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五年級男孩小森是一個生活在單親家庭中的孩子,母親在他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離開了他,只有父親和爺爺帶著他。平時,父親對他置之不理,放任自流。由于長時間缺乏家庭的溫暖。久而久之,森變得不再有歡笑,不再合群,在學校里,他當起了“黑老大”,看誰不順眼就打誰,誰不聽他使喚就對謎拳打腳踢。懾于他的暴力,班上的很多男同學都屈從了他,并成立了一支專門搗蛋搞破壞的隊伍。甚至搶、偷同學的東西。
在社會上,小森也千盡了壞事。最惡劣的是入戶偷村民的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他把偷來的車子砸壞,再把零件拆散,拿到廢舊收購處變賣。為此。派出所民警在調查取證后,傳喚了他多次。
這樣的一個學生,或許有人認為已經無藥可治了,但是經過老師長時間共同的耐心教育,這個學生最終又回到了我們這個大家庭的懷抱。以下是對森進行教育輔導的一些策略與取得的成效。
1、真誠溝通,理解孩子
人與人的交往在于理解,理解是溝通的橋梁。理解就是要知道學生的心,以便對癥下藥,促進轉化。
經過長時間我們不斷地走進他的內心世界,發(fā)現(xiàn)他的世界是那么豐富、鮮活;但同時也是那么純真、幼稚。而老師的耐心引導對他來說是多么需要啊!
2、愛心關懷,撫慰創(chuàng)傷
在觀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森是個很聰明的孩子。于是,我們開始引導他端正學習態(tài)度。在課堂上,為他創(chuàng)造鍛煉的機會。在他取得進步的時候,把他單獨叫到身邊,送他一個小禮物。在我們的一次次肯定中,他找回了自信,臉上漸漸露出了成功的喜悅。
3、鼓勵信任,走出陰霾
在森漸漸開朗起來后,我們對他“委以重任”,讓他參加學校、班務、學科管理。在他失敗時,以堅信的口吻,鼓舞他。在他成功時,以真誠的態(tài)度。祝賀他。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森的任性漸漸地少了,變得愛學習、懂禮貌了。他不但學習成績飛速提升到了班級的前茅,而且活潑、開朗的性格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共同喜愛。在六年級時。他取得了“三好學生…‘優(yōu)秀少先隊員”等令人驕傲的成績。
那么。班主任應該怎樣引導和教育好單親家庭的孩子呢?本人認為要教育好他們,主要是“以愛為動力,以導為策略”。
一、進行信任教育,在心理上疏導
1、“心病終需心藥醫(yī)”
在對來自單親家庭的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時,教師要抓住突破點多與學生進行談話、交流,使學生能敞開緊閉的心扉,把心里的想法都掏出來,這樣教師才能對癥下藥。
2、找到“心病”的根源后,教師還要找到“心藥”的“藥引”才能達到疏導的目的。必須讓學生知道身為“單親族”并不是他們的錯,并不是可恥的事情,也不能因此而自暴自棄。幫他們形成一種“靠山山倒,靠人人倒,靠自己最好”的積極觀念,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自我定向立志,進行自我激勵,自我調適,從而在自覺、自愿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進取,健康地發(fā)展。
二、進行實踐教育,在言行上指導
作為一名教師,教育學生所應具備怎樣的品質,首先自己應當具備怎樣的品質。在你的一言一行中體現(xiàn)出來時,你的學生就會像接受陽光、呼吸空氣一樣把它們“據(jù)為己有”,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一樣,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樹立合格“品牌”。
三、進行合作教育,在活動上引導
“以學生教育學生”是教育學生的最好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社會性的有效措施。班主任鼓勵班上幾個同學結成互助學習小組。一起學習,一起度周末,多組織集體活動,讓單親家庭孩子參與其中,讓他們的群體生活恢復正常。
四、進行肯定教育,培養(yǎng)健康、自信的人格
單親家庭的學生只享受到一份父(母)親的關愛,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渴望像正常同學獲得兩份關愛。作為班主任就應該讓自己成為孩子們心目中的父親(母親),作為父親(母親)教師。培養(yǎng)一股濃濃的親子情。我們要做到讓學生知道:一路上。還有老師為自己加油、喝彩。
五、進行體驗教育,感受親情,珍惜幸福
作為班主任要讓他們在各種活動體驗到親情,加強與父(母)的溝通,減少父(母)離異給他們帶來的仇恨、傷害。
六、進行家校合作教育,縫合孩子的心靈創(chuàng)傷
學校要與家長進行合作教育,共同創(chuàng)造相互信任、配合的教育育人氛圍,用愛心和耐心一起促使孩子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