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了中國民主同盟的中間路線形成及其破滅過程,并科學地分析了這一轉變的內在因素和外部原因。通過對民盟的歷史考察,深刻地揭示了民盟與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歷史必然性。
關鍵詞:民盟;中間立場;原因
民盟的前身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是在抗日戰(zhàn)爭的緊急關頭成立的,其目的是聯(lián)合中間黨派以調解國共沖突,團結全國的力量共同抗日。開始時它是以國共之外的第三者的中立形象出現(xiàn)的,然而到民盟一屆三中全會時,它便公開宣布“徹底消滅獨裁賣國的國民黨反動集團”,放棄了“超越獨立”的中間路線,和中共站到了一起。對于民盟這一立場的轉變,既有外部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內部的積極因素的發(fā)展,導致民盟自然的和共產黨攜手合作。
一、民盟“超越獨立”中間路線的形成及破滅
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后,針對國民黨積極反共、消極抗日的政策,國內一些有識之士為了實現(xiàn)國內的團結抗日,決定成立一個由多黨派組成的團體。1941年3月,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重慶正式成立。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由三黨三派構成,是一個松散的政治聯(lián)盟。因此,這個組織的紀律松散,盟員都有雙重身份,盟員的復雜性也導致動機不一,有的盟員同情中國共產黨,想利用同盟把國統(tǒng)區(qū)的中間力量聯(lián)合起來,有的則想利用國民黨與共產黨的矛盾與斗爭擴張第三種力量,撈取一些政治的、經(jīng)濟的利益。而民盟本身代表了一部分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階層。他們不滿國民黨一黨獨裁,又不贊成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主張,因而提出第三條道路的政治路線,其核心是主張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認為中國社會中有左中右的分野,左派要走的是社會主義道路,右派要走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這都不是中國所應走和能走的,中間派要實行的政治路線是建立一個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中間的政治制度。在政治方面主張采取英美式的自由主義與民主主義,把它變成為多數(shù)平民所共治的民主政治。同時在經(jīng)濟方面采取蘇聯(lián)式的計劃經(jīng)濟與社會主義,實施進步的土地改革。對外主張“兼親美蘇”,做美蘇合作的橋梁,不做美蘇沖突的犧牲品。對內主張“調和國共”,跟左翼黨派合作,共同制止右翼黨派的反動政策,同時保持自己的獨立和政治立場,不可無原則的附和左翼黨派的主張。
自建立開始,民盟就奉行中立政策,幻想在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走一條所謂“中間路線”企圖借助西方的政治民主加上中國的經(jīng)濟民主,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合理的社會。針對國民黨在1946年召開的所謂國民大會,民盟在南京發(fā)表了書面講話明確表示,民盟“只有超然置身與事外的途徑,以求良心之所安”?!拔覀冊副3衷趦葢?zhàn)環(huán)境中超然獨立的第三者地位,以調節(jié)武力黨爭上繼續(xù)盡其最大的努力”??梢?,民盟是不贊成國民黨的內戰(zhàn)政策的。正是因為如此,國民黨把屠刀指向了民盟。1947年5月,國民黨中央社就發(fā)表了捏造的所謂《中共地下斗爭路線綱領》及某觀察家談話,誣蔑民盟、民建等民主黨派已成了“暴亂工具”,這是國民黨發(fā)出的打擊民主黨派的信號。