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作為高中生物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學生不僅能授以知識,還能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更能直接影響學生世界觀和思維方式的形成,而受到高中生物教師更多的關注。本文是筆者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對突出高中生物實驗教學在整個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夯實學生實驗基本功以及改變評價方法等方面所進行的一些嘗試和想法。
【關鍵詞】高中生物;新課改;新課程理念;實驗;探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074(2009)05-0170-01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以知識為中心”和“以教師為中心”的舊課程理念,逐漸為“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的新課程理念所替代。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自覺參與,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已經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實驗教學在育人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它不僅能授以知識和技術,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更能直接影響學生世界觀和思維方式的形成。
生物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同時也是一門實驗科學,充分發(fā)揮實驗在生物教學中的作用,不僅會影響學生,也將會影響到學科教育的諸多方面,如教材的選材和呈現(xiàn)方式、課堂組織形式、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評價、教學資源、教學時間、師生關系等等方面。下面是筆者根據自己在實驗教學中的一些嘗試和想法。
1轉變教學方法,突出實驗教學在教學中的作用
教學目標的制定與實施要全面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課程目標。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就是“活動與探究”。
觀察現(xiàn)象、進行演示和學生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獲得具體、明確的認識,這是理解生命現(xiàn)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基礎。例如:實驗“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教材要求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形態(tài)和分布,通過實驗,學生既掌握了顯微鏡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方法,又對葉綠體、線粒體獲得了直觀的認識,也學到了相關的知識,在材料的選擇上除提供教材推薦的菠菜葉和葫蘆蘚葉外,還提供水綿。觀察比較它們的葉綠體形態(tài)分布,為“光合作用”這一節(jié)的學習埋下伏筆。在方法步驟中,建議學生對臨時裝片施以強光及弱光的對比條件,然后再觀察細胞中葉綠體有什么變化,從而理解葉綠體生理方面的知識。此外,把在顯微鏡下看到的葉綠體和線粒體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這兩個細胞器的比較理解。這些知識的掌握比單純的理論講解印象更深刻牢固。在生物教學中,
尤其是在學生缺少感性認識的領域,生物課中的活動與探究實驗更是不可替代的。
2注重實驗基本功訓練,培養(yǎng)學生實驗探究的能力
高中生物實驗基本技能和探究能力包括學生對生物實驗的整體理解能力、對常用的實驗室設備、儀器的正確使用能力以及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和進行創(chuàng)新的能力。
2.1在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學生對生物實驗的整體理解應該重視在觀察演示實驗時,不僅要學生關注觀察的現(xiàn)象,同時要讓學生理解該現(xiàn)象是用來說明什么問題和怎樣說明問題的。在進行學生實驗時,應該讓學生在明確實驗目的、理解實驗原理的前提下獨立操作實驗。例如:實驗“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的實驗要解決的問題是“過氧化氫酶是否有更高的催化活性”?這需要通過實驗確認。本實驗的基本設計思路是:用新鮮肝臟的研磨液(含過氧化氫酶)和氯化鐵溶液分別催化過氧化氫的分解,再用點燃的衛(wèi)生香分別檢測哪個產生的氧氣更多,就可以看出酶是否具有比化學催化劑有更高的催化活性。經常有學生不明確為什么這樣做能說明酶高效性的問題,這顯然是沒有理解設計思路,所以在操作中表現(xiàn)為在兩支試管都加入肝臟研磨液和氯化鐵溶液,或者有的在試劑的量上隨意添加,最后導致實驗失敗;而理解了設計思路的學生自然就會理解操作步驟中的一些具體要求。要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就必然要求學生對實驗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都應知其所以然,也就是對實驗的整體的理解。這對教師來說應該是一個要重點講解的部分。
2.2新課程能力目標要求學生能夠正確使用顯微鏡等常用工具和儀器,掌握進行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技能生物實驗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手段,忽視實驗教學,是造成學生高分低能的重要原因。在教學中要按學生技能形成的規(guī)律組織教學,其一般過程是首先讓學生認識到正確規(guī)范操作的原由所在,這樣,在操作中才能逐漸形成標準規(guī)范的操作,并最終內化到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中來。例如,學生對低倍鏡和高倍鏡的選擇上,經常不能根據觀察對象的特點和觀察目的進行合理的選擇,學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驅使和對低倍鏡、高倍鏡特點的無知,總是一上來就用高倍鏡,認為高倍鏡總比低倍鏡觀察清楚。這種盲目性,是由于學生不了解顯微鏡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鏡放大倍數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實際面積小,即視野窄;而且倍數越高,看到材料的厚度就越薄,高倍鏡適宜觀察局部和細節(jié)。低倍鏡所看到的面積大,適宜觀察材料的整體結構,以及方便尋找觀察目標。只要學生了解了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確選用低、高倍鏡。
2.3在具體的實驗教學過程中,還要適當鼓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新的、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在“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需要制作根尖臨時裝片,學生在壓片過程中,往往用力過重或過輕,根尖細胞壓爛或者不分散,造成前功盡棄。就應該鼓勵學生按不同的方法來壓片,一種按教材方法做,一種不用鑷子弄碎根尖,也不在裝片上再加一片載玻片,而是用橡皮輕輕按蓋玻片幾下。一些創(chuàng)新的做法可以較好地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重視過程評價、指導學生完成探究
在生物實驗探究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探究、實驗,是想讓他們去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時獲取和深刻理解知識。生物探究活動的過程本身就富含教育意義,并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要花大力氣組織好探究活動的教學過程,即讓每一個學生有明確的探究目標、科學的活動程序,每一步驟都要到位。在教師指導下做好分工合作,觀察、記錄、檢測、描述都要實事求是,討論時要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意見,鼓勵學生的新發(fā)現(xiàn)、新見解或提出新一輪的探究問題。千萬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于求得結論。
最后,我們還要認識到,實驗探究性學習不是教學活動的全部,它只是其中的一種學習方式,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習方法有所不同。因此,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在開展具體的學習活動時,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學習方式和策略以達到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賈秀芹.試論生物探究性學習及其評價[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