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一所學校少則幾百學生,多則幾千甚至更多的學生。在這一大群學生中,或多或少存在這樣或那樣問題的學生,有厭學的、有違紀的、有不講衛(wèi)生的、有喜歡打架的,各種各樣的都有,這個群體常常被稱為問題學生。對這些問題學生怎樣進行教育,是每一位老師特別是班主任要面對的問題。
案例:一年級的學生(其實不如說是孩子更妥切些)依然保持著撕紙的習慣,童真已離我們遠去了,我無法探知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課桌上。椅子下,課桌洞里……總之教室的角角落落總有碎紙的影子,這樣下去顯然是不行的,無論是對于孩子習慣,還是對于學校的規(guī)章,于是,我便和顏悅色地給孩子們講了一通道理,保持衛(wèi)生的重要意義和其危害,而后問孩子知道了嗎?知道了!!回答響亮而又整齊。我滿意而至??傻诙?,第三天,第二周卻仍然如此,于是我便“惱怒”,大聲“訓斥”一番,看孩子們驚恐的眼神,心想這下知道厲害了吧。就該改了,看來不“武”不行啊!第二天滿懷成功感的去“視察”,孩子們依舊像群不安分的“小雞”嘰嘰喳喳,歡聲笑語……昨天的事情早已忘在膩后,該死的碎紙又出現(xiàn)了,我無可奈何。
一日,一生將自己一幅漂亮的繪畫“作品”撕了幾片又扔到地上,也許無奈的心情讓我無火可發(fā),也許那不錯的繪畫吸引了我,我撿起碎紙拼在一起,由衷地說,看,多好的畫啊!為什么撕掉呢?可惜!隨后轉(zhuǎn)身離去。
一節(jié)課后,孩子拿著拼好的圖畫,來到我跟前說:老師你看,我把我畫的畫貼好了。你看好不好?望著孩子期待的目光,我說真漂亮!孩子滿意高興地回去了。第二天,我拿著貼起來的圖畫,給全班的孩子說:撕紙是多么不好的習慣,要不是老師看見。這幅漂亮的圖畫就沒有了,慶幸之情溢于言表,孩子們也慶幸不已。
第二天,我高興地發(fā)現(xiàn)碎紙悄悄地減少了許多。
評析:學生的自尊心是個敏感區(qū),尤其是那些犯了錯誤的學生,他們心虛、敏感,內(nèi)心也是非常痛苦的,尤其是第一次犯錯誤,特別需要老師的寬容和理解,以減輕內(nèi)心的痛苦。我們老師如果不是心平氣和地進行分析和引導,而是采用嚴厲的批評方式。就會傷了學生的自尊心。甚者還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從而降低教育效果。
本案例中的學生撕紙,在老師的啟發(fā)下有所覺醒,主動改掉不良習慣。老師沒有對學生再進行嚴厲的訓斥,沒有讓那些犯錯的學生受到懲罰,而且通過無奈與失望的心打動學生的心,引導他們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如果我們的教師在處理諸如此類的過錯行為時,都能這樣循循善誘,因勢利導,不但可絕其后患。還可使孩子的品行得以長足發(fā)展。教育不單單只有愛心和嚴厲就夠了,讓孩子們感覺到改變的“益處”他才能自覺地去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