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馳名商標是商標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馳名商標的認定和保護一直是我國學界關注的熱點。作者結合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和相關的國際條約,對馳名商標的認定方式以及馳名商標的保護制度進行了探討,并對我國如何保護馳名商標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商標 馳名商標 認定 立法保護
一、馳名商標概述
1.商標和馳名商標的含義
所謂商標,是指生產者、經營者為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務于他人的商品或服務相區(qū)別,而是用在商品及其包裝上或服務標記上的有文字、圖形、字母、師資、三為標志和顏色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組合所構成的一種可視性標志。
馳名商標,通常是指那些在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為相關公眾所熟知,并且有較強競爭力的商標。我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2003年頒布的《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guī)定》認為,“馳名商標是指在中國為相關公眾廣為知曉并享有較高聲譽的商標。”法國學者Y.St.Gal稱馳名商標“指為廣大公眾所共知,且享有卓越聲譽者而言”。其中高度馳名一般是指在一定區(qū)域內,在生產者、消費者等相關公眾中廣為人知曉;信譽卓越是指商標所標示的商品的質量優(yōu)良并長期穩(wěn)定,從而贏得消費者的長久喜愛和信任。
2.馳名商標的法律特點
(1)馳名商標經長期使用,為相關公眾所熟知
馳名商標經過一定期限的公開使用,逐漸擴大其市場影響,為公眾所認識和了解?!杜c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議》(即《TRIPS協(xié)議》)第16條第2款規(guī)定:“商標是否馳名,應考慮該商標為相關部分公眾所知曉,包括該商標在締約方通過宣傳廣告取得的知曉”。何謂相關公眾,《TRIPS協(xié)議》并未明確說明。在解釋“相關公眾”的范圍時,各國及國際公約有著不同說法,按照《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guī)定》的解釋,“相關公眾包括與使用商標所標識的某類商品或服務相關的消費者,生產前述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其他經營者以及經銷渠道中所涉及的銷售者和相關人員等”。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規(guī)定“商標法所稱相關公眾,是指與商標所標識的某類商品或者服務有關的消費者和與前述商品或者服務的營銷有密切關系的其他經營者。”
(2)馳名商標代表的商品或服務質量優(yōu)異,在市場上享有良好信譽
市場作為綜合檢驗企業(yè)及其產品的一面鏡子,指導并促使企業(yè)按照市場需要,不斷進行組織調整,開發(fā)新技術、新工藝,生產新的更好更便宜的產品。并使產品在質量和數量上滿足消費者需求,在花色和品種上滿足消費者選擇。企業(yè)及其產品不斷參與市場競爭,其馳名商標代表的商品或服務必然是優(yōu)質產品或服務,為公眾信賴和喜愛,擁有良好的社會評價。
2.馳名商標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享有較高知名度
馳名商標的影響范圍,不僅看國內范圍,同時也看國際范圍。以美國為首的發(fā)達國家認為,一個商標只要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范圍內出名,不僅本國而且其他國家均應認為該商標為馳名商標;發(fā)展中國家則認為,在多數國家馳名并不導致在“本國”馳名。商標馳名的地域范圍是各國根據主權原則和其本國經濟利益而確定的。
4.馳名商標是經本國主管機關認定為馳名的商標
由于商標的地域性,在某國馳名的商標,并不會必然導致在其他國家馳名。依照《保護工業(yè)產權巴黎公約》規(guī)定,商標是否在成員國馳名,要由成員國商標主管機關確認,我國確認馳名商標的行政主管機關是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
二、馳名商標的認定
馳名商標的認定與保護密切相關,認定是實施保護的前提。一個商標能否適用馳名商標特殊的規(guī)定,取決于它能否被認定為馳名商標。如果認定主體過多,認定的范圍過濫,認定的方式過于主動,就會造成馳名商標滿天飛,不利于保護那些真正具有較高商譽和雄厚實力的馳名品牌。馳名商標在我國有其特定的認定標準,現(xiàn)從以下幾方面講述:
1.馳名商標的認定主體
關于馳名商標的認定主體并沒有世界性標準,各國對此各有不同規(guī)定。
我國法律對馳名商標認定的主體是怎樣規(guī)定的呢?
