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重慶蜀繡的市場份額在日益縮小,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xiàn)實原因。為了發(fā)展重慶蜀繡,不讓這門優(yōu)秀的手工技藝成為歷史,通過重慶蜀繡的現(xiàn)狀分析,提出實現(xiàn)重慶蜀繡發(fā)展的一些具體實施策略。
[關鍵詞] 重慶 蜀繡 發(fā)展 對策
蜀繡又稱川繡,產于巴蜀地區(qū),其歷史可追溯至商周時期。它以軟緞和彩絲為原料,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繡刺技法甚為獨特,至少有100種以上精巧的針法繡技,如五彩繽紛的衣錦紋滿繡、繡畫合一的線條繡、精巧細膩的雙面繡和暈針、紗針、點針、復蓋針等都是十分獨特而精湛的技法。歷史上,蜀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蘇繡貓咪,湘繡獅虎,蜀繡游魚,粵繡鳥禽,汴繡人物,形象地概括各大繡品的特點及優(yōu)勢。
蜀繡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間,至清朝中葉以后,逐漸形成行業(yè),尤以成都九龍巷、科甲巷一帶的蜀繡為著名。清朝時四川設立勸工總局,局內設刺繡科,集中了繪畫、刺繡高手60余人,制作精美的繡品紛紛問世,當時被譽為“天下無雙之物”,還常被海外人士重價收購。到20世紀70年代末川西農村幾乎是“家家女紅,戶戶針工”,人數達四五千之多,品種繁多,還積極生產外貿出口的生紡繡片、繡屏等。蜀繡當今繡品中,既有巨幅條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賞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費品。比如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巨幅“芙蓉鯉魚”座屏和蜀繡名品“蜀宮樂女演樂圖”掛屏、 雙面異色的“水草鯉魚”座屏、“大小熊貓”座屏,就是蜀繡中的代表作。
雖然蜀繡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但是千年以來,重慶一直作為蜀繡的重要生產地區(qū)而存在,對蜀繡的傳承和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重慶蜀繡在繼承蜀繡八大傳統(tǒng)針法的基礎上,融會蘇繡、湘繡的技法,發(fā)展了蜀繡的雙面繡、雙面異色、異形繡,受到全國同行業(yè)的高度贊譽,并多次榮獲國家和省市大獎。現(xiàn)今的蜀繡制品多為人物、動物、花草為題材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作品。那么,如今在重慶,蜀繡的現(xiàn)狀究竟是怎么樣的呢。
從走訪的蜀繡大師了解到,相對于四大名繡而言,蜀繡可能是最不容樂觀的。蘇繡的發(fā)展是有目共睹的,目前,蘇州刺繡的年銷售產值已超過5億元,從業(yè)人員超過2萬人,各類工藝美術師等初級以上專業(yè)技術人員300余人,生產企業(yè)近100家,產品遠銷全球數十個國家。湘繡和粵秀也是各自本土貿易的強大支柱。
而蜀繡,卻沒有形成一個強大的產業(yè)鏈,在蜀繡的中心地區(qū)成都,也僅僅是一個成都蜀繡廠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剩下的都只是零散的家庭作坊式繡坊,遠遠沒有形成一個品牌規(guī)模效應。而在重慶,蜀繡更是只能在民間手工藝人的手中勉強維持,以至于蜀繡大師們基本靠在家教授徒弟以傳承這項手工藝,所學者也基本上是用作自己使用,蜀繡在重慶,真正倒成為了一件為極少數人服務的“奢侈品”,離大眾越來越遠,以至于走入后繼無人的境地。
我們都知道,蜀繡已經成為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和保護,重慶的蜀繡也正在進行單獨的申報,也就是說,重慶蜀繡的現(xiàn)狀有可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作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我們想要怎樣的將它發(fā)揚光大,但是,一旦它沒有經濟效益,將來也必然由遺產變?yōu)檫z跡。所以,我們必須要創(chuàng)造一個能夠讓蜀繡繼續(xù)繁衍生存的經濟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在重慶,如何創(chuàng)造這樣一個環(huán)境,如何拯救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的途徑來解決。
一、加大資金投入建立蜀繡研究所,成立一些有影響的蜀繡工作室,整理老藝人的作品,制定蜀繡精品標準,并研究創(chuàng)新技術手段和改變產品單一化格局
