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元匯率波動總能在世界范圍內產生重大影響,無論是實行固定匯率還是實行浮動匯率的國家,當經濟增長引起幣值高估時,利益集團都能夠通過對美元匯率的投機導致該國的損失并從中獲利。
[關鍵詞] 美元匯率 利益集團 掛鉤貨幣
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鎊危機、東南亞危機、日本經濟衰退等重大經濟金融事件都與美元與相關國家貨幣的匯率波動有關。無論是采用浮動匯率、金融市場發(fā)達的國家,如日本,還是采用固定匯率的、金融市場不夠完善的國家,如泰國,盡管在匯率制度安排和金融市場的效率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卻都受到了美元匯率波動的沖擊。以對沖基金、養(yǎng)老基金、投資銀行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日益成為國際間資本流動和資金融通的重要載體,并形成相關利益集團,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利用美元匯率的波動和各國政策的漏洞,對實行不同匯率制度的國家進行攻擊并從中謀利。
一、利益集團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的謀利機制
在資本自由流動和貨幣自由兌換的條件下,金融市場上美元匯率的波動屢屢成為影響別國經濟運行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美元兌日元匯率的波動為例說明如下。
1971年日本采用浮動匯率制后,以經濟高速增長為支撐,美元兌日元匯率從1971年360:1緩慢升至1984年底的237.52∶1。產業(yè)結構調整后日本出口的汽車等高附加值產品的競爭力已超過美國,美日貿易摩擦日益升級。為此,美國聯(lián)合其它西方國家共同干預,在《廣場協(xié)議》簽訂后六周內拋售了102億美元,短短一年內美元兌日元匯率從230∶1升至150∶1,升值約50%。由于美日貿易逆差并未改善,對匯率干預和日元進一步升值的預期增強。利益集團調動大量美元資金在低價位購置各種日元資產,如房地產、股票等。日本的寬松型貨幣政策更助長了投機行為,推動日元資產價值不斷膨脹,投機者乘機獲得資產價格上漲和日元升值的雙重收益。美元匯率的大幅波動使日本當局進退兩難,不干預則坐視高額美元儲備加速貶值,干預則被迫增加日漸貶值的美元儲備,同時加大控制通貨膨脹的難度。當大量資本流出導致日元匯率劇烈波動時,中央銀行只能以儲備流失為代價換取匯率的相對穩(wěn)定。
可見,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利益集團主要是利用貨幣自由兌換及別國經濟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場存在的漏洞,通過操縱資本流動引發(fā)美元匯率的大幅波動謀取巨額收益的,但其它國家卻因此損失了美元資產,出現(xiàn)增長乏力、停滯甚至陷入經濟衰退之中。
二、利益集團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的謀利機制
對于那些試圖通過掛鉤美元實現(xiàn)經濟增長的國家而言,美元兌其他貨幣匯率的波動也會使固定匯率制度的基礎動搖,本文以泰國為例做出簡單分析。
泰國通過掛鉤美元的固定匯率安排和出口導向型發(fā)展模式也實現(xiàn)了經濟的高速增長,1984年~1996年均10%左右的經濟增長率吸引了大量國際資本流入。但1995年美元兌主要貨幣的匯率由貶轉升,與美元掛鉤的泰銖出現(xiàn)高估,并成為投機資本攻擊的目標。匯率高估導致泰國出口增長從1995年的24%驟降至1996年的3%,長期資本開始大規(guī)模撤離,資本金融賬戶順差減少。泰國政府試圖用高利率政策抑制資本流出和維持固定匯率安排。以量子基金為代表的機構認為靠吸引短期資金維持國際收支難以長久,因此利用泰國開放資本金融賬戶的便利,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泰銖籌碼,在即期、遠期、期貨等各市場做空泰銖,同時做空股指期貨、買入泰銖看跌期權,并在利率互換中支付固定利率而收取浮動利率,以應付泰國央行提高利率。當即期市場大量的短期資本突然兌換成美元撤出時,為穩(wěn)定匯率,泰國政府只有動用為數(shù)不多的美元儲備,但最終固定匯率失守,利益集團在衍生交易中斬獲暴利。
因此,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美元兌其它貨幣匯率的升值會使掛鉤貨幣對其它貨幣高估,從而抑制掛鉤國家的出口,進而通過國際收支危及固定匯率,利益集團仍然是利用資本的自由流動消耗了掛鉤國家的儲備資產,直到該國難以支撐,再從匯率制度的變更中獲利。
綜上所述,貨幣匯率實際上是一國經濟競爭實力的體現(xiàn),當一國經濟實力上升時,該國貨幣兌美元的匯率理論上應該升值,但升值恰恰會提高其競爭成本,進而削弱競爭力,減緩財富積累的速度和能力,或消耗其已積累的財富(固定匯率制度下),最終的后果是國家整體實力的增長停滯。
參考文獻:
[1]程志強 周 梅:關于兩次日元升值不同結果的比較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07,(2):60~63
[2]楊 榮 賀曉波:日本央行干預外匯市場的實證研究[J].亞太經濟 2005,(3):26~29
[3]何秉孟:亞洲金融危機:最新分析與對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8
[4]黎億霖:人民幣升值卻失去購買力的秘密.http://bbs1.people.com.cn/ 2008-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