《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guī)定》第5條規(guī)定,對馳名商標的認定機構是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渡虡朔ā芬?guī)定,商標局、商標評審委員會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可以認定其商標是否構成馳名商標。商標主管機關依法行使商標注冊和商標管理的權力,掌握著工商企業(yè)商標注冊和使用的情況并通曉商標法律,由商標主管機關認定馳名商標,具有權威性和公正性。2001年7月17日,最高法院頒布的《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域名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域名糾紛案件,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以及案件的具體情況,可以對涉及的注冊商標是否馳名依法做出認定。2002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2條“人民法院在審理商標糾紛案件中,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和案件的具體情況,可以對設計的注冊商標是否馳名依法做出認定”。所以我國有權認定馳名商標的應是商標行政主管機關和人民法院,其他任何組織不得認定或采取其他變相方式認定馳名商標。
2.馳名商標的認定方式
綜觀各國,馳名商標的認定原則主要有兩種模式:主動認定和被動認定。
主動認定是指在未發(fā)生權利糾紛的情況下,有關部門應商標所有人的請求,為預防將來可能發(fā)生的侵權糾紛,對商標是否馳名進行的認定,目的是給該商標以擴大范圍的保護。主動認定不符合國際慣例,尤其是采用批量認定的方式,若把握不準難免陷入濫評,也容易導致企業(yè)之間、地區(qū)之間的攀比。被動認定則是指在已經發(fā)生權利糾紛的情況下,應商標所有人的請求,有關部門對其商標是否馳名,能否給予擴大范圍的保護進行認定。被動認定是司法機關認定馳名商標的基本模式,目前為西方多數國家所采用,被視為國際慣例。
3.認定商標是否馳名應當考慮的因素
我國《商標法》第14條規(guī)定,認定商標是否馳名,應考慮以下因素:(1)相關公眾對該商標的知悉程度。如何判斷某個商標在相關公眾中的知曉程度是人民法院面對的新問題。通常法院在審判案件時都是對某個事實的法律定性,而如果涉及到對心理程度的判斷,法院通常針對不同情況采取如下途徑解決:在對當事人意思表示的解釋上,通常采取“信賴說”,該學說認為“效果意識的確切含義,既不能以表意人的內心意思為準,也不能以相對人所理解的含義為準。由于它體現(xiàn)了一般人對于意思表示的善意信賴,因而被稱為“信賴說”;而在普通商標侵權案件中,對商標相同或者近似時采取的一個主要標準是“以相關公眾的一般注意力為標準”。(2)該商標使用的持續(xù)時間。 商標使用的持續(xù)時間是認定馳名商標時需要考慮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一個商品或一項服務只有長時間地被消費者所信賴所使用,才能表明其市場的魅力和體現(xiàn)其價值,并且,通過對商標的使用,才能使得商標在公眾中產生知名度。所以,認定馳名商標時,一定要考察該商標在特定地域持續(xù)使用的時間。(3)商標宣傳工作的持續(xù)時間、程度和地理范圍。 “持續(xù)時間”是指每一次宣傳工作的起始到終止的時間段;“宣傳工作的程度“是指宣傳的質量,包括采用何種工具進行的宣傳以及宣傳的方式是否新穎等問題;“宣傳的地理范圍”是指宣傳的范圍有多廣,強調的是宣傳工作的空間范圍。因此,通過考察一個商標任何宣傳工作的持續(xù)時間、程度和地理范圍,就可以比較明確地得知該商標在一定區(qū)域內公眾的知曉程度。(4)商標作為馳名商標受保護的記錄。它強調的是該商標是否曾受到過馳名商標的特殊法律保護。受到過馳名商標特殊保護的記錄可以作為認定馳名商標的參考因素。(5)對于其他因素的考察。
綜合考察上述因素后,如果一個商標從客觀上已經達到了為相關公眾所廣為知悉的程度,就應認定使用在某種特定類別商品上的商標為馳名商標。
三、馳名商標的立法保護
1.馳名商標的國際立法保護
(1)《巴黎公約》中有關馳名商標的規(guī)定
馳名商標作為正式的法律術語最早出現(xiàn)在《巴黎公約》中,《巴黎公約》第6條第2款規(guī)定:本公約各成員國承諾,當某一商標已經為本公約受益人所有,且已被有關注冊或者使用國主觀部門視為在該國馳名時,若另一商標構成對此商標的復制、模仿或者翻譯,并足以造成誤認,各成員國應以本國立法允許的情況下,依職權或者應有關當事人的請求,駁回或者撤銷后一商標的注冊,并禁止其使用于相同或相類似的商品上。商標的主要部分構成對任何此種馳名商標的復制或模仿,并足以造成誤認時,也應適用本規(guī)定。自一商標注冊之日起至少5年內,應允許提出撤銷這種商標注冊的請求。允許提出禁止使用請求的期限,可由各成員國規(guī)定。當一商標之注冊或使用有惡意時,此種撤銷注冊或者禁止使用的請示不應有時間限制。
(2)《TRIPS協(xié)議》中有關馳名商標的規(guī)定
1986年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第八輪全球性多邊貿易談判(烏拉圭回合)之初,西方發(fā)達國家將知識產權與冒牌貨貿易問題納入了談判范圍。1994年《馬拉喀什協(xié)定書》之附件《TRIPS協(xié)議》通過引述《巴黎公約》有關規(guī)定的方法,對馳名商標的保護做了進一步的規(guī)定,將馳名商標的保護帶到了新高度。其第二部分“關于知識產權效力、范圍和使用的標準”第16條規(guī)定:“《巴黎公約》(1967)第六條之二在細節(jié)上作必要修改后,適用于服務。在確定一商標是否馳名時,各成員應考慮相關部門公眾對該商標的了解程度,包括在該成員中,因促銷該商標而獲得的了解程度?!薄啊栋屠韫s》(1967)第六條之二在細節(jié)上作必要修改后,適用于與已注冊商標的貨物或服務不相類似的貨物或服務,只要該商標在對那些貨物或服務的使用方面可表明這些貨物或服務與該注冊商標所有人之間存在聯(lián)系,且此類使用有可能損害該注冊商標所有權人的利益。”
