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中國英語的特點入手,闡述分析了中國英語表達方式的產(chǎn)生,以及如何正確翻譯此類具有中國特色的時政用語的表達。
【關鍵詞】中國英語;時政用語;翻譯技巧
【中圖號】H315.9【文獻標示碼】A【文章編號】1005-1074(2009)02-0123-02
隨著世界學習英語的浪潮不斷高漲,英語的國際化的趨勢也逐漸形成。然而英語的迅速國際化,必然引起英語廣泛的本土化(nativization)。各種帶有地域色彩的“英語”不斷發(fā)展,在本地本國的對內(nèi)或對外交際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充分實現(xiàn)英語跨地域文化的交際作用,各地人們對其各種變體及其承載的文化現(xiàn)象進行充分的調查和研究。作為在中國的一種變體,中國英語也逐步受到關注,尤其是進入21世紀這個新時期,短短兩三年里,學者們對中國英語的關注也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國內(nèi)學者的研究已經(jīng)不再像過去那樣把焦點放在探討中國英語的存在與否上面。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的中國,無論是從經(jīng)濟實力還是國際地位來說,都在國際交流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將中國的文化、政治、歷史、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等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恰當?shù)霓D譯為其他語言,讓世界各國的人們能夠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國,成為了當代翻譯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迫切的任務。然而,當我們用英語去描述那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事件時,會很容易發(fā)現(xiàn)從英語詞典中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對應的表達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國與英語國家在歷史文化背景、政治經(jīng)濟體制、社會意識
形態(tài)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1中國英語的產(chǎn)生及其概念的提出
當今世界,英語已經(jīng)逐步發(fā)展成為一門世界性語言,而與此同時,英語的迅速國際化也必然會導致英語廣泛的本土化(nativization)。不同語言的相互接觸,必然會引起語言的變異,然而具備相同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使用某一語言時,其在語言表現(xiàn)形式上又必定具有某些普遍性特征,由此這種具有普遍性的變異語言便可以稱之為語言的變體。而人們對英語諸變體在語言、社會、文化以及認知等方面的研究也逐漸成為了國際語言學研究領域中的一項重要課題。眾所周知,英語的各種變體被劃分為內(nèi)圈英語(the inner circle English)如:美國英語、加拿大英語、澳大利亞英語等;外圈英語(the outer circle English)如:菲律賓英語、印度英語、馬來西亞英語等,以及擴展圈英語(the expanding circle English)如:日本英語、埃及英語、中國英語。被劃分為擴展圈英語范圍內(nèi)的中國英語就是英語與中國特殊的社會文化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以中文為本族語的中國人在使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時,由于受到漢文化、漢語思維方式的影響以及自身生理條件的限制而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帶有明顯漢語特色的、不同于標準英語的英語表達方式。
在我國,最早提出“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這一概念的人是葛傳規(guī)先生。葛老于80年代初,在他的文章《漫談由漢譯英問題》一文中指出:“英語是英語民族的語言,任何英語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語,當然應依照英語民族的習慣用法。不過,各國有各國的特殊情況。就我國而論,不論是新中國或舊中國,講英語或寫英語時都有些我國特有的東西需要表達?!痹谖恼轮?,葛先生列舉出一些事例進行說明,如:“科舉”(imperial examinations),“翰林院”(Hanlinyuan或Imperial Academy ),“五四運動”(May Fourth Movement ),“賽先生”(Mr. Science)“德先生”(Mr. Democracy),“白話文”(baihua wen或baihua )“雙百方針”(Two hundred policies ),“人民公社”(people's commune ),“四個現(xiàn)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 )。由這些事例他所得出的結論是:“所有這些英語都不是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中式英語),而是China English(中國英語)。英語民族的人聽到或讀到這些名稱,一時不懂,但經(jīng)解釋,不難懂得。”此中國英語概念首次被提出后,便陸續(xù)有人從不同的角度來對中國英語進行定義。從1991年汪榕培先生將中國英語定義為“它是中國人在中國本土上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钡街x之君認為“中國英語以規(guī)范英語為基礎,能夠進入英語交際,其使用頻度和交際效果與使用者的水平有關?!痹俚胶髞碛少Z冠杰、向明友進一步指出的中國英語是“操漢語的人們所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無法避免或有益于傳播中華文化的中國特點的英語變體?!钡鹊?。我們綜合以上各家的觀點,不難得出以下幾點結論:首先,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并且它的使用者是不以英語為母語的中國人;其次,中國英語是以規(guī)范英語為基礎的,用以表達中國所特有事物的一種表達方式,并能夠對傳播中國文化起到積極的作用;第三,中國英語能夠進入交際,但在實際交際效果上,有時是需要進行解釋才能使對方真正充分理解?!爸袊⒄Z”這一名稱和概念的提出,使人們注意并了解到中國英語原來是完全不同于中式英語的一個概念,正視到中國英語這一現(xiàn)象的客觀存在,并且先后從不同的角度對其特征和積極意義進行了描述。此外,我們還了解到中國人使用中國英語所要遵循的一個總的前提應該為:“依照英語民族的習慣用法”,因此,中國英語并不完全是一個全新的事物,而是為我們了解英語語言的各種變體打開了一個認識事物的新視角。
