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運用德爾菲法對1993年~2006年我國石油安全度進行了評價。基本結論是:除1997年~2000年外,我國石油安全度從總體上來說處于不斷降低的趨勢中,1997年~2000年間安全度之所以在上升,主要是該時間段中我國能源消費總量處于下降階段。
[關鍵詞] 德爾菲法 石油安全度 評價
一、石油安全定義及基本要素
石油安全是指在世界石油體系中,連續(xù)而完整地把握供應鏈,在合理的范圍內控制價格的波動,以合理穩(wěn)定的價格連續(xù)不斷地獲得石油供應,不受石油威脅,從而達到保障一國或地區(qū)的經(jīng)濟、政治和軍事安全目的的能力;如此同時,采取相應措施,合理處理石油使用中的環(huán)境問題。因此,石油安全問題就是如何處理石油使用中出現(xiàn)的石油供應和環(huán)境問題,其包含的基本要素有供給安全、需求安全、價格安全、石油儲備、通道安全、設施安全。
二、我國石油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我國石油安全評價,是指按照一定的標準和原則,運用有關分析方法,采用一定的量化指標,對石油安全的程度或狀況進行評價,達到保障國家石油安全的目的。其基本內涵是在分析研究影響石油供應主要因素的基礎上,選取影響石油安全的基本要素。
按照評價的一般原則,我國石油安全評價的基本要求包括:科學性,是指指標體系必須能客觀反映國家石油安全與各影響因素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本質特點和規(guī)律性,能客觀反映我國石油安全的現(xiàn)狀和變化;系統(tǒng)性,是指國家石油安全是國家經(jīng)濟安全這個大系統(tǒng)里面的一個子系統(tǒng),其自身也是一個復雜系統(tǒng),因此所建立的國家石油安全戰(zhàn)略實施效果的評價體系不僅必須能反映國家石油安全系統(tǒng)內各主要子系統(tǒng)的各自獨立的狀況,而且能夠同時反映整個石油安全系統(tǒng)的狀況,并與其他系統(tǒng)有時確的邊界;明確性,所選擇的指標對評價對象來說要有明確的極性,即對某一指標的取值要能確定;動態(tài)性,國家石油安全具有動態(tài)變化性,它隨國內和世界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和資源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所選取的指標應能反映這種動態(tài)變化,以便對國家石油安全態(tài)勢進行適時評估;簡潔性,所建立的指標體系應當簡單明確,層次清晰用盡可能少的指標反映國家石油安全的整體狀態(tài),做到全面性和代表性的統(tǒng)一。
根據(jù)上文的理論要求,文章主要使用要素指標來構建國家石油安全戰(zhàn)略實施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同時,由于石油安全評價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石油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框架包括一系列影響石油安全的各類基本指標,以及要素指標。這些指標既包括石油采儲比等可量化指標,也包括軍事的、地緣政治的等定性指標,對這些指標的量化處理要投入很大的工作量,收集國內外典型國家的大量實際資料,研究起來又很大的難度,已大大超出本文的研究范圍,所以本文對那些定性指標不加以考慮;同時,考慮到數(shù)據(jù)的可獲得性,本文只對根據(jù)單要素指標原則確定的有準確資料來源且有連續(xù)性指標進行處理。
根據(jù)上文的理論要求,初步設想國家石油安全戰(zhàn)略實施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的層次框架由綜合指標、基本指標和要素指標三個層次構成。
(1)綜合指標
用以反映國家石油安全狀況全貌的概括性指標。本文擬用國家石油安全度來表示。
(2)基本指標
用以反映一個國家石油安全構成要素基本情況的指標。擬選取的基本指標有:國內資源稟賦、國內資源市場保障能力、國內資源節(jié)約與利用、國際市場的可得性、制度和技術保障。
(3)要素指標
是指反映和表征基本指標的各種因素,其具體內容有:石油儲采比、對外依存度、能源消費強度、污染排放強度、進口集中度和石油儲備水平。
三、我國石油安全評價度評價
1.德爾菲法的介紹
德爾菲法是一種反饋匿名函詢法,是一種利用函詢形式的集體匿名思想交流過程。其作法是在對所要預測的問題征得專家的意見之后,進行整理、歸納、統(tǒng)計,再匿名反饋給各位專家,再次征求意見,再集中,再反饋,直至得到穩(wěn)定的意見。
2.評價過程與結果
(1)評價指標權重的確立
就前述的石油安全度6項評價指標,請25位專家對各個評價指標逐一評分。依據(jù)指標對石油安全度的重要性,每項指標最高可得10分,最低可得1分。得分越高,說明該指標對我國石油安全度評價越重要,所賦權重也應越大(如表1所示)。
(2)評價指標的歸一化處理
由于權重總數(shù)為0.9999<1,所以必須對上述批判指標進行歸一化處理。1993年~2005年我國石油安全度的評價指標歸一化處理后的結果見表2。
(3)綜合計算我國石油安全
計算時,6個評價指標按專家所給權重與歸一化處理后的指標值進行加權合計,即得當年的石油安全度(見表3)。
計算公式:
式中:V為我國石油安全度;wi為評價指標的權重,vi為評價指標歸一化后的值(如表3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除1997年~2000年外,我國石油安全度從總體上來說處于不斷降低的趨勢中,1997年~2000年間安全度之所以在上升,主要是該時間段中我國能源消費總量處于下降階段。
四、結論與建議
從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隨著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石油安全度在不斷下降。而且,可以預見的是這種下降趨勢會不斷加強。
這就要求我們根據(jù)國際石油市場的基本態(tài)勢,采取有針對性措施。具體來說,可以從國內勘探開發(fā)生產、大力開拓國際市場、發(fā)展石油戰(zhàn)略儲備、推進能源技術進步、深化能源體制改革等方面加強石油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1]楊光海等:我國石油安全戰(zhàn)略與資源合理配置研究[J].商場現(xiàn)代化, 2005年第7期
[2]辛 華 周大地:我國能源需求存在不確定性[N].中國石化報,2006,04,11
[3]楊中強 張 宏:為21世紀中國加油—中國石油安全戰(zhàn)略的構建[J].中國國情國力, 2005年第12期
[4]蔡榮生:建立戰(zhàn)略石油儲備,維護國家能源安全[N].經(jīng)濟日報, 2005,05,25
[5]查道炯:從國際關系角度看中國的能源安全[J].國際經(jīng)濟評論,2005年第11期
[6]薛 嵐 朱 研:從油價上漲思考我國能源安全[J].財經(jīng)界,2006年第11期
[7]任 娜 孫 暖:地緣政治視角下的能源安全—以美國全球能源安全戰(zhàn)略為例[J].世界政治與經(jīng)濟論壇,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