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科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學科,歷史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歷史教師對學生進行愛國豐義教育是責無傍貸的。近幾年來,我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作了一些探索,主要的做法是:
一、統一思想,明確內涵,有的放矢
愛國主義教育的題材非常廣泛,包羅萬象,歷史教學卻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作為歷史教師必須明確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內容,從實際出發(fā),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學習研究之后,認為當今愛國主義教育應突出:加強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加強改革開放的教育;加強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教育;加強促進祖國統一事業(yè)的教育等。認識明確后。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緊扣課本內容突出上述幾方面的教育。例如講述清朝前期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置臺灣府,擊敗沙俄對我黑龍江流域的侵略,平定噶爾丹分裂勢力和大小和卓的叛亂,加強對西藏的管轄等等,我們都突出地引導學生:這些都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利益的歷史事實,是中華民族歷史的進步,是愛國之舉。
二、明確目標,制定計劃,進行系列教育
通過歷史節(jié)日,開展形式生動活潑的系列專題教育。如每年的“五·四”紀念日。我們都以《弘揚“五四”精神,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奮勇前進》為題進行專題歷史講座,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熱情。
三、緊扣課本,把握歷史信息進行教育
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歷史信息源源不絕,尤其是在近百年歷史中更為突出。在教學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歷史信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講述鴉片戰(zhàn)爭時的林則徐禁煙;講述辛亥革命中孫中山為救國奔波于海內外,直至奮斗終生等等。通過教學活動,由淺入深,逐步對學生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
愛國主義絕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每時每刻都在現實中具體地反映出來,是一個不容否認的客觀存在。因此,我們必須聯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之古為今用。講述鴉片戰(zhàn)爭的歷史,我們便把當年林則徐禁煙和今天的禁毒聯系起來,說明兩者都是不同時代的愛國之舉,其宗旨都是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講清朝前期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置臺灣府的歷史,我們便把它和今天實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聯系起來,說明兩者都是為了維護祖國領土的完整和國家的統一,都是中華民族歷史的進步,我們青少年應該擁護黨和政府這一正確的方針,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yè)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