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替那些不擅表達的人說出他們的感受。“藝術家與孩子對畫”就是一場關于表達和傾聽的交流試驗,構建“藝術家一城市中的孩子一災區(qū)的孩子”在繪畫藝術上的交流平臺,直抵內心。
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際,我們不再面對廢墟沉默著悲傷,靈魂的色彩最終戰(zhàn)勝了悲傷和恐懼,更坦然地生活。
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際,成都的城市節(jié)奏早已經(jīng)恢復了正常,車水馬龍,人流如織,像往年一樣,提早進入了夏天。身邊談論NBA季后賽和歐冠的人比往年多,談論《本杰明·巴頓》和《平民窟的百萬富翁》的博客們長篇大論,SUBS在ZEBRA上的嘶吼帶起超大POG0狂潮……這些似乎都在暗示,2008之后,人們開始重視發(fā)覺自己的生活和內心。
科學不是萬精油。頭痛的時候吃阿司匹林;抑郁的時候吃百憂解。多巴胺和腎上腺素可控,但是涉及到人類的細微情感問題,科學恐怕也無能為力。當然,我不是非此即彼地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做出選擇,如你所知,人們一直以來都在尋求另一種方式。英國當代哲學家羅杰·斯克魯頓在一次接受采訪時痛快地指出了人們面臨的問題——“如今,人類的抱負已無可挽回地陷入了窘境,我們也無法再建構起自己的生活,從而自主自愿地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我們無法再建構起自己的生活,以至于我仇生活的每一部分都只能夠彼此相互照應,從而在另 部分那里得到看似充分的滿足。我們的目標土崩瓦解。我們的生活支離破碎。沒有什么可以開花結果。而所有這一切都是注定要發(fā)生的,原因就在于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p>
生活支離破碎的,不僅僅是在上一個黑色5月中遭受災難的人們。幸好羅杰大叔的論調不止于此:如果藝術被運用得當?shù)脑拝s可以緩和這種破碎。我們運用自己的藝術鑒賞力不僅僅向我們自己表白對于大干世界的喜怒哀樂,而且也是在彼此之間交流對于大干世界的喜怒哀樂??傆幸环N努力試圖通過審美的對象來使你的生活更加了然。
藝術品替那些不擅表達的人說出他們的感受。“藝術家與孩子對畫”就是一場關于表達和傾聽的交流試驗,構建“藝術家嘲市中的孩子災區(qū)的孩子”在繪畫藝術上的交流平臺。晏濟元、何多苓、周春芽、程叢林、李家正、唐建中。楊寒梅、劉洵、朱林、曹陽、陳強、李茂、蔣鵬、汪念先等十多位藝術家提供體現(xiàn)生命、希望或美好的繪畫作品用作被模仿的樣本。
令人欣喜的是,不論是從構圖還是色彩上,我們看到的都是孩子們的純粹、真實和直接——在臨摹的時候,他們只看自己想看的,用自己喜歡的色彩,表達他們所理解的事物。樣本和臨摹品之間,顯然呈現(xiàn)的是無聲的交流。
活動的初衷是用藝術培育心靈,用孩子的眼域看藝術家的世界,借孩子的畫筆描摹生命和希望。但是顯然,它的意義已經(jīng)不止于此,而是一場藝術家、孩子和觀賞者之間的三角交流、各自的獨白和審視。
孩子們淋漓地展現(xiàn)著自己的內心,如果我們用冷暖色調與內心的憂郁與歡快相對應的理論來看待這些作品的話,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孩子已經(jīng)漸漸從陰郁中走出。他們的畫作,輕而易舉地打動了觀賞者。而一些藝術家也開始思考關于藝術的本源、創(chuàng)作姿態(tài)的問題,這種思考倒本是無心插柳的。
我們不再面對廢墟郁積著悲傷,靈魂的色彩最終戰(zhàn)勝了悲傷和恐懼,更坦然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