是一種典型的回收工藝。本文針對該工藝中的核心吸附材料顆粒炭,建立了動態(tài)吸附實驗裝置,系統(tǒng)研究了吸附床層高度、廢氣濃度、吸附器空床流速等參數(shù)對甲苯廢氣在顆粒炭固定床吸附器上吸附行為的影響,以備工程設計時參考。
1實驗部分
1.1 實驗流程
本實驗流程如圖1所示,主要包括配氣系統(tǒng)和吸附系統(tǒng)。配氣系統(tǒng)由恒溫水浴鍋、蒸發(fā)瓶、混合瓶和兩路氣體組成。吸附過程在一根Φ30×300的層析玻璃柱中進行。整個管路采用Φ10的耐溫硅膠管連接,系統(tǒng)密封可靠。檢測系統(tǒng)采用氣
相色譜儀直接氣體進樣分析。
圖 1吸附實驗流程圖
吸附材料采用國內某廠家提供的溶劑回收用柱狀顆粒炭,外形尺寸Φ4×8mm,吸附質采用甲苯廢氣。
1.2 分析方法
氣相色譜儀分析:國產(chǎn)GC1100型,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責任公司。
檢測器:氫火焰檢測器。
色譜柱:采用SE-30毛細管柱,30m×Φ0.32mm×1.0μm。
柱溫:120℃,進樣室溫度:150℃。
檢測器溫度:160℃。
分流比:30:1(分流流量60mL/min)。
進樣量:200μL氣體直接進樣。
2實驗結果及分析
2.1 吸附床層高度的影響
以甲苯作為VOCs的代表物,通過改變吸附柱中填裝的顆粒炭層高度,考察碳層高度對相同穿透點所對應的顆粒炭吸附率的影響。該系列實驗中甲苯廢氣濃度在5g/m3左右,碳層流速0.18m/s。不同床層高度的穿透曲線如圖2所示,從
*注:國家863計劃資助項目,課題名稱:大氣揮發(fā)性有機物排發(fā)控制技術與應用示范。重大項目名稱:重點城市群大氣復合污染綜合防治技術與集成示范,課題編號:2006AA06A310。
圖中可以計算出當甲苯廢氣上的穿透率達到10%時,5cm、10cm、15cm床層對應的穿透時間分別為:113min,242min,378min,對應的吸附率分別為:24.97%,27.45%,27.33%。
圖 2不同吸附床層高度的穿透曲線
吸附率計算公式:吸附率=
從圖中可以看出不同高度碳床的穿透曲線形狀基本相同,除了5cm高度的碳層在穿透率為10%時對應的吸附率稍低,10cm與15cm高度的碳層在穿透率為10%時所對應的吸附率基本相同。通過傳質區(qū)模型[9]計算(假設傳質區(qū)通過吸附器的速度和寬度皆為定值),得傳質區(qū)通過吸附器的速度為0.0368cm/min,傳質區(qū)寬度為9.2cm,由于碳層高度5cm已經(jīng)遠低于一個傳質區(qū)寬度,因此相同條件下測量的吸附率偏低。
2.2 不同甲苯進口濃度的影響
實驗條件:吸附溫度:28℃;吸附床層高度:10cm;流速:0.18m/s;甲苯廢氣濃度:3.48g/m3,5.66 g/m3,8.09 g/m3,12.88 g/m3。
不同甲苯濃度的廢氣在顆粒炭上的穿透曲線如圖3所示,由圖可得隨著濃度的變大,穿透曲線的形狀由平緩變得越來越陡,即隨著廢氣濃度的增加,相同碳層高度的活性炭變得越來越容易穿透。
圖 3不同甲苯濃度的穿透曲線
由圖3的曲線,計算出在不同出口濃度下分別對應的顆粒炭動態(tài)吸附率如表1所示:
表 1不同出口濃度下的顆粒炭動態(tài)吸附率
進口甲苯濃度(g/m3)出口甲苯濃度為100mg/m3的吸附率(%)出口甲苯濃度為300mg/m3的吸附率(%)出口甲苯濃度為400mg/m3的吸附率(%)出口甲苯濃度為500mg/m3的吸附率(%)
3.4822.2726.7328.0228.74
5.6620.0824.6225.7526.77
8.0920.7324.0824.7525.58
12.8817.1221.422.223.27
吸附率計算公式:吸附率=
由表1可知,隨著廢氣濃度的增加,在相同出口濃度下,活性炭的吸附率是逐漸降低的,由此可見濃度越高對吸附過程越不利。而對相同濃度的廢氣,隨著出口濃度的增加,吸附率也會相對增加,這從我們吸附率的計算公式中也可以直接推測。
2.3 不同空床氣速的影響
實驗條件:吸附溫度:28℃;吸附床層高度:10cm;甲苯濃度:≈5g/m3;空床氣速:0.1m/s,0.3m/s,0.5m/s,0.75m/s。
圖 4不同空塔流速的穿透曲線
不同空床氣速的穿透曲線如圖4所示,由圖可得隨著空床氣速的增加,穿透曲線的形狀也會由平緩變得越來越陡,即隨著流速的增加,相同碳層高度的活性炭變得越來越容易穿透。通過穿透曲線計算,在吸附過程中當出口甲苯濃度都達到500mg/m3時,各流速下吸附碳床對應的吸附率如表2所示。如表所示,除了流速在0.1m/s時的吸附率較高外,0.3和0.5m/s流速下的吸附率差別不大,而當流速增加到0.75m/s時,吸附率有開始明顯下降的趨勢。
