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場經(jīng)濟在激發(fā)大學生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的同時,價值取向多元化、金錢之上等價值觀念也使大學生道德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教育作為文化傳承和心理教育的過程,必然包括自主建構和價值引導兩個基本方面。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是自主建構和價值引導的辯證統(tǒng)一過程,正確認識和理解這一辯證統(tǒng)一過程,對當前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自主建構;價值引導
中圖分類號:G41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09—0162—02
一、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
1.從培養(yǎng)目標上看,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強調道德教育是一種發(fā)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是培養(yǎng)和完善獨立人格的教育,它所造就的不是傳統(tǒng)的機械的模仿者和被動盲從者,而是培養(yǎng)自主的、理性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道德主體。培養(yǎng)大學生的道德分析、判斷和選擇能力是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的一個基本目標。
2.從教育的過程看,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強調學生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相統(tǒng)一的過程。學生道德水平的發(fā)展,不是“內(nèi)在”種子的自然萌發(fā)和生長,也不是外在環(huán)境,外在力量的簡單模塑、鑄造,它是建構的、生成的。教育過程必須著眼于學生的自主建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興趣與需要,適應學生的智慧發(fā)展水平,重視活動、交往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就成為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
3.從教育方法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方法的顯著特點是強制和服從,在方式上采用運動式、主要是強制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在性質上是陳舊的、封閉的。強制灌輸將一些不符合當代大學生心理和思想需求的規(guī)范強加給學生,忽視學生的道德需要和道德發(fā)展水平,其性質是一種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教育方式。而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則是摒棄、否定強制灌輸。
4.從教育功能上看,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實現(xiàn)了道德教育的社會功能與個體功能的統(tǒng)一。傳統(tǒng)道德教育因過于注重道德教育的社會功能而忽視每個個體道德主體意識的提高,忽視個體功能的發(fā)揮而使道德失去其內(nèi)在的基礎。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強調尊重大學生的需要,培養(yǎng)其主體性道德素質就在于將道德教育的社會功能性與個體功能性有機地結合,使道德教育真正成為一種促進人全面發(fā)展的教育。
二、“自主建構”: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內(nèi)在機制
1.培養(yǎng)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是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前提。要建構大學生的主體性道德人格,首先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道德教育活動的主體,具有主體性作用,意識到自己是德性發(fā)展的主體,德性的建構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在主體性道德人格的形成過程中,主體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長期的學校教育和家長教育在學生的心中樹立了兩個權威——教師和家長,學生習慣于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家長說什么,孩子做什么。學生認同自己的被控制、被支配的角色和客體的地位。忘記了自己作為主體有思考和做出選擇的權利,很多學生在不自覺中習慣了老師和家長替自己做主,老師和家長成了其行為的“主體”,而學生自己淪為被支配的客體。長期的“權威教育”是導致大學生缺乏獨立自主意識的一個主要原因,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已經(jīng)成熟,他們渴望“成人感”,希望自己的想法、情感、行為得到尊重,喜歡自我表現(xiàn)、自我選擇、自我做主、自我擔待的感覺,大學教師應因勢利導,尊重和培育大學生的自主意識。個體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斷、選擇能力是主體實現(xiàn)個人道德自由的保證。教師的職責是讓大學生明白:他們的思維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具有了抽象思維和辯證思維的能力,自己有能力經(jīng)過思考做出明智的選擇。
2.提升大學生需要層次是自主建構的內(nèi)在動力。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原始動力,具有社會性、無限發(fā)展性、豐富性和積極能動性。道德需要是人的一種高級需要,是道德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我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家林崇德對道德需要與道德發(fā)展的關系作了非常精練地概括。他說:“兒童與青少年品德結構的任何一種特征(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來自于需要這種內(nèi)部動力。與此同時,兒童與青少年的道德范疇的任何一種成分(善良、義務、良心、寬容、幸福、節(jié)操、正直等)也往往來自需要的影響;兒童與青少年品德發(fā)展水平直接同需要的層次(主次)關系的發(fā)展有關系。”學生的自主建構過程強調將提升學生的需要層次作為主體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內(nèi)在動力。德育對象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存在,具有自身的合理需要,如:自由、尊嚴、民主、價值實現(xiàn)等。心理學認為,在人的心理結構中,需要處于核心和主導的地位,是個性心理特征的基礎,是人的行為的直接動力。道德行為雖然應主要地歸因于道德意識,但學生如果沒有道德需要,就不會有自覺、主動的道德行為,因而忽視學生道德需要的德育就是“沒有學生的德育”。主體性德育把研究教育對象的需要作為突破口,深入理解學生錯綜復雜的心理,了解學生的需要層次和道德發(fā)展水平,掌握學生最緊迫的精神需要,爭取做到對癥下藥。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形成有自己特有的需要層次。