1.在重慶建立一個專門的蜀繡研究所,以及扶持一些名家的工作室,對蜀繡進行科研和展覽。在清朝的時候,就有了專門的蜀繡研發(fā)機構,并代表著當時蜀繡的最高技藝?,F(xiàn)在,成都蜀繡研究所也在為成都蜀繡的科研創(chuàng)新和市場開拓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重慶,蜀繡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由于缺乏自己的研發(fā)機構,缺少高技術科研人才,缺少必要的理論研究以及對市場的調研,蜀繡的技術創(chuàng)新,明顯滯后國內同行,蘇繡品種的更新速度每年為20%以上;粵繡與服裝等相關藝術緊密結合,潮州人在力求保持傳統(tǒng)風韻的前提下,進行大膽技術創(chuàng)新,設計出專門軟件,充滿潮繡風韻的傳統(tǒng)婚紗、晚禮服風靡歐美。而目前蜀繡由于高素質設計人才的斷檔,與市場結合的松散,造成在刺繡風格,刺繡內容、刺繡品種的單一化,蜀繡品種多年來幾乎沒有變化。既做不到各行業(yè)互通,也做不到跟進入時代步伐,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的發(fā)展都嚴重滯后。如果能夠與科研單位聯(lián)手,利用電腦將蜀繡的針法編入程序,那么中低檔產品就可以大批量生產,高檔產品能夠采用更多的技術手段來完善和加強,對蜀繡的發(fā)展講產生推波助瀾的力量。
2.出版全面論述蜀繡的理論書籍,盡快將蜀繡提高到一個全面的理論層面上來。作為一門古老的工藝技術,蜀繡還沒有提升到成為一門古老的學科的層面上,全面論述蜀繡的著作極為稀有。眾所周知,一門技術,如果缺少詳盡的文字資料,缺乏系統(tǒng)理論研究,要想傳承于世基本上是空談。而蜀繡的技術,針法,無不是繁復精美,巧奪天工的。光是針法,就有十二大類,一百三十多種,更何況在針法上的各種精巧的配色,造型技巧。然而,這樣一個繁復的系統(tǒng),卻沒有專門的文字記錄。清朝丁佩所著的《云間丁氏繡譜》,第一次將刺繡理論較為全面的進行了論述,講刺繡藝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而清末沈壽一本《雪宦繡譜》,更加奠定了蘇繡的理論地位,為蘇繡流傳于世提供了寶貴的文字資料。而現(xiàn)在,雖然還有一批蜀繡大師在世,但是他們的杰出繡品,基本上沒有詳盡歸納、整理、保存、展示,所以,蜀繡甚至連許多重慶人自己都不知道,更不要說傳承于世。我們需要加緊做一些整理收集工作,并且將蜀繡的詳盡資料著書立說,向群眾進行有規(guī)模的實物展示,讓蜀繡為現(xiàn)代更多的人所認同,提高重慶蜀繡的認知度。
3.制定蜀繡的精品鑒定標準用以保護蜀繡的工藝傳承。蜀繡作為一種工期長,技術復雜的手工藝品,價格上比較昂貴,尤其是精品蜀繡,無論是藝術價值和價格上和普通品都有著很大的區(qū)別。而市面上很多民間繡坊為了降低價格成本,要么偷工減料,比如用腈綸線代替蠶絲線;要么用電腦直接替代手工,看似工整而缺乏個性;要么減少關鍵步驟,顯得形似而神非……如此種種,嚴重擾亂了蜀繡的消費品市場,造成了次品偽劣品到處皆是,很多人對蜀繡已經真假難辨,廠家對蜀繡也缺乏信心,造成正品精品缺因為價格劣勢而舉步維艱。為了維護蘇繡的傳承,蘇州刺繡廠制定了“蘇繡精品標準”。而我們蜀繡,也應該有自己的精品標準,讓更多工藝師能夠向更高層次的手工藝發(fā)展,也讓更多消費者能夠以區(qū)別開精品和普通品,以抵擋次品和假冒產品對蜀繡正品和精品的沖擊,重拾消費者對蜀繡的信心。
二、增加資金投入,整合現(xiàn)有資源,提高宣傳力度,建立一個真正的集生產、科研、培訓及國際貿易于一體蜀繡生產基地,推出集團化品牌,打響重慶蜀繡品牌的知名度
從意識上,我們不能僅僅只是將蜀繡當做一門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進行搶救,而更重要的是將它當做一門經濟產業(yè)進行開發(fā)和扶持,蜀繡的尷尬局面才能得到根本上的扭轉。比如,經過多年的積累,蘇繡已逐步形成“一所一館一街(鎮(zhèn))”的蘇州刺繡文化產業(yè)鏈,即以中國蘇州刺繡研究所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科研、展覽、旅游的研發(fā)機構;以“民間工藝美術家”姚建萍刺繡藝術館等為代表的一批展示、設計、經營的傳承機構;以鎮(zhèn)湖為生產、加工、銷售基地的蘇州刺繡文化產業(yè)群。湘繡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建立了巨大規(guī)模的湘繡城,成為全國最大的刺繡生產基地,集房地產開發(fā),酒店服務、對外貿易、旅游觀光、倉儲物流等于一體的多元化產業(yè)。重慶如果能夠建立一定規(guī)模的生產基地,大力扶持具有規(guī)模優(yōu)勢的企業(yè),可以統(tǒng)一采購原料,統(tǒng)一管理,并集合各方力量建立一個較為強大的營銷網絡,推出重慶蜀繡集團化的品牌,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模式,以徹底擺脫蜀繡獨木難支的局面。。
