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菲律賓是東南亞國家唯一一個信仰天主教的國家,宗教問題也是長期影響其國內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宗教沖突導致菲律賓社會的激烈動蕩,帶來了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損失。本文試以七八十年代菲律賓南部的穆斯林和天主教徒之間的沖突為例,追溯菲律賓宗教問題產生的歷史根源,并進一步從制度角度探討菲律賓政府的宗教政策。
【關鍵詞】宗教沖突;菲律賓宗教;摩落穆斯林;天主教
【中圖號】D691.73【文獻標示碼】A【文章編號】1005-1074(2009)02-0059-01
宗教問題和民族問題將是21世紀困擾人類社會最復雜的問題。東南亞國家菲律賓就是深受其擾。菲律賓是東南亞國家唯一一個信仰天主教的國家,宗教問題也是長期影響其國內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本文試以70、80年代菲律賓南部的穆斯林和天主教徒之間的沖突為例,追溯菲律賓宗教問題產生的歷史根源,并進一步從制度角度探討菲律賓政府的宗教政策。
菲律賓是亞洲唯一的天主教國家,信奉天主教的人數占總人數的 80%以上,由菲律賓獨特的歷史和文化發(fā)展特點,使得菲律賓的穆斯林和天主教徒之間發(fā)生了幾百年的沖突。
菲律賓的穆斯林與天主教徒之間的沖突有著十分深刻的歷史淵源。13世紀起,伊斯蘭教開始在東南亞國家進行傳播,14-15世紀,伊斯蘭教勢力逐漸向北推進,在各地相繼建立了一些伊斯蘭蘇丹、大督政權。 1556年西班牙侵占馬尼拉,隨后呂宋島(被其改為菲律賓)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但是在菲律賓的南部地區(qū),由于建立了比較穩(wěn)固的政權組織,并且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穆斯林對西班牙的殖民侵略進行了堅決的抵抗。
美西戰(zhàn)爭以后,美國取代了西班牙成為菲律賓新的宗主國。在宗教政策方面,美國廢棄了西班牙的宗教迫害政策,對天主教地區(qū)和穆斯林地區(qū)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在摩洛省的各級政府實行“菲律賓化”,借用菲律賓人和新教徒來排擠西班牙天主教勢力。另一方面,解決菲律賓天主教教團的土地問題,是美國殖民當局在進占菲律賓初期碰到的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在西班牙統(tǒng)治時期,天主教教團圈占土地,建立了大量的種植園。美國殖民者繼續(xù)西班牙人的移民政策,提出“把土地分給無地者”,鼓吹向南部移民是“窮人的新機會”,致使許多菲律賓南部的穆斯林失去了他們世代耕種的土地,使得宗教問題激化。
1946年,菲律賓從美國的殖民統(tǒng)治下獲得獨立,政府為了解決北部地區(qū)土地和資源缺乏的問題,正式制定了對穆斯林的“整合政策”,繼續(xù)鼓勵天主教徒向棉蘭老島地區(qū)移民,“這一法令在于以更快、更全面的方法來實現(xiàn)非基督徒菲律賓人或者國家的少數文化集團在經濟、社會、意識、政治上的進步;來把所有這些國家的少數文化集團真正、全面、永遠地整合進政治實體。”實質是企圖采取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手段削弱,乃至抹煞穆斯林的民族文化,把穆斯林整合進菲律賓主流文化——基督教文化。這種文化的同化行為引起了南部穆斯林的廣泛不滿。
進入20世紀70年代,菲律賓進入了社會經濟加速發(fā)展時期,國內各種矛盾也不斷積聚激化。馬科斯政府對南部穆斯林問題的處理出現(xiàn)的種種偏差,導致南部穆斯林走上武裝斗爭的道路。1968年3月爆發(fā)的雅比達鎮(zhèn)基地軍官屠殺受訓的穆斯林新兵的事件成為矛盾激化的導火線。南方的摩洛人對此反應激烈,并由先前分散的、無組織的反抗迅速演變?yōu)槿后w的、有組織的反抗。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和摩洛民族解放陣線是兩大主要組織。前者還僅是少數摩洛人精英掌控的力量薄弱的組織,復興伊斯蘭教成為其政治思想的重要部分。后者則是有一定群眾基礎的、以建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為目標的武裝反抗集團,并堅持了長期的斗爭。其領導人密蘇阿里放棄了伊斯蘭教,而從世俗角度出發(fā),試圖打造一個“摩洛民族”,使人們產生“以‘民族’為共同的自覺認識”,最終建立一個民族國家。