表 2不同流速下的甲苯吸附率
流速(m/s)0.10.30.50.75
出口濃度=500mg/m3時的吸附率(%)36.0627.7528.0623.88
在實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流速對碳床壓降的影響也非常明顯,圖5為該顆粒炭空塔氣速與壓降的曲線,在一定流速的范圍內,壓降和流速幾乎成正比關系。因此在吸附器工程設計過程中,不管從對吸附率的影響或從對床層壓降的影響出發(fā),空床流速的選取都應該非常值得注意。筆者認為對于顆粒炭吸附器,空床流速控制在0.1~0.5m/s之間是比較合適的。
圖 5流速與壓降的關系
3結論
本文中的吸附實驗都是在室溫(30℃)、大氣濕度在80%左右的條件下進行,與工程實際基本相近。由于顆粒炭表面的疏水特性[10],該顆粒炭在實驗條件下對非極性的甲苯廢氣的吸附實驗中顯示了優(yōu)異的處理效果。
在甲苯濃度5g/m3,空塔氣速0.18m/s的條件下,該顆粒炭傳質區(qū)寬度為9.2cm。因此在工程設計中,碳層高度至少應大于9.2cm,實際中一般取60~100cm。
進口氣體濃度越大,顆粒炭床層越容易被穿透,因此在實際工程設計中,針對不同進口濃度的廢氣治理,應有針對性的、合理的選擇不同吸附率的活性炭,對高濃度的廢氣可以選擇高吸附率的活性炭,對低濃度的廢氣治理可以選擇吸附率較低的活性炭進行治理,以達到合理利用資源的目的。
氣體流速對顆粒炭的動態(tài)吸附率和吸附器床層壓降都有較大影響,如果氣體流速過大則設備壓力降增大,耗電量和維修費用增高,如果氣流速度過小,則吸附器斷面積過大,設備占地面積增大。在實際設計中應認真考慮流速的影響,筆者認為空床流速控制在0.1~0.5m/s之間對吸附器設計都是合適的。
參考文獻:
[1] PanagiotisP.Combustion of nonhalogenate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over groupⅧ metal catalysts.Appl.Catal.B.Environ.,1997,(13):175-184.
[2] 蔡超,薛屏.Cu 摻雜對Ce-Zr-O固溶體結構及苯催化燃燒性能的影響[J].寧夏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5,26(4):345-348.
[3] 王軍,沈美慶,王曉玲,等.燃燒法控制有機廢氣污染的催化劑性能研究[J]. 燃燒科學與技術,2001,7(3).
[4] 李湘凌,林崗,周元祥,等.復方液吸收法處理低濃度苯類廢氣[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2,25(5):794-796.
[5] 衣新宇,趙修華,朱登磊.表面活性劑吸收法治理含苯廢氣的中試實驗[J].能源環(huán)境保護,2004,18(3):24—27.
[6] S RIAL G A,SMITH F L.SUIDAN M T.Removal of ammonia from contaminated air by trickle bed air biofilters[J].J AirWaste Manage Assoc,2001,(51):756—765.
[7] FAISAL I K,ALOKE K G.Removal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rom polluted air[J].J.Loss Prey Process Ind,2000,(13):527-545.
[8] DAS D,GAUR V,VERMA N.Removal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by activated carbon fiber[J].Carbon,2004,(42):2946—2962.
[9] H.布拉沃爾,Y.B.G.瓦爾瑪.空氣污染控制設備[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85.
[10] [日]立本英機, 安部郁夫.活性炭的應用技術[M].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