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關于國際貨物買賣中風險轉移的問題,有兩種基本態(tài)度,一是風險隨所有權轉移,一是風險在交付時轉移。當事人也可以約定風險轉移的時間。但是這些原則性的規(guī)定或約定,都不是絕對的。其他一些因素,例如貨物是否特定化、是否全損、是否收貨遲延、是否根本性違約等,都會影響風險轉移。本文借助一個假設的大米買賣的案例,對這些因素進行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 國際貨物買賣 風險轉移 特定化 全損 收貨遲延 根本性違約
在國際貨物買賣中,風險轉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說,貨物風險的轉移甚至比貨物所有權的轉移更重要。因為當事人破產(chǎn)的情況較少,而貨物在買賣過程中受到這樣那樣的風險而損毀甚至滅失則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風險何時轉移,對買賣雙方至關重要。買賣合同中應當就風險轉移作出盡可能詳細的約定,但約定總是有限的,不可能預見到未來的一切情況。有些因素的發(fā)生會導致當事人關于風險轉移的約定失效。這些因素有哪些?它們對風險轉移有什么影響?本文以公約為基礎,結合各國國內(nèi)法,對影響風險轉移的各種因素進行了分析和總結,供學界和實務界參考。
一、公約關于貨物風險轉移的原則性規(guī)定
1.風險轉移的法律后果
公約對風險轉移的后果有一個概括性的規(guī)定,即“貨物在風險轉移到買方承擔后滅失或損壞,買方支付貨款的義務并不因此解除,除非這種滅失或損壞是由于賣方的行為或不行為所致?!?/p>
2.風險轉移的時間
(1)貨物交給承運人時轉移
如果貨物涉及到運輸,但賣方?jīng)]有義務在某一特定地點交貨,則自貨物按照合同規(guī)定交給第一承運人時起,風險轉由買方承擔;如果賣方有義務在某一特定地點交貨給承運人,則自貨物在該特定地點交給承運人時起,風險轉由買方承擔。賣方保留控制貨物處分權的單據(jù),不影響風險的轉移。
(2)運輸途中銷售的貨物的風險轉移
貨物在運輸途中銷售,在實踐中也是常見的。賣方先將貨物裝運后,再來尋找買家。對于運輸途中銷售的貨物,風險原則上從合同訂立時起轉移,但是如果情況表明有需要,也可以從貨物交給簽發(fā)運輸單據(jù)的承運人時起轉移。
所謂情況有需要,是指貨物已經(jīng)投保,賣方在合同訂立后已經(jīng)將保險單移交給了買方,為了便于買方索賠,可以將風險轉移的時間提前到貨物交付給承運人時,使得買方在合同訂立前對貨物就享有可保利益。這樣的提前,為買方提供便利,對保險人的賠償責任并沒有影響。但是,如果賣方在訂立合同時已經(jīng)知道或理應知道貨物已經(jīng)滅失或損壞,卻不告訴買方,那么貨物的此種滅失或損壞仍然應由賣方負責。此種行為,實為欺詐,買方可以采取侵權法上的救濟。
(3)風險從貨物交付給買方時起轉移
如果賣方需要將貨物交給買方,那么從買方接收貨物時起,風險轉移;但是,如果賣方已將貨物交由買方處置,而買方違反合同不收取貨物,則從他違反合同不收取貨物時起風險轉移。
(4)風險從貨物按照約定交到特定地點由買方處置時起轉移
如果買方有義務在營業(yè)地以外的特定地點收貨,賣方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將貨物運輸?shù)皆撎囟ǖ攸c,并通知買方,使買方知道貨物已經(jīng)在該特定地點交給他處置時起,風險轉移由他承擔。比如賣方按照約定將貨物交存于第三方倉庫,通知買方可以隨時提起,不論買方是否提取,都不影響風險的轉移。假如貨物在倉庫發(fā)生火災或遇到其他損失,風險概由買方承擔。
