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幾年,對這場改革的看法褒貶不一,特別是目前,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一線教師,都從“狂熱”進入了冷靜反思階段,尤其對課堂教學這一塊,正在不斷追求“有效課堂教學”。那么相對“有效”而言自然也就是對目前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的一種反思和回應。
每一位教師都清楚,學生的學情是教學的起點,學生的發(fā)展是教學的落點。我校目前高一生源差,90%的學生中考成績在中山市排位都是在六、七千名以后,面對這樣一個“基礎差、習慣差、好玩又無學習目標”的學生群體,結合教學實踐,就個人以為,教學的低效主要源自兩個方面:首先是認識層面的問題,包括教材解讀不深刻、學生把握不到位、目標定位不準確等,這是制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其次是課堂實施的低效運作,教師不能在預設和生成之間求得平衡;或者“預設”味過重,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些都是我們在追求有效課堂過程中所應竭力避免的。那么在具體的操作中我們又應怎么操作或是又該注意些什么呢?
一、認識層面上的追求
1 對教材的解讀要深刻。其實就是我們平常備課中常談到的對教材的分析、理解。要注意的是我們一直倡導的“深入淺出”,“深入”是“淺出”的前提,把教材鉆研得越深,課上起來就越簡單、越得心應手。有老師常把復雜的內容教得很簡單,也有教師卻會把簡單的課越上越復雜,原因就在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實現(xiàn)對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學也才不至于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2 對學生的把握要到位。目前的一些教學出現(xiàn)了“虛目標”的現(xiàn)象,無疑是把學生的發(fā)展放在了次要位置,課堂教學的價值轉向了體現(xiàn)教師個人的才、藝展示。這種教學很大程度上只是在精心演繹教師個人的“鉆研所得”,而離學生實際相去甚遠,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圈子里“學習”,而不清楚為什么學和為什么要這么學。
因此,在教學之前,我們必須“把握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依據課程標準、年級要求,深入、認真研究學生實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教師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才能真正體現(xiàn)因學定教。一堂課下來,一個教學內容的安排對于全班學生來說,有哪些學生基本不用引導就能掌握;哪些學生得在教師的點撥中才能領會;哪些學生必須在教師的引導或是重點關注下才能達到目標的,這些在課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我們的課堂就能有的放矢,課堂教學就能有效開展。
脫離學生的實際,一味追求“時髦式”教學,不是新課改追求的課堂教學。其實,細想一想,現(xiàn)在各種研究課、大賽課上,執(zhí)教老師最擔心的是什么?往往是擔心所遇到的“這個班的學生”水平能否適應自己的教學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這些教師往往就在“撞大運”,如果學生的學力與自己的教學設計“合拍”,教學就順利推進;反之,就很難順利進行(除非這位教師馬上改變、調整教學設計)。因此,我以為,有效的教學首先不是考慮教師用什么一鳴驚人的新“招”,而是要首先研究學生,然后是研究適宜的內容與目標,最后才是方式、方法的問題。一句話,學生的實際是最重要的教學設計的起點。
3 對目標的定位要準確。當研究清楚了學生的實際后,我們就要研究教學目標。不要認為有教學目標就行,只有教學目標適宜于學生,教學才可能有效。教學目標的制定必須依據學生的實際和課程標準的要求,無論是目標的數量、目標的難度都要仔細斟酌。不能根據教師個人的偏好,任意地制定教學目標,那樣是缺乏課程意識的表現(xiàn)。我們的教學目標一定要能反映出我校的“學情”,這樣才能落到學生的發(fā)展上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心中有目標,時時以預設的目標為指針或參照物,觀照目標的真實達成度,并對教學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控,不斷引導課堂向著預期的目標行進。
二、課堂實施——打造有效的數學課堂
有效的課堂最終還是通過有效的教學行為得以實現(xiàn),那么如何打造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呢?本人認為:
1 必須有一個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這有賴于教師的人格魅力,如豐富的教學功底、面帶微笑、和藹可親、對學生適當的表揚等;還有賴于有效問題情境的引人,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樂于思考。
2 對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談到這一點我們馬上會想到“生活情境”等。數學來源于生活,應該注意的是“情境”應該突出的是能使學生產生認知的“不平衡”,引起他們的思維沖突,能激起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的情境,這樣才能使教學過程始終在動態(tài)平衡中前進,才能有機會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如在介紹“二分法”一課時,我用“雷電交加的夜里,一個話務員檢修電話線路”的故事引入課題。
3 應該是一個以學習能力培養(yǎng)為主,基礎知識習得為載體的課堂。教師是演員,學生僅是觀眾,沒有“動”起來。這種“獨角戲”“一言堂”忽略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應“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選擇的問題應是學生跳一跳摘得到的;讓學生在課堂上,多一點思考時間,多一點活動空間,多一點表現(xiàn)機會,多一點體味成功的愉快。
另外,在實施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課堂的生成實際,不斷調整,展開教學。特別是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我們教師必須進行教學診斷,敢于調整,敢于引導,敢于追問,敢于講解。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的思維與情感引向深入。目前,在實際的公開課、研究課中,許多教師不敢“張口”,怕被戴上“牽著學生走”的帽子。其實,恰如其分的講解與“牽”是有本質區(qū)別的。在具體的學生面前,你設計的問題往往會不適合學生,這時就要敢于調整學習的“坡度”,適當引導,以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總之,有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在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新課標所倡導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還將是我們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