2翻譯領域中的中國英語形成途徑
世界上各民族之間進行相互交流的主要途徑和手段就是進行語言翻譯,因此翻譯與-民族的語言就具有了十分密切的關系。近年來“漢語熱”也在世界各地呈現(xiàn)出持續(xù)升溫的現(xiàn)象,因此,英漢兩種語言的迅速國際化(nationalization)必然引起兩者的廣泛本土化(nativization)。因此,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并使用中國英語表達方式成為了翻譯工作者所需要采取的一種方式。翻譯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中國英語表達方式,可以有以下幾種形成途徑:
2.1經(jīng)由音譯(transliteration)而形成的中國英語中有些詞匯或短語來自于普通話或方言(如閩南語、粵語等)。如:xiucai秀才,yamen衙門,dazibao大字報,putonghua普通話,fenghuang鳳,kongfu(功夫)。
2.2經(jīng)由譯借(translation)而形成將漢語的詞匯逐詞地翻譯成英語來表述。如:official profiteering(官倒),Two civilizations(兩個文明),F(xiàn)our modernizations(四個現(xiàn)代化),One China policy(一個中國的政策),triangle debts/chain debts(三角債),construct clean politics(廉政建設),macroeconomic control system(宏觀調控體系),a collectiveownership employee(集體所有制員工),bourgeois liberalism(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 OpeningUp/Opendoor policy(開放政策),reform and openingup program(改革開放),nonstate industries(非國有工業(yè)),state manufacturers(國有生產(chǎn)者),floating population(流動人口),vegetable basket project(菜籃子工程),planned commodity economy(計劃經(jīng)濟),fairly comfortable standard of living(小康水平),iron rice bowl(鐵飯碗),enterprise contracted production system(企業(yè)承包經(jīng)營責任制),family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township enterprises(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knowledge economy(知識經(jīng)濟),spiritual pollution精神污染,one country two system一國兩制等。
2.3直譯(Hteral translation)直譯指按原來的意義和結構直接把原有的詞句轉換成譯語的詞句。如:birds nest燕窩,bears paw熊掌,work point工分,Great Wall長城,Red Guard紅衛(wèi)兵,beggars chicken叫花雞,barefoot doctor赤腳醫(yī)生,hundred flowers百花齊放, work one's heart out嘔心瀝血等等。
3中國英語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趨勢
目前的中國英語有四種并存的狀態(tài)。①按漢語習慣說出的英語與其本族語者的英語并沒有區(qū)別。②有些中國英語雖然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英語本族語者的習慣,但符合語法。③有些中國英語雖然不符合語法,但是可能符合英語本族語者的習慣,能被接受。④有些中國英語目前確實還沒有被所謂的“規(guī)范英語”接受,但是對于英語本族語來講意思十分清楚,理解不成問題,或者一經(jīng)解釋就會明白,并且對于中國人來講學習起來不費功夫,用起來得心應手,能夠發(fā)揮語言作為工具的功能。實際上我們應解決的問題是后兩類,因為它最能體現(xiàn)中國特有的、難以改變的語言思維習慣,最有中國的標記。
隨著我國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國際地位的提高,對世界影響的不斷擴大,必然會有更多的中國特有的“說法”譯成外語,從而使外語受漢語的影響不斷豐富。據(jù)統(tǒng)計,牛津字典中以漢語為來源的英語詞有一千多條(1189個),說明英語在不斷吸收著漢語。英語中已使用從中文借用的詞匯、短語數(shù)量種類之大,居于英語中借詞第十一位。如果從語義劃分,可具體分為19類:飲食包括烹調器皿類(190個)、生物名稱(175個)、地理名稱(110個)、藝術名詞(100個)、宗教和哲學名詞(49個)、政府和政治名詞(48個)、種族詞匯(34個)、職業(yè)身份名詞(34個)、度量和貨幣31個)、語言寫作(28個)、朝代名詞(23個)、服裝名詞(17個)、娛樂名詞(16個)、協(xié)會和秘密社團名稱(9個)、武術名稱(8個)、藥品名稱(7個)、經(jīng)濟學名稱(6個)、地質學名稱(6個)、顏色詞匯(5個)等。這些詞的英語翻譯都是“漢化英語”(黃金祺,1988),可見受漢語影響的“漢化英語”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是一種客觀必然。正如羅運芝所指出“中國英語的語法比美國英語語法更趨靈活、自由。作為英語的一種變體,中國英語雖然還沒有被廣泛接受,但已呈現(xiàn)了不可阻擋的趨勢”。
4時事政治術語的特點和翻譯方法
