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當(dāng)代文學(xué)巨匠托妮#8226;莫里森一直以振興黑人文化,爭取民族話語權(quán)為己任,并為塑造積極的黑人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本文主要通過對莫里森兩部代表作的解讀,探討莫里森運用非洲傳統(tǒng)宗教重塑黑人文化,顛覆白人圣經(jīng)文化,對抗白人文化霸權(quán),塑造健康的黑人思想啟示的積極嘗試。
【關(guān)鍵詞】非洲傳統(tǒng)宗教;黑人文化建構(gòu);文化顛覆
【中圖號】I106【文獻標(biāo)示碼】A【文章編號】1005-1074(2009)02-0228-01
宗教既是慰藉心靈的力量,也是統(tǒng)治者的政治工具。而基督教是西方殖民者壓迫黑人的精神鴉片。在美國殖民早期“清教和英國國教的牧師們把黑人轉(zhuǎn)化為基督教徒的主要興趣在于把他們變成溫馴、誠實、好使喚的仆人”。面對白人的文化壓迫,黑人作家要承擔(dān)起重塑黑人文化的使命。正如后殖民理論的先驅(qū)法農(nóng)所說,“黑人只是在他們受白人統(tǒng)治之后才這樣黑的,當(dāng)它們決定顯示文化,為文化做事時,他們發(fā)覺歷史給他們強制性地限定一個明確的地盤,歷史給他們指一條明確的道路,他們必須顯示一種黑色的文化”。
首先,莫里森通過非洲傳統(tǒng)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建構(gòu)黑人文化。自然給予痛苦、孤獨的心靈以慰藉。小說賦予自然以靈性體現(xiàn)了非洲傳統(tǒng)宗教中的萬物有靈論。愛德華#8226;泰勒從意為靈魂的拉丁字(anima)衍生出萬物有靈論(animalism)一詞。萬物有靈論認(rèn)為“太陽、星辰、風(fēng)暴、河流、巖石、樹可能都有自己的生命和性格,因此人們可以和它們交談,可以祈求這些有靈性的物體庇佑”。正是基于這一思想,《寵兒》中黑人宗教儀式在“林間空地”舉行。奴隸們傷痕累累的心靈在樹林里接受洗禮。同樣,在《所羅門之歌》(以下簡稱《所》)里,大自然對主人公“奶人”的成長也起著重要作用。奶人原來自私自利,玩世不恭,對別人的態(tài)度是“我對你的痛苦沒有責(zé)任;我可以和你同甘,但不能和你共苦”。南方的“尋金之旅”是他走向成熟的必經(jīng)之路。在奶人“能夠清晰地眼前什么是正確之前,他必須和自然界重新聯(lián)系起來。奶人對自己身邊的社群、文化和自然界的意識覺醒引導(dǎo)他重新審視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自私”。正是大自然凈化了奶人的靈魂,為他領(lǐng)悟祖先智慧打下基礎(chǔ)。
其次,莫里森通過非洲傳統(tǒng)宗教的生死觀再造黑人文化?!秾檭骸烽_篇第一句“124號惡意充斥。充斥著一個嬰兒的怨毒”。這個怨靈就是寵兒。這個形象可以在非洲傳統(tǒng)宗教里找到依據(jù):“西非宗教認(rèn)為肉體死后,人的靈魂活著,而因為它不再呆在‘肉身’里,它的力量會增強。如果人在斗爭中死去或者非正常死亡,他們的靈魂可能會引起對人的破壞”。驅(qū)趕寵兒也表現(xiàn)了非洲傳統(tǒng)宗教。保羅#8226;D剛來到124號時,碰上寵兒在興風(fēng)作浪,他舉起桌子四處亂砸,朝看不見的鬼尖叫,直到“地震”減弱直至平息下來。非洲人認(rèn)為,有些鬼能給人帶來禍害,人們要盡心竭力區(qū)撫慰它們,或用呼喊、敲擊和侮辱的辦法驅(qū)趕它們。
另外,莫里森通過非洲族裔的祖先崇拜重塑黑人文化。莫里森認(rèn)為,美國黑人小說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祖先的存在。他們是某種永恒的人,他們和小說人物的關(guān)系是給與他們?nèi)蕫邸⒁龑?dǎo)和保護,并提供某種智慧”。彼拉多的父親,彼拉多和貝比#8226;薩格斯都起到祖先的作用。在《所》里,彼拉多父親的靈魂就是她的精神導(dǎo)師。父親亡靈是在彼拉多戴上媽媽留下的小銅盒制成的耳墜之后開始出現(xiàn)在她面前的?!鹅`魂的閃現(xiàn)》(Flash of the Spirit)一書把非洲文化和非裔美國黑人文化聯(lián)系起來。書中說道,在西非社會,光亮被認(rèn)為可以吸引祖先的靈魂,也可以驗證時間的存在。(現(xiàn)在在美國南部的非洲黑人仍在制作瓶子樹—在光禿的樹枝梢頭掛上顏色不同的瓶子來把祖先請回家。)