1947年10月1日國民黨政府新聞局局長董顯光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民盟是中共之附庸,民盟分子破壞總動員,參加叛亂,反對政府。1947年10月7日,國民黨西安警備司令部公然槍殺了民盟中央常委兼西北總支部主委杜斌丞。10月27日,國民黨政府內政部發(fā)言人以民盟“勾結共匪,參加叛亂”的罪名宣布民盟為“非法團體”。11月5日民盟在上海的一部分領導人被迫同意民盟解散,次日以張瀾的名義發(fā)表了《中國民主同盟總部解散公告》,宣布自即日起民盟總部負責人辭職,總部解散,盟員一律停止政治活動。這樣,存在了七年的民盟被非法解散,也宣告了中間路線的破滅。
民盟在遭受巨大打擊之后,痛定思痛。其政治路線開始轉向。1948年1月5日至19日,中國民主同盟第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香港舉行。大會嚴肅地批評了以往的中間路線,認為民主同盟地立場“應該是革命地立場”,反對中立地態(tài)度。所謂中間路線,認為“自本盟被南京反動獨裁政府勒令解散以來,一切所謂‘中立’、‘中間’地說法,老早已被徹底粉碎了”。認為民主同盟過去和平、公開、合法的方式爭取民主已經(jīng)失敗,今后應當“積極的支持以人民的武裝反抗反革命武裝”從此之后,民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徹底摧毀南京反動獨裁政府,為徹底實現(xiàn)民主、和平、獨立、統(tǒng)一的新中國而奮斗到底?!?/p>
二、民盟立場轉變的原因分析
(一)內因:民盟內部的斗爭使左派力量明顯增強
民盟包括三黨三派,其政治傾向不盡相同,第三黨與救國會比較親近共產黨,是盟內的左翼,青年黨、國社黨則比較傾向國民黨,是盟內的右翼,而職教社、鄉(xiāng)建派與無黨派人士則屬于中間派??箲?zhàn)勝利前,民主同盟的內部斗爭主要是反對青年黨把持黨務。青年黨是反共親國民黨的,所以反對青年黨把持盟務,多少也含有反對國民黨之意。
反對青年黨把持盟務的第一步是1944年9月19日召開的民主政團同盟全國代表會議,會議經(jīng)過認真討論,決定將民主政團同盟改名為民主同盟,取消同盟的團體會員制,以后盟員一律以個人名義加入。這樣一方面不再以黨派的大小決定其在盟內的地位,同時使得許多無黨派進步知識分子甚至包括一部分共產黨員得以加人民盟。1945年的全國代表大會進一步削弱了青年黨的地位,在這次會議上,昆明、重慶和成都的無黨派盟員代表同救國會、第三黨以及國社黨、職教社、鄉(xiāng)建派的人盟盟員的代表聯(lián)合起來,在大會中采取聯(lián)合行動,控制了整個大會的形勢,壓倒了在盟內的青年黨黨員。在增選民盟33個新執(zhí)委時,本來預計一個青年黨黨員都選不上,后經(jīng)張瀾的疏通調節(jié),才使青年黨的兩個盟員當選了新的中央執(zhí)委。青年黨也認識到大勢已去。在參加政協(xié)問題上,青年黨正式與民盟決裂,這使得民盟的政治立場向中共邁近了一大步。為了開好政協(xié)會議,民盟和中共密切配合,互相支持。中共代表團還和民盟代表團達成一項諒解,即雙方在提出重大政治主張之前,必須事先經(jīng)過協(xié)商,這樣民盟的觀點基本上都能和中共保持一致。民盟明確支持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綱領”,反對蔣介石與青年黨提出的“抗戰(zhàn)建國綱領”。由此可見,民盟已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同中共站到了一起。
隨著民盟一步步地向中共靠近,國社黨對其的不滿也逐漸增加。國社黨主張以國家民族為本位,反對階級斗爭,主張修正的民主政治,反對暴力革命,主張實行漸進的社會主義??箲?zhàn)勝利以后,國社黨(后改為民主社會黨,簡稱民社黨)基本上還能與民盟保持一致,但最終在參加偽國大問題上同國民黨站到了一起。民社黨在參加偽國大的同時,也開始分裂。一部分左翼如張東蓀、孫寶毅、葉篤義等比較能接受民盟與中共的密切關系,宣布退出民社黨,繼續(xù)留在民盟內。青年黨和民社黨從民盟內部分裂出去后,民盟與中共的關系進一步加深,他們不再堅持“超然獨立”的中間立場,認識到在是非曲直之間絕對沒有中立的余地。