二、一些國家國內(nèi)法關于貨物風險轉移的規(guī)定
1.物主承擔風險的原則
所謂物主承擔風險,就是根據(jù)貨物所有權的歸屬來決定風險的承擔,所有權屬于哪一方,就由哪一方承擔風險,不論貨物是否已經(jīng)交付。采取這種原則的有英國、法國、日本等。當然,需要指出,物主承擔風險的原則并不排除當事人在合同中就風險轉移作出另外的約定。
2.交付時風險轉移的原則
由于所有權何時轉移本身十分復雜,國際貨物買賣又涉及不同的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將貨物風險轉移與所有權聯(lián)系在一起,在許多國家看來十分不便。因此,有些國家采取了所有權與風險分離的原則,以貨物交付來劃分風險。這些國家有美國、德國、奧地利以及斯堪的那維亞各國等。
三、中國法關于買賣合同中風險轉移的規(guī)定
中國合同法關于貨物買賣中風險轉移的規(guī)定,與公約基本一致。原則上在交付時風險轉移;貨物需要運輸?shù)?,在貨交承運人時風險轉移;買賣運輸途中的貨物,風險從合同訂立時起轉移;賣方交貨不符合同使買方有權拒收時,風險由賣方承擔;由于買方的原因使賣方不能如期交貨,或者賣方交貨買方違約拒絕接收時,從規(guī)定的時間屆滿時起風險轉移;風險的轉移不影響買方追究賣方的違約責任。
四、影響風險轉移的因素
前面介紹的英國、法國、日本、美國、德國以及中國關于貨物風險轉移的規(guī)定,既適用于國內(nèi)買賣,也適用于國際貨物買賣。如果根據(jù)公約規(guī)定的適用條件而應當適用公約,則公約優(yōu)先適用。各國國內(nèi)法以及公約關于風險轉移的原則盡管有不同,但對于影響風險轉移的因素卻基本相同。
風險轉移問題十分復雜,影響因素很多,有些屬于約定因素,有些則屬于法定因素。公約對于風險轉移,首先是尊重當事人的約定。但約定并不具有絕對效力,還會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包括:貨物是否特定化,是否全損,是否收貨遲延,是否根本性違約等,其中任何一個都可能決定風險的轉移。
當事人對風險轉移的約定通常是選用一定的貿(mào)易術語?!秶H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介紹的13種貿(mào)易術語,都對風險轉移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選擇了一定的貿(mào)易術語,實際上就確定了風險轉移的時間。例如,F(xiàn)OB、CFR、CIF術語,都是在裝運港越過船舷時風險轉移;而D組的術語,風險則是在目的地交由買方處置時起轉移。但這只是一般原則,履行合同中發(fā)生的一些其他情況,可能會使術語中風險轉移的約定失去效力。
我們用一個假設的買賣10000噸優(yōu)質供人類食用的大米的案例,來分析影響風險轉移的各種因素。
1.特定化對風險轉移的影響
特定化,或稱將貨物確定在合同項下(identified to the contract),就是指賣方采取專門包裝、打上合同號、收貨人名稱等方法,表明該批貨物將用于履行某一合同。貨物特定化具有重要法律意義。特定化是風險轉移的前提條件,特定化并不一定使風險轉移,但未經(jīng)特定化則風險一定不轉移。
例如,在這個買賣10000噸大米的合同中,假設使用的是CIF術語,那么貨物風險本來應當是在裝運港越過船舷時轉移到買方。但是合同買賣的1萬噸大米是與其它合同的9萬噸大米裝在一起,并沒有明確哪個1萬噸是用來履行本合同的。后貨物在海上遇到風浪,大米被海水浸泡2萬噸,此項損失應當仍然由賣方承擔,而不能由買方承擔。因為貨物沒有特定化。既然沒有特定化,就可以認為本合同的1萬噸包含在完好的8萬噸中。