(3)《關于馳名商標保護規(guī)定的聯(lián)合建議》
WIPO“馳名商標問題專家委員會”于1999年9月出臺的《關于馳名商標保護規(guī)定的聯(lián)合建議》,其主要規(guī)定有:重申了馳名商標的保護不要求在有關國家實際使用,只需要馳名即可,包括促銷產生的知名度;馳名商標同樣適用于服務商標(《TRIPS協(xié)議》中已有規(guī)定);作為確定商標是否為馳名商標的條件,成員國不得要求該商標在該成員國內外的任何管轄范圍馳名,或該商標已在除該成員國以外的任何管轄范圍進行注冊或提出注冊申請;將商標馳名的范圍限定在相關公眾領域內;使用該商標的那一類商品或服務的實際或潛在顧客、使用該商標的那一類商品或服務的經銷取代中所涉及的人員、經營使用該商標的那一類商品或服務的商業(yè)界。
該《聯(lián)合建議》第一次明確提出,在認定商標是否馳名時可以考慮“與商標有關的價值”,如果商標的價值可以得到準確的評估和量化,可以成為商標馳名的一個重要佐證。
2.馳名商標的國內立法保護
2000年4月28日,國家商標局出臺了《關于申請認定馳名商標若干問題的通知》明確了馳名商標在申請認定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2001年《商標法》首次以立法形式確認了“馳名商標”的法律地位。第13條規(guī)定:“就相同或類似商品申請注冊的商標是復制、模仿或翻譯他人未在中國注冊的馳名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不予注冊并禁止使用”,“就不相同或不相類似的商品申請注冊的商標是復制、模仿或翻譯他人已經在中國注冊的馳名商標,誤導公眾,致使該馳名商標注冊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的,不予注冊并禁止使用”。該法第14條規(guī)定了認定馳名商標應考慮的因素:(1)相關公眾對該商標的知曉程度;(2)該商標使用的持續(xù)時間;(3)該商標的任何宣傳工作的持續(xù)時間、程度和地理范圍;(4)該商標作為馳名商標受保護的記錄;(5)該商標馳名的其他因素?!庇纱耍覈醪浇ǔ闪笋Y名商標的國內法保護體系。
2002年國務院頒布了《商標法實施條理》,進一步確認了馳名商標的認定與保護制度,2002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馳名商標的認定和保護也做了響應的規(guī)定。2003年6月開始實施的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頒布的《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guī)定》,細化了對馳名商標的保護措施。
四、完善我國馳名商標保護制度的建議
1.增強公民的商標法律意識
國內企業(yè)對商標保護知識的淡泊,已經直接導致企業(yè)經濟受損,苦心經營數年的品牌在短短的時間內被人們淡忘。企業(yè)管理人員增強商標法律意識,在積極運用品牌策略的同時,密切關注市場情況,對假冒侵犯馳名商標的行為及時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只有教育消費者,自覺抵制、舉報假冒馳名商標的行為,廣大的生產廠家依法生產經營,馳名商標權人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保持馳名商標聲譽,主動、積極保護馳名商標權,馳名商標才能得到真正的法律保護。
2.建立馳名商標反淡化法律保護制度。
是指無權使用人將與馳名商標相同或近似的標志,注冊或使用于與馳名商標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務不相同或不類似的商品或服務上。淡化行為可能是商標所有人的自我淡化,也可能是他人惡意使用造成的淡化。對于知名度較高的馳名商標來說,淡化行為會嚴重影響馳名商標的聲譽,損害馳名商標所有人的合法權益,但是目前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中,還沒有對反淡化制度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因此,筆者認為應增加相關規(guī)定,防止對馳名商標的惡意淡化行為。
3.應該將對馳名商標的保護延伸到網絡世界,嚴禁將他人的馳名商標作為域名注冊
隨著電子商務在網上的迅速崛起,網上消費者利益的保護問題也被提上重要議程,馳名商標給予消費者在網上識別高質量商品或服務及其來源的可能。由于馳名商標擁有極大的商譽價值,一些網站便利用他人馳名商標注冊來注冊域名以提高點擊率,這是一種“搭便車”的行為,對無形地損害馳名商標,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因此,對馳名商標在域名領域中進行特殊保護,對于保護消費者因受贊助或使用許可關系而引起的欺騙、混淆、不當聯(lián)系或誤認具有很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春田:知識產權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曾陳明:商標法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李國光:知識產權訴訟.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第89頁
[4]普 翔:對馳名商標界定的思考——兼評修訂后的《商標法》對馳名商標的規(guī)定載于《中華商標》,2002,第33頁
[5]李 亮;論馳名商標的認定與保護.中國法院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