三、聯(lián)合巴渝地區(qū)服裝院校及美術院系,開辦刺繡專業(yè)課,將之作為服裝和工藝美術的一門專業(yè)課程推廣,并與渝派服裝聯(lián)手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服飾精品
蜀繡最重要的一點是缺人。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有極大的人力缺口。蜀繡大師為數不多,而且處于青黃不接的時候。像蘇繡,既有傳承的蘇繡大師,又有著名的鎮(zhèn)湖十大繡娘,更有號稱百萬繡工的強大中流砥柱;而蜀繡,由于市場需求的低迷,老一代的蜀繡大師眼力已經不好,而年輕人又不愿意學,造成人才的斷檔,流入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針對這個方面,除通過傳統(tǒng)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我們還可以通過與高?;蛑械嚷殬I(yè)學校的聯(lián)合來發(fā)展壯大我們的人才隊伍。
從歷史上看,沈壽1914年創(chuàng)辦的南通女工傳習所,制定和完善了刺繡職業(yè)教育體系,以刺繡為專業(yè)課,同時還開設音樂、書法、繪畫,均由當時著名刺繡大師及著名畫家講習。其學制為先入預科班,而后進入普通班,學制兩年;二為中級班,學制四年,即本科班;三為高級班,即研究班。類似我們現(xiàn)在的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而且學員綜合素質非常高,使沈繡藝術得到了非常好的系統(tǒng)傳承,造就了無數的刺繡大師。
蜀繡作為工藝美術的一門技藝,和服裝、美術是無法分割的部分,而在我國,包括各藝術院校,鮮少有將刺繡作為一門必修專業(yè)課進行人才培養(yǎng),更遑論一所完全意義上的刺繡學校。各學科大力發(fā)展的今天,我們甚至沒有了這樣嚴格體制下的刺繡學習體系,這更加加劇了蜀繡的消亡。但是,單獨成立學?;蛘邌为毘闪⒁粋€專業(yè),首先是必須要有市場的需求,滿足學生就業(yè),以目前成渝地區(qū)的狀況,這樣的目標實現(xiàn)起來非常困難。但是,服裝院系和美術院系把刺繡作為一個專業(yè)課程,將之融入到其他的產品中去,未嘗不是一個好的突破。這樣,首先豐富了其他學科的內容,其次,其他學科的技術以及設計理念也可以很好的融合到刺繡中,為刺繡增添新的血液。各種美術作品以及服裝作品中也可以大量的出現(xiàn)刺繡的蹤影。藝術之間的相通性,很難說誰影響了誰,但是取長補短,互通有無,才是發(fā)展的根本。刺繡,既可以保持它的獨立性,又可以為其他藝術設計錦上添花。同時,也能夠產生一些對蜀繡有興趣,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能力的年輕人繼續(xù)研究蜀繡和發(fā)展蜀繡,以傳承和發(fā)揚這樣一門美麗精湛的技藝。
另外,中國從古到今,刺繡既作為一門傳統(tǒng)手工藝源遠流長,同時也是服裝裝飾工藝上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到禮服、霞帔,小到肚兜、繡鞋,無不極盡刺繡之能事。可以說,一部服裝史,就是一部刺繡的輝煌史。如今,渝派服裝重慶每年舉行的服裝設計大賽,服裝模特大賽等等,從來沒有蜀繡的參與。隨著渝派服裝向全國各地的推廣與滲透,我們的蜀繡能不能也搭上這樣的順風車,兩者聯(lián)手,未必不是1+1>2的效果。
縱觀整個巴渝地區(qū)蜀繡的現(xiàn)狀,雖不令人樂觀但也不是沒有挽回的余地,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運作重慶蜀繡這樣的一個品牌,這需要我們更多力量的支持和投入,以讓蜀繡這樣的產品更加發(fā)揚光大。重慶市政府于2006年1月1日起對社會頒布實施《重慶市傳統(tǒng)工藝美術保護辦法》,標志著重慶市傳統(tǒng)工藝美術保護發(fā)展工作進入了一個有章可循的嶄新發(fā)展階段,并設立了重慶市傳統(tǒng)工藝美術保護發(fā)展專項資金,建立工藝美術大師帶徒傳藝獎勵制度,不斷完善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和選拔工藝美術優(yōu)秀人才的機制并采取多種措施擴大重慶工藝美術的影響和知名度,相信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氛圍里,重慶蜀繡的未來會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蜀繡概述》.中華五千年網www.zh5000.com
[2]張 蕾:《中國刺繡》.福建美術出版社,2007年9月.前言.
[3]田順心:《民間刺繡》.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7年4月.P6-p10
[4]鄒 輝:《蜀繡大師刊登廣告招傳人》[N].《重慶晚報》,2004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