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逐步推進信息化教育的步伐,“數字化校園”這個概念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所知,它帶動了教育的現代化,實現了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本文介紹了“數字化校園”的概念、結構,和相比傳統教育的優(yōu)勢及發(fā)展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備課,傳統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074(2009)05-0124-01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以網絡和多媒體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chuàng)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fā)展趨勢,越來越多的學校在全面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同時,扎實探索“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并以此作為突破口,不斷以教育的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
1什么是“數字化校園”
“數字化校園”是以校園網為背景而建構的集教學、管理、娛樂為一體的新型數字化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是在傳統校園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將現實校園的各項資源數字化,形成的一個數字空間,使現實的校園環(huán)境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延伸?!皵底只@”以網絡為基礎,在將教學環(huán)境、教學資源以及教學管理活動全部數字化后,通過應用系統的緊密聯結實現校園的信息傳遞和信息服務,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2“數字化校園”的結構
2.1網絡基礎層網絡是數字化校園的基礎設施,沒有的網絡基礎設施,數字化信息就喪失了活動空間,數字化校園則根本無從談起。
2.2網絡基本服務層網絡基本服務是數字化信息流動的軟件基礎,包括域名服務、身份認證、目錄服務、網絡安全、電子郵件、文件傳輸、WEB發(fā)布等。
2.3應用支撐層該層的處理對象是業(yè)務邏輯,它將各類數據按特定的業(yè)務邏輯組織起來,并對業(yè)務數據進行有效的管理。包括辦公自動化系統、數字圖書館、管理信息系統和網絡教學系統等。它們是數字化校園的核心支持系統。
2.4信息服務層該層的處理對象是用戶邏輯,它根據用戶的需求提取數據,并將它呈現給用戶。如社區(qū)服務系統、信息服務系統、決策支持系統、電子商務系統等。
2.5個性化門戶門戶是數字化校園的總入口,各類用戶通過個性化門戶進入數字化校園,并獲得與其身份相應的服務。數字化校園建設成功后,大學的功能將突破圍墻的限制,成為一個無疆域的大學。
3“數字化校園”相比傳統教育的優(yōu)勢:
3.1給我們提供更好的了解社會、了解世界、掌握知識的環(huán)境我們都知道網上的知識是可貴的,同樣網上你能得到疑問也是可貴的。因此,我們現在就要建設這么一個平臺,讓所有的人都有這個環(huán)境,所以我們把它放進宿舍,放在班上,讓大家盡可能方便地去接觸它。
3.2為教師提供了更豐富的教學信息,提高教師的備課質量我們以往的傳統式備課方式是每周一次的集體備課,而集體備課必須統一一個時間。而我們通過“數字化校園”建立一個網上備課系統(實際上是一個網上的教員組的一個虛擬空間),那么老師有什么樣的教案?有什么樣的問題?就可以以論壇和上傳的方式傳上去,然后同頭的老師可以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參與到這個討論里去。經調查這種備課的質量要比傳統備課的質量高的多。
3.3為傳統式教學方式帶來幾種突破
3.3.1突破學科的限制可能在同一學科的備課組里頭,有其他學科老師參與進來,例如地理的備課組中可能有生物老師來提問題,或是化學老師來提問題,由于很多學科是交叉的,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廣闊的知識。
3.3.2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參與備課和討論不用局限于固定的辦公室,如在家中也可以。
3.3.3突破年級的限制、人員的限制和地域的限制例如以往高一年級的老師只能在一塊兒備課。而現在初一年級老師照樣可以參加高一的備課,那么再進一步發(fā)展,甚至能夠突破老師和學生角色的限制,備課難道只是老師的專利嗎?那么學生能不能參與到你這個備課環(huán)境里去,能不能把自己預習的一些問題和作業(yè)提交上來,我覺得我們這樣的教學才真正豐富起來,而且這種個性化才真正突出出來。據教育部2001年9月的統計數據,全國已經有一萬一千所學校建起了自己的校園網絡,只占到學校總數的六十分之一。那么是什么制約了“數字化校園”的發(fā)展呢?我認為有以下兩個方面:①人的意識問題,即人的思想觀念的轉化。因為現在很多老師他們觀念上認為,信息技術進課堂,那就是用大屏幕演示,讓學生上網搜索資料。當然這些是有必要的,但是我感覺它還是表面化的,或者是一種方法層次上的,而不是這個思想意識上的。因此真正的“數字化校園”將來任重道遠,最障礙、最核心的東西還是人的問題,還是要把老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給他培養(yǎng)起來,而當這兩者健康地成長,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后,那么其他部分就變得十分容易了。②服務上存在著局限性。未來的“IT”在行業(yè)的應用,會越來越居于一種互聯互通,就是產品和產品之間的關聯會越來越大。例如一個學校,要建一個校園網,它要很多產品,然后要跟很多廠商打交道,那一旦出了問題以后,這個問題如何界定清楚就會變得很麻煩。而這些問題實際上最終會影響到學校的應用。還有就是學校分布十分廣,而學校又不太可能像聯想那樣,是一個擁有幾萬員工的企業(yè),專門有一個兩百人到三百人的隊伍,來專門維護我們的“IT”系統。但學校不可能做到這點,頂多配一個到兩個就很不容易了。所以如何來解決服務問題就成了發(fā)展“數字化校園”的一個關鍵。
參考文獻
[1]王春梅.建設“數字化校園”的實踐探索[S].中國教育報,2003,6
[2]吳文虎,丁喆,李奕,等.CCTV百家講壇,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