在漢英翻譯實踐中,政治時事術語往往是一大難點。尤其是一些新穎的政治時事術語,其內(nèi)涵本身是在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的,因此就需要我們在翻譯政治時事術語的時候,譯文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因為語言隨著時代的前進而發(fā)展,翻譯也必須反映這種變化。例如,“精神文明”怎么譯曾經(jīng)有過很大的爭議,目前比較一致的譯文是 ethical and cultural progress,而不是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譯文spiritual civilization。當我們在對時事政治術語進行翻譯時,需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要避免產(chǎn)生中國味道過于濃重的、不符合英文表達方式的英語,即“中式英語”;另一方面,翻譯者還要吃透政治術語的內(nèi)在涵義,避免錯譯和誤譯,杜絕政治歧義。政治方面的術語和句子往往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因此,翻譯過程中不能夠隨意增、減其中的措辭和用字,也不能將翻譯難點避而不譯。因此,這對于翻譯工作者是一項挑戰(zhàn)。時政詞匯根據(jù)其不同內(nèi)容、不同用法可以采取以下幾種不同的處理和翻譯方法。
4.1縮寫詞的特點及翻譯縮寫詞的特點是凝練、高度概括,并且常用數(shù)字詞這類簡單明了的縮寫方式。此類表達法是時政詞匯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由于縮寫詞具有的上述特點,因此在理解過程中,就不能單純只考慮或翻譯詞匯本身的字面意義,而要將詞匯還原為本來的意義,再進行翻譯。翻譯重點是要首先將縮寫表達法的內(nèi)容領會徹底,然后直接將其所包含的具體內(nèi)容全部譯出,避免直譯縮寫詞匯或數(shù)字所帶來的歧義。如“十五”計劃:the Tenth Five-Year Plan,在翻譯“十五”時,我們不能直接將其翻譯成“fifteen”,而是要把它所代表的內(nèi)在含義翻譯出來,the Tenth Five—Year。
4.2解釋性詞匯的特點及翻譯眾所周知,某些有關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術語或表達方式是依據(jù)我國國情而產(chǎn)生的,是中國所特有的表達方式。因此,這類詞匯對于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識的外國讀者來說可能會難于理解。這時候,就需要采取解釋性的翻譯。The “three emphases” education (the intensive education in the need to stress study,pohtical awareness and integrity)(三講教育)。在此類翻譯過程中,我們要采取直譯加注釋的方法,可先將詞匯本身進行直譯,然后通過加注,務必將詞匯中所隱含的具體內(nèi)容解釋并翻譯清楚。
4.3新名詞的特點及翻譯政治時事術語必然是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在不同時期內(nèi)的發(fā)展變化均能從政治術語得到體現(xiàn)。\"鐵飯碗\"(the iron bow1)、\"四個現(xiàn)代化\"(theFour modernizations)等表達方式就具有明顯時代特征,并且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承認,并作為固定說法而延續(xù)下去。但相對于更新一些的名詞,如:“繼往開來”(carry forward our cause into the future),“科教興國”(national rejuvenation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等則是順應并符合現(xiàn)今時代發(fā)展潮流的表達方法。此類詞匯的翻譯往往最初會采用譯借的方法,將漢語的表達逐詞對應翻譯成英文,如“與時俱進”(keep pace with the times)。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有些表達方式也許到目前為止還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有一些則不再適應時代的變遷,這就需要我們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和進程,采取合理的措施,做出相應的調整。因此,這就需要翻譯工作者時刻注意詞匯的涵義擴展變化。翻譯必須忠實于原文,當漢語術語的涵義有所變化或進行了擴展的時候,相應的英文翻譯勢必也要做出對應的修改。如:“外向型經(jīng)濟”的譯文,已由export-oriented economy改譯為global—market-oriented economy。
4.4四字組合詞的特點及翻譯漢語的表達方式中多用四字組合的詞組或成語,這種形式簡單明了,同時也是大家所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而這種四字詞組或成語的特點是,詞語的內(nèi)涵并不單純是其構成成分各自意義的簡單相加,其意義往往蘊含于詞組之中,因此,在翻譯過程中,不能逐字對譯。同時,又因為漢語成語翻譯為英語后,很難再保持其原有的韻味,而這個矛盾在政治時事術語的翻譯過程中也同樣存在,因此在實際翻譯中,盡量去找英文中能與其相對等的表達方式來進行翻譯。若不能做到完美的對等,則重點要遵循把握領會原義,忠實原文的原則,同時還要避免“中式英語”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5結束語
一種語言表現(xiàn)形式,一旦被確定為變體,就無對錯或優(yōu)劣之分。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的,中國特有的社會文化為英語這一國際通用語注入了新的活力。對中國英語全面、系統(tǒng)、客觀、科學的規(guī)范與研究,還有待語言學家們的共同努力??傊?,中國英語在我國的對外交往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與研究價值。
6參考文獻
[1]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150
[2]賈冠杰,向明友.為中國英語一辯[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5):40
[3]羅運芝.中國英語前景觀[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5):254
[4]方夢之.譯學辭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52
[5]孟臻,邵星華.解讀“中國英語”現(xiàn)象[N/OL].英語輔導報.200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