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律經(jīng)濟學將經(jīng)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應用于法學領域,增強法學研究活力,但也不能忽視它所存在的種種弊端,其中效率至上的價值標準的不合理性是其缺陷的重要體現(xiàn)。
[關鍵詞] 法律經(jīng)濟學 缺陷 法治
法律經(jīng)濟學(Economics of Law),亦稱經(jīng)濟分析法學(Economic Analysis of Law)為我們帶來了一種新的分析法律問題的思維方式。它主張將經(jīng)濟學特別是微觀經(jīng)濟學的理論、觀點和方法引入法律領域,把“效率”(efficiency)作為法律的基本價值目標。這樣的理念非常符合正在尋求經(jīng)濟效益提高,謀求經(jīng)濟快速增長的中國現(xiàn)實的需要,實屬可取,但就其在法律領域中專斷地貫徹效率價值獨尊的意圖,我們認為值得商榷。
經(jīng)濟分析法學的目的就是追求法律制度的效率價值,把效率作為衡量法律制度的首要標準,提出法律中的權利義務的分配也應遵守此標準,把權利分配給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財富、出錢最多的人,而其他的一些傳統(tǒng)的價值標準往往就被有意無意的忽略和侵吞。這是我們不可以接受的。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可以得出出錢多的人有權利不信守承諾而去違約,為了提高效率可以去開車隨便撞人,只要能實現(xiàn)財富的最大化就可以去搶拿別人的東西或者去從事一些背離社會公德、有傷風化的行為等這樣一些違背常理和道德的結論。我們姑且不論財富最大化它的真實含義及外延是否可以確定,因為財富最大化究竟是指“帕雷托最適”(Pareto Optimam)中的財富最大化,還是指不問個別而僅管整體福利的最大化?財富或效益除了關心法律關系中當事人以外是否也要計算社會或相關的其他人?我認為這些都是不能確定的。如果為了追求財富最大化和效率的提高出現(xiàn)違背社會正義、公平甚至踐踏最基本人權的情形我們?nèi)绾谓忉屍湔斝浴G皫啄暌恍┑胤匠雠_了一些“撞了白撞的”的地方交通法規(guī),經(jīng)濟分析法學者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去解釋這種規(guī)定認為這種法規(guī)符合效率要求是合理的。但我們認為不盡合理,光是考慮效率的提高就輕易地把撞人的權利賦予了機動車駕駛員明顯有違人權保護的價值理念,是不合乎傳統(tǒng)的道德取向的,因此是行不通的。事實也證明確實如此,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確立了生命權高于路權的原則,在權利和責任的分配上它并沒有把交通效率放在首要考慮的位置,而采用了傾斜于行人的分配方式,以此來提高駕駛員的注意程度,保護行人的生命安全。這也說明人們不能接受不考慮對人權價值保護而光是去追求效益最大化這樣的法律的,在法律中貫徹經(jīng)濟分析法學中倡導的效率至上的價值理念是行不通的。
法律與政策同為執(zhí)行社會調(diào)控的兩種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在現(xiàn)代民主法治國家里一般要遵守“法高于政策”的原則。法律講求穩(wěn)定,而政策適時靈活多變,經(jīng)濟分析指導實踐就會引起政策地位的上升,法律地位的下降,從而動搖法治的原則和基礎。因為執(zhí)行政策最容易滿足效率價值的需要,政策的出臺不需要像立法那樣“繁瑣、冗長”及非常嚴格的程序,實施過程也不像法律那樣需要一個適應和準備的過程,并且政策的執(zhí)行往往沒有像法律那樣嚴格、固定的程序性的要求,可以說政策在運行過程中比法律更加方便,也更有效率。但是,一旦政策在調(diào)整人們行為時占主導的地位,極易形成個人或少數(shù)人的權威和專斷,會對公民的權利帶來極大的危害。以亂收費為例,為了提高財政收入、增加經(jīng)濟效益,有些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大型動用“政策武器”,頒布各種政策性的文件向公民收取名目繁多的費用,給公民的合法權益帶來極大的沖擊和危害。據(jù)報道,某地工商局、文化局、公安局、物價局及街道辦事處等14個部門和單位,一年僅向一個娛樂場所所收取的費用達26項,累計收費19885.5元,給納稅人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損失。這種情形發(fā)展下去,甚至僵死的人治可能再次回到的人間,歷史的經(jīng)驗和教訓不止一次的告訴我們?nèi)酥蔚奈:?,此其一?/p>
其二,經(jīng)濟分析法學的理念中缺少一種民主的蘊味,它只關心效率的提高和財富的最大化,忽視對多數(shù)人利益的保護。法律權利的分配在必須兼顧公平、正義的要求而不僅僅是效率或經(jīng)濟分析。這不僅是個司法問題,更重要的是個立法問題。經(jīng)濟分析指導設計法律制度和規(guī)定,很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因為一個人獲益大于其他多數(shù)人的損失,就應當認可這種情形存在。這實際上會形成一種所謂的“財閥意識形態(tài)”,與我們眾人之治保護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的法治理念格格不入。民主法治的國家立法權屬于人民,并且法律應當是為保護人民的利益而創(chuàng)設的,否則那就是“惡法”,不會被人們所接受的。經(jīng)濟分析法學中恰恰缺失對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保護的考慮,最終會演變?yōu)閷V啤喾盏墓ぞ摺?/p>
參考文獻:
[1]錢弘道:經(jīng)濟分析法學的幾個基本概念闡釋[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2](美)理查德·A·波斯納 蔣兆康譯.法律的經(jīng)濟分析[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221
[3]李 樹:經(jīng)濟學帝國主義下的法律經(jīng)濟學運動[J].社會科學,2004,(1)
[4]Hens Peter Schwintowski.An Economic Theory of Law. 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Economics, 2000, Vol.12, Pp1~6
[5]R.H.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s[J].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
[6]RICHARD·A·POSNER.Economic Analysis of Law[M].New York: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86
[7]田明君:對法律經(jīng)濟學基本假設的反思[J].東北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4,(4)
[8]波斯納 蘇力譯:法理學問題.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9](美)麥樂怡 孫潮譯:法與經(jīng)濟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0]張力鉤等:收費擠稅收,肥己虧國庫[N].法制日報,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