民盟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對中央領導機構進行了調整和充實。由沈鈞儒、章伯鈞以民盟中常委名義領導全盟工作。周新民代理秘書主任,沈志遠代理宣傳委員會主任,馮裕芳代理國內關系委員會主任,薩空了代理國外關系委員會主任。其中沈鈞儒、沈志遠、薩空了是救國會成員,章伯鈞是中國農工民主黨成員,周新民同時還是共產黨員。至此,民盟已基本上被左派控制。還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民盟內部還有許多共產黨員,這些同志從多方面影響了民盟的政治立場,拉動民盟不斷向共產黨靠近。
由此可見,民盟政治立場的轉變首先是由于民盟內部力量斗爭和博弈的結果,是內部積極因素的發(fā)展導致民盟最終和共產黨走到了一起,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必然的選擇。
(二)外因:國民黨的一黨專政與共產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
前文已簡單論述了民盟內部政治主張的不同是民盟立場轉變的主要原因,而政治主張的不同是在外部因素的誘導下才漸漸暴露出來的,而最重要的誘因就是國共關系的惡化。兩個擁有實力的政黨政治主張的尖銳對立和不可調和,使得民盟試圖在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搞平衡、走中間道路的策略不僅沒有成效,同時還引起了國共雙方的不滿。沒有任何硬性依靠力量的民盟只能在兩者中選擇其一。
一方面,蔣介石殘酷的打壓使得民盟的第三條道路失去了生存的基礎。由于民盟極力反對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又與共產黨進行廣泛而密切的合作,蔣介石對此極端敵視、甚至破壞。1947年,宣布民盟為非法團體,強令解散。民盟的解散反映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小資產階級之間矛盾的尖銳化,表明民盟堅持的中間路線的徹底破產。歷史事實已經(jīng)證明:正是由于民盟的被迫解散,才使全國人民看清楚了國民黨反動派所標榜實施“憲政”的“三黨政府”的欺騙性才真正喚醒了那些對國民黨存在幻想的主張“中間路線”的人,使他們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的正義性和必要性。同時,民盟的被迫解散,證明民盟及其他一切民主黨派只有放棄“中間道路”,接受中共的領導,參加到人民革命斗爭的行列中才是唯一的出路。
另一方面,中共對民盟的幫助、支持態(tài)度,對其內部存在的一些錯誤認識、動搖情緒予以教育、斗爭,推動民盟不斷進步。早在民盟成立時,中國共產黨就給予了高度的關注,《解放日報》為此發(fā)表了社論,同時刊登了其成立宣言。在民盟遭受挫折時,中國共產黨積極協(xié)助其渡過難關。同時,中共特別注意在斗爭中求團結,在斗爭中提高民盟的認識。如全面內戰(zhàn)后,中共為了教育民盟,耐心等待所謂第三方的調處,對居中間者爭取到底。而針對梁漱溟所謂“折衷方案”,周恩來給予了嚴厲的批評,后來梁也意識到了錯誤,撤回了方案。民盟被迫解散后,新華社發(fā)表時評,抗議蔣介石的法西斯暴行,同時對民盟的歷史予以肯定。
中共共產黨靈活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很大程度上爭取了民盟的進步勢力,推動了民盟政治立場的轉變。可見,民盟的內部斗爭使得民盟內部親蔣反共分子都離開了民盟,民盟的權力被親共的左派所控制,他們在政治上同中共密切配合,并漸漸地接受了中共的領導,從而放棄了所謂的“第三條道路”。我們在分析中間道路破產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到專制獨裁的國民黨對民盟的迫害,使民盟最終被迫放棄中間道路,走向同中共聯(lián)合的道路,還要看到民盟內部的斗爭和分裂使得其本身也漸漸地偏離了中間路線。
責任編輯 王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