2.全損對風險轉移的影響
上述買賣大米的案例中,如果該船在海上遇難沉沒,所裝運的10萬噸大米全部損失,則本合同項下10000噸大米的損失應當由買方承擔。因為雖然本合同的1萬噸大米沒有從這批10萬噸的大米中特定化,但是這1萬噸大米包含在這10萬噸中卻是已經(jīng)確定的。因此在全部損失的情況下,可以認定本合同的1萬噸也已經(jīng)損失。買方可以向保險公司索賠。
3.收貨遲延對風險轉移的影響
收貨遲延是指買方違反了合同規(guī)定的時間,應當接收貨物而沒有接收。從買方應當接收貨物而沒有接收之時起,貨物的風險轉移到買方承擔。
例如,這個買賣大米的合同使用的是FOB貿(mào)易術語。在FOB術語下,租船定艙由買方負責,貨物風險轉移的時間是裝運港越過船舷之時。賣方按照合同規(guī)定日期將貨物運到裝運港碼頭,等待買方指派的船舶前來接貨。但因船舶遲延,使貨物未能如期裝船。在此期間,貨物在碼頭發(fā)生火災,受到損失。按照FOB術語,風險應當是在裝運港越過船舷時轉移,此時貨物還在碼頭沒有裝運,本來應當可以認為風險尚未轉移。但是,風險是在買方收貨遲延之后發(fā)生的,如果買方按期派船接貨,就不會發(fā)生此項損失。因此,此項火災的損失應當由買方承擔。
4.賣方違反合同對風險轉移的影響
根據(jù)公約,如果賣方交付的貨物與合同不符,已經(jīng)構成根本性違約,即使按照合同此時風險已經(jīng)轉移,買方仍有權利退貨,一切損失應當由賣方負責。這是公約第70條的規(guī)定。這個規(guī)定可以這樣理解:賣方的根本性違約使得買方有權撤銷合同,那么合同中關于風險轉移的規(guī)定也因合同的撤銷而失去效力。買方的一切救濟權利不受合同規(guī)定的風險轉移的影響。
仍然以買賣大米的合同為例,假設合同使用的是CIF術語。假如大米裝船后船舶在海上遇到風浪大米全部損失,按照術語,風險應當由買方承擔。但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賣方交付裝運的實際上是完全不能供人類食用的變質大米,已經(jīng)構成了根本違反合同。這樣,該貨物損失的就應當由賣方承擔。
即使貨物不符合同不構成根本性違約,買方不能撤銷合同,但是仍然有權向賣方索賠。因為賣方的違約造成的貨物與合同不符,實質上不屬于風險的范疇。如果由于賣方的原因使貨物不符合同,盡管此種不符是在風險轉移到買方之后才表現(xiàn)出來的,仍然應當由賣方負責。這是公約第36條的規(guī)定。
比如,由于水分過高導致一部分大米腐爛,盡管腐爛是在運輸途中、風險轉移后發(fā)生的,但卻是因為賣方的過錯導致的。因此,買方可以要求賣方承擔此項損失。
再有,在FOB、CFR合同中,賣方有義務通知買方及時投保,如果由于賣方的過錯,導致買方?jīng)]有能夠及時辦理保險,此期間貨物的風險,仍然應當由賣方承擔。
五、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關于風險轉移基本有兩種原則,一種是風險隨所有權轉移即物主承擔風險的原則,另一種是交付時風險轉移的原則。但是當事人的約定、貿(mào)易術語、貨物是否特定化,是否全損、買方是否收貨遲延、賣方是否違約等,都會影響風險轉移的時間。
風險什么時候轉移需要綜合考慮案件的具體情形才能夠確定,盡管公約以及各國國內(nèi)法對風險轉移時間都有原則性的規(guī)定,但是這些原則受各種具體因素的制約。原則性的規(guī)定能否適用,要先對具體的制約因素進行分析排除。而一旦出現(xiàn)具體制約因素,原則就不能適用了。在實踐中,這一點需要我們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