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溫家寶總理所言,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就在眼前。
“底”在何處以及何時觸及,本質上是一個“假問題”,真正重要的是趨勢在繼續(xù)向下。經濟增長驟然失速發(fā)生在2008年三季度,持續(xù)向下的動力才剛剛發(fā)揮作用。三個月前中央政府出臺“4萬億”計劃,經濟學界普遍松了一口氣;當時的共識是,2009年達到8%的增長率當可無虞。今天的共識又已向下調整,保持8%增長之難將有如1998年或更甚。更悲觀的預測則比比皆是,如高盛預測增長率為6%——它不是最悲觀的。
對于習慣了高增長的中國來說,這就是危機。從三個月來出臺刺激計劃和“保增長”政策之頻密,從領導人形勢判斷措辭之峻急,可以看出決策層也已進入了危機應對的狀態(tài)。
危機是變革最好的催化劑。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加入WTO,與世界訂下“世紀之約”,實現躍遷式的對外開放。當時反對開放的各種部門利益盤根錯節(jié)、根深蒂固,與今天無異;但危機推動決策者超越蝸角紛爭,作出有風險但必需的大決斷,奠定了中國后來十年的發(fā)展之軌:驚人的生產潛能得以在全球體系中釋放,使中國成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今天的中國需要另一個決斷。如果說十年前的決斷推動了對外開放市場驟然加速,現在中國經濟急需加快對內開放的大決斷。加快對內開放,意味著市場的進一步自由化;意味著搞對價格,放松乃至放開對資本投入品的價格管制;意味著進一步解除壟斷,對各種性質的投資資本平等開放準入。中國仍有以改革挖掘制度紅利的空間,這足以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未來的新動力。
中國也要學著告別“全天候增長”的階段。過去30年,無論外部世界經濟陰晴,憑借制度轉軌所釋放出來的巨大動力,中國經濟保持著持續(xù)增長;但今天中國經濟及其與世界經濟的融合程度,已經大到中國經濟不可能在世界經濟之外獨善其身。中國經濟周期將更為明顯地與世界經濟周期同步脈動,這意味著經濟下行也將成為常態(tài)事件。正因如此,對于那些特別易于被經濟下行所傷害的群體,政府有責任善為之謀,早為之謀。建立更為有效的、普遍的社會保障網,已不能等待;候鳥式往返于農村與城市的農民工群體,應得到更公平的對待。
正如接下來一整套由《財經》記者撰寫的“中國2009”報道所揭示的那樣,我們所講述的現實,我們所期待的變革,蓋不超出“和諧社會”“科學發(fā)展”的宏大視野。我們都知道,鄉(xiāng)愿無法滋養(yǎng)和諧,當此之時,不管看上去多么困難,中國需要作出大決斷。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