3.培養(yǎng)大學生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是自主建構的落腳點。首先,鼓勵大學生自主選擇。要激發(fā)大學生自我選擇的意識,尊重大學生自我選擇的權利。一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有關學生思想和生活中常見的道德兩難問題的討論,喚起學生真正的道德沖突和意見不一,而不是只強調正確的答案。教師的注意點應放在學生作出判斷的方式上,觀察學生用以解決這些沖突的推理,而不是放在學生的判斷是否與教師自己的觀點一致的內(nèi)容上,檢查學生思維方式中前后的矛盾和不合適性,共同尋找出解決這種沖突的方法。大量的測試結果都表明,運用此種方法進行道德教育的特定實驗班的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確實有更快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在現(xiàn)實生活實踐中,既要讓學生明白自己有選擇的權利,還要讓學生勇于承擔相應的選擇責任。
其次,要積極引導大學生的自主選擇。我國目前的在校大學生是以強制灌輸為原則的傳統(tǒng)道德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缺少完全自主地認識、分析、判斷道德問題,獨立作出選擇的能力和習慣。倘若只是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而放棄教育和引導,將會使他們善惡界限模糊,陷入道德困境。因此,我們在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時,還必須切實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和引導,決不能放任自流、不聞不問。要用普遍的道德價值引導學生,以使他們能夠作出正確的選擇;要對學生作出的選擇加以恰當?shù)姆治龊驮u價,鼓勵學生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使他們的選擇趨向正確和合理化;要引導學生經(jīng)常對自己的選擇進行總結,以逐步提高自己自主選擇的能力。
三、“價值引導”: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外在保障
在今天這個開放的多元社會里,道德教育必然要排斥強制灌輸,強制灌輸封閉人的思想,將一元化的東西定于一尊,力圖將特定的內(nèi)容傳授給學生,而不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強制灌輸事實上反映社會本位和教師中心,表現(xiàn)為對學生主體的漠視,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必須摒棄強制灌輸,實現(xiàn)合理的價值引導,那么在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中如何確保價值引導的正當性呢?
1.在教育目的上,價值引導不同于強制灌輸,它并不是通過如說教、規(guī)勸、獎懲等方式使學生接受一種學說或價值體系,而是讓學生掌握一種理性的方法。正如著名道德教育理論家所言:“我們主要的不是力圖傳授任何特定的內(nèi)容,而是教他們一種熟練的方法,亦即道德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遵從某種具體的道德準則,而是讓學生掌握一種理性的方法,并依此作出自己的道德決定和道德選擇?!睆娭乒噍斨卦谑箤W生生硬的、機械的、死記硬背地記住了某些“知識”和價值觀念,但這算不上真正地掌握了知識或擁有了知識,如果這些知識沒有納入學生已有的認識結構、經(jīng)驗系統(tǒng),對于他的生活世界不具意義,知識就仍舊如假發(fā)、假牙一樣,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異化于主體,既不能促進學生智慧能力的發(fā)展,也不能在他們的生活中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
2.在教育內(nèi)容上,價值引導以多元的呈現(xiàn)和比較為前提。強制灌輸教育將某種具體的信念、教條和價值當成真理來教授而排斥其他一切與之相悖的價值。其教育內(nèi)容是封閉的,這種封閉的教育內(nèi)容,窄化了學生的視野,剝奪了學生的發(fā)展價值判斷和選擇的權利,抑制了學生選擇、判斷能力的發(fā)展。如果只允許“一個聲音”存在,那就從根本上剝奪了學生自主選擇的可能。用馬克斯·韋伯的話來說,黨派政治不屬于課堂,教師不應成為行動領域的領袖,教師不應強迫學生接受一套道德原則,而應將各種道德取向、道德規(guī)范現(xiàn)象真實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盡量讓學生經(jīng)由形式的價值“澄清”過程,“自主地”得出正確或合理的結論。
3.在教育方法上,強制灌輸采用的是強制的非理性的甚至是“權力主義”的手段和措施,而不管受教育者是否愿意和有能力接受。強制灌輸無視學生的內(nèi)部道德需要,與學生的思考對立起來,將學生視為被動的客體,忽視學生的自主建構過程。價值引導是尊重大學生自主建構的引導,價值引導是建立在對大學生的內(nèi)部需要的洞察上,對大學生的自由理性的體認上,對大學生發(fā)展的潛能和對他們充滿期待的內(nèi)心世界的關注和欣賞上,引導其人生走向光明與真實的世界,催生其主體性道德人格的生成。
小結
綜上,筆者比較詳細的論述了從“自主建構”和“價值引導”這兩個方面進行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內(nèi)容。當然,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大學生主體道德人格教育的具體路徑并不一定僅限于這兩個方面。未來任重道遠,大學生主體道德人格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這項“工程”需要我們長期的不斷努力和探索。
參考文獻:
[1]盧梭.愛彌爾——論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257.
[2]林崇德.品德發(fā)展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10.
[3]威廉.C.G格萊因.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理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33.
[4][前蘇]伊·斯·馬里延科.德育過程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03.
[5]戚萬學,杜時忠.現(xiàn)代德育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323.
(責任編輯/肖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