它們的成立都標志著摩洛人與菲律賓主體民族的矛盾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1971年,“摩洛民族解放陣線”的領導人密蘇阿里在成立綱領中宣布把菲律賓南部的穆斯林地區(qū)從菲律賓分離出去,成立一個獨立的“摩洛民族國”。隨著穆斯林在地方選舉中的全面失敗,該組織成為穆斯林同菲律賓政府進行斗爭的領導力量?!澳β迕褡褰夥抨嚲€”擁有自己的武裝軍隊,其成員大多數是狂熱的穆斯林青年,規(guī)模最大時曾經達到1.5萬人。1972年,馬科斯總統(tǒng)宣布,“鑒于棉蘭老島和蘇祿群島的許多地方實際上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頒布“軍管法”,對全國實行軍法管制并派遣數千名政府軍前往穆斯林地區(qū),以控制日益惡化的局勢。“摩洛民族軍”和政府軍展開激戰(zhàn),菲律賓穆斯林和政府之間的矛盾最終轉化成了武裝沖突。僅從1972年9月至1973年4月,被打死的摩洛人武裝分子及其家屬就達1700人。經過4年的戰(zhàn)爭和談判,菲律賓政府同“摩洛民族解放陣線”在1976年12月簽署了《的黎波里協(xié)議》,確定在南部建立穆斯林自治區(qū)。但雙方在實施自治的進程方面存在極大分歧?!澳β迕褡褰夥抨嚲€”拒不接受這一結果,要求接管這一自治區(qū),遭到政府的拒絕,武裝沖突再度爆發(fā)。這場沖突一直持續(xù)到90年代中期。
1996年9月,拉莫斯政府和“摩洛民族解放陣線”經過 47個月的和平談判,最終簽訂了和平協(xié)議。該協(xié)議決定在菲律賓南部的穆斯林聚居區(qū)建立自治區(qū),自治區(qū)享有獨立的司法、教育、財政的管理權力,摩洛民族解放陣線的領導人密蘇阿里不再是游擊隊的指揮官,而是棉蘭老島穆斯林自治區(qū)民選政府的行政官員。通過這個和平協(xié)議,結束了始于1972年,經歷23年,奪走120,000人生命的民族宗教沖突。拉莫斯總統(tǒng)也因為在和平談判中所起的作用而被國內輿論認為應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菲律賓宗教沖突的最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信仰上的分歧與矛盾,而是各種歷史的、經濟的、政治的原因的綜合表現(xiàn)。只有把它放在該國社會經濟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才能探明其實質。從歷史上看,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和美國等殖民統(tǒng)治者以及二戰(zhàn)時期的日本侵略者都在菲律賓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導致了不同宗教徒之間的隔閡、敵視。這其中不同宗教便是一個“區(qū)分”的標準。長期、人為的隔閡使菲律賓的不同宗教徒之間聯(lián)系少、了解少、交流少,但誤解多、偏見多、仇恨多。殖民者和人侵者甚至挑撥不同宗教徒之間的矛盾,以達到以當地人打當地人,削弱殖民地的反抗力量的目的。同時,引起宗教沖突的直接導火索并不是信仰上的分歧,不是精神世界的矛盾,而是各種經濟政策、政治形勢等外在的因素。特別是土地問題。菲律賓獨立后,土地問題一直是該國社會的根本問題。二戰(zhàn)后,農業(yè)人口仍占該國人口的3/ 4 以上,而農業(yè)收入卻只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 3 略強。20 世紀50年代末,在生產方式落后的廣大農村,佃農人口的比例高達50 %。在這種情況下,土地問題自然成為引發(fā)社會動亂的根源,也是農業(yè)資本主義化的最大障礙。少數民族以宗教為旗號進行的反抗斗爭,實際上是對其所遭受的不公正的社會經濟待遇的回應。從菲律賓國家伊斯蘭教和天主教之間發(fā)生的沖突可以看出,屬于精神層面的宗教沖突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一些制度層面的失誤。因此,解決宗教沖突的關鍵并不是單純地針對精神層面的因素,而是應該更多地從宗教的外部尋找。
參考文獻
[1]謝為民.論菲律賓的“穆斯林問題”[J].東南亞研究,1990,(2)
[2]金應熙.菲律賓史[M].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
[3]吳杰偉.屬靈的沖突——東南亞宗教沖突初探[J].東南亞研究,2003,(1)
[4]陳衍德.馬科斯時期菲律賓的穆斯林問題[J].世界民族,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