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1875(2009)06-157-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同時,閱讀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情境,注重熏陶感染
1、直觀形象,體驗美感
直觀形象的東西易于吸引小學生的注意,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文內容,適當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創(chuàng)設形象直觀的教學情境,展現(xiàn)具體的形象美,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愉快地理解語言文字,感受到事物的美。如教學《草原》一課時可先給學生看一段描繪大草原的錄像,廣袤的草地配上藍天、白云和羊群,迅速將學生帶入課文所需要的情感位置上,此時讓學生讀課文,喜愛之情自然就流露出來了。
2、激發(fā)情感,增強感染力
贊可夫認為:“藝術作品首先要激發(fā)兒童的思想感情,其余工作都應當是這種思想感情的自然結果。”只有當學生的情感被充分調動起來,才能“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課前可讓學生搜集抗日戰(zhàn)爭相關圖片、影視資料,了解當時日本侵略軍的滔天罪行和我抗日軍民的頑強抗爭;搜集現(xiàn)在日本政府參拜靖國神社,篡改歷史教科書的相關新聞報道,了解現(xiàn)在日本政府妄圖歪曲歷史、美化侵略的丑惡行徑。課堂上再配以教師飽含激情的講述,從而激發(fā)學生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對抗日軍民的熱愛之情。在此基礎上,學生對課文的感受理解必將更為深刻。
二、指導方法,提高鑒賞能力
1、讀思結合,邊瀆邊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這就要求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讀思結合,要帶著問題去閱讀。如教學《麻雀》一課,可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獵狗看到老麻雀站在地上,為什么愣住了,而且慢慢向后退?”由此引發(fā)學生在閱讀中思考、發(fā)揮想像,領會課文蘊含的思想內容,體會到母愛的偉大。
2、指導技巧,聲情并茂
朗讀是閱讀的一種重要方式,《語文課程標準》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各個學段閱讀能力要求的一個明確規(guī)定。要讀得有感情,就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一篇文章對于重點語句進行重音、停頓、語氣的指導,可以使學生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基調,理解文章的感情,做到聲情并茂。如《十里長街送總理》等很多課文都適宜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利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角色效應,深化理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使學生主動參與,關鍵在于發(fā)揮學生學習態(tài)度、情感和意志的作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去思考、去體驗,不但可以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而且可以促進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如教學《狼和小羊》《晏子使楚》等課文時,可指導學生揣摩課文角色,以文中角色的身份進行換位思考,再通過分角色朗讀或課本劇的表演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提高對課文的整體把握能力。
三、鼓勵質疑,提倡探究創(chuàng)造
1、個性化閱讀是質疑的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這里的“個性化”主要是指: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同時學生在閱讀方法、閱讀水平上存在差異,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這種差異。課堂上,要讓學生充分運用默讀、朗讀、精讀、略讀、瀏覽等多種閱讀方式展開個性化閱讀。值得注意的是,要給學生自由閱讀吸收,自由思考探索留出充足的時間和余地,才能為質疑提供條件。
2、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
質疑需要突破原有知識,通過獨立思考,提出個人見解。也許,這種見解并不成熟,但這是學生認真閱讀積極思考的結果,是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都應予以珍視和尊重。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有學生提出:小女孩生活那么悲慘,最后卻面帶微笑死去,應將“微笑”改為“苦笑”。雖然這個學生未能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但他能大膽提出個人見解,教師應先予以肯定和鼓勵,再引導學生去認識“微笑”在文中的深刻含義。
3、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啟發(fā)思維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引導他們交流閱讀體會,展開討論,達到啟發(fā)學生思維,提高閱讀能力的目的。如教學《草船借箭》,有學生提出,既然諸葛亮每一步行動都有用意,那么諸葛亮請魯肅在船上不是下棋或睡覺而偏偏是喝酒,有沒有其他用意呢?此題一出,學生思維的閘門打開了,紛紛發(fā)表看法,最后統(tǒng)一認識到:諸葛亮是用酒杯里酒面傾斜度來判斷船受箭后的傾斜程度,以便及時指揮調轉船頭。這樣,學生不但加深了對課文中“神機妙算”一詞的認識,而且思維也得以發(fā)展,閱讀效果也得以深化。
四、精讀細品,體會文中精妙
1、抓住重點詞句,精讀細品
語文課本中,對抓住重點詞句來領會其深刻含義的課文是比較多的。如《挑山工》一課,則應引導學生抓住挑山工所說的話,以及課文最后的那句“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钡戎攸c句子來著重領悟課文的深刻內涵。
2、抓住重點段落,精讀細品
抓課文的重點段落,就是選取課文中著重體系作者寫人、記事、抒情、狀物用詞準確精妙,對學生有強烈的情感熏陶作用的段落來與學生共同賞析。如《草原》中描寫草原景色的段落;《飛奪瀘定橋》中英勇戰(zhàn)斗,搶攻橋頭的段落等。這些重點段落感染力強,用詞精妙。通過精讀感悟,利于學生積累詞匯、培養(yǎng)語感、體會作者寫作方法。
總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樹立新閱讀教學觀,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以閱讀能力的全面培養(yǎng)為主線,注重情感熏陶,引發(fā)自由感悟,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