彼拉多繼承并傳遞著祖先文化。莫里森在《根》里說彼拉多起著奶人祖先的作用,就是在她的指引下,奶人才成為一個有責(zé)任心有人性的人。奶人所能接觸到的祖先歷史文化都來自于彼拉多。正是她激發(fā)了奶人對黑人文化的興趣。特別是她唱的“所羅門之歌”,為他日后了解自己的家族史作了良好鋪墊。隨著奶人的南方尋金之旅變成尋根之路,他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識覺醒開始萌發(fā)。當(dāng)他把“所羅門之歌”的各個片斷連起來時,他終于獲得了解開自己家族史的金鑰匙。
在莫里森小說里,“祖先形象的存在或缺失決定著小說人物的成敗與幸?!?。如《柏油娃》中的雅丹。作為一個文化孤兒,她無法接收到祖先的智慧。因此,盡管她在事業(yè)極為成功,卻無法得到其他黑人的承認(rèn)和尊敬,而自我意識也總是處于不確定地迷茫當(dāng)中。這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失落和身份的迷茫。美國社會里有不少和雅丹式的文化孤兒,因此莫里森的文化重塑工作是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
莫里森對西方經(jīng)典的運用游刃有余,并在對經(jīng)典的改寫、仿寫中掌握文化觀察與文化闡釋的話語權(quán),從而實現(xiàn)對歐洲中心主義話語的消解。這從她小說對圣經(jīng)文化的改寫和戲仿可見一斑。莫里森用反諷的方式對圣經(jīng)文化進行顛覆。首先從小說人物的名字看。莫里森小說中很多人名取自《圣經(jīng)》。典型的例子是《所》中的彼拉多。在《圣經(jīng)》里,彼拉多(Pilate)是殺害耶穌的羅馬總督,但是莫里森卻把彼拉多塑造成一個道德核心人物,一個擁有偉大心靈的黑人婦女。莫里森解釋道“我用這些名字來表現(xiàn)《圣經(jīng)》對黑人生活的影響,他們將之改變來為己所用的智慧和對它的畏懼并存”。
美國殖民早期,歐洲殖民者完全壟斷《圣經(jīng)》的解釋權(quán),把它作為剝削黑人的“神圣”依據(jù),并從中得出黑人生來應(yīng)該為白人奴役的謬論。隨著時間流逝,黑人們不可避免的受到基督教的影響,比如廢奴時期流行的奴隸敘述的特征之一就是基督教價值觀,這或許也是為了獲得白人廢奴主義者的支持,“但是所有的敘事者總是總是小心地把‘真正的’基督教和奴隸主用以定義他們的宗教區(qū)分開來”。黑人從來沒有在白人文化殖民下屈服,黑人文化也在受壓迫的夾縫中艱難而頑強地生存發(fā)展。莫里森實際上是把黑人對白人基督教的顛覆再現(xiàn)于她的文本。另外,莫里森還通過褒揚一度被白人文化破壞和邊緣化的黑人宗教來顛覆白人基督教文化。以黑人的真實體驗為依據(jù),塑造有利于黑人思想健康的啟示。
對于相信宗教的人來說,“宗教為人類無休無止的生命的痛苦提供了永不衰竭的安慰的源泉,這種安慰終生伴隨著人們”。因此,宗教文化的建構(gòu)對于黑人健康的心理建構(gòu)極其重要。莫里森以她唯美的語言,表達出自己對同胞們的心靈關(guān)懷。
參考文獻
[1]弗朗茲#8226;法農(nóng)(法).萬冰,譯.全世界受苦的人[M].譯林出版社,2005:144
[2]杰弗里#8226;帕林德(英).非洲傳統(tǒng)宗教,張志強譯,商務(wù)印刷館,1999:17
[3]托妮#8226;莫里森.胡允恒,譯.所羅門之歌[M].外國文學(xué)出版社,1987:363
[4]Middleton, David L.edt. Toni Morrison’s Fiction Contemporary Criticism[C]. Garland Publishing, Inc. New York and London, 2000: 123,218,126,221.
[5]Bell, Bernard W#8226;. The Contemporary African American Novel: Its Folk Roots and Modern Literary Branche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64,86.
[6]托馬斯#8226;勒克萊爾.“語言不能流汗”:托妮#8226;莫里森訪談錄[J].外國文學(xué),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