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河湖名川,都有其獨特的風姿和神韻,或廣袤、或靜謐、或幽曠、或曲折、或清秀、或磅礴、或激蕩、或婉約,林林總總、形形色色,各自彰顯著與眾不同的個性,從而也造就了“依山生偉男,臨水產嬌娃”的奇特世相,畢竟“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
如果說,地球上生物的進化經歷了一個由水域向陸地的變遷,那么濕地則見證了生命發(fā)生的全部過程。不僅如此,濕地作為水陸在時空坐標上交替界面的特別區(qū)域,唯一的“四圈交匯”之地(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在目睹了自然、生命變遷的同時,也目睹了人類文明盛衰、社會興亡演替的歷歷往事。
濕地的功能
濕地一詞譯自英文Wetland。關于濕地的定義很多,其中比較廣義的是《濕地公約》的定義,即: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狹義地講,濕地乃水陸生態(tài)交錯帶,即兩種或兩種以上生態(tài)群落之間的過渡帶,包括陸生和水生群落之間的過渡地帶。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是價值最高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據聯合國環(huán)境署2002年的權威研究數據顯示,1公頃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每年創(chuàng)造的價值高達1.4萬美元,是熱帶雨林的7倍,是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160倍。
濕地,可謂多功能的風水寶地。風水乃“藏風得水”之意,雖然自古用于相術,但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風水理論,融匯了地理學、景觀學、氣象學、環(huán)境學、規(guī)劃學、建筑學、生態(tài)學和水文學,可謂人文美與自然美的有機結合。而風水的格局無不涉及水這一生態(tài)要素,有水才有生氣,才便于生計,水環(huán)境是良性循環(huán)的開展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的生息福地。這種格局恰與當今生態(tài)學強調的濕地的作用暗合。濕地,對生命、對人類來說,真的有這么多的功能、這么大的作用嗎?
濕地的供水功能。濕地供水,一方面包括可直接利用的水資源,如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還包括蓄水層的水源,即水從濕地流入地下,成為淺層地下水系統(tǒng)的一部分,最終可補充深層地下水,成為長期的水源。此類濕地積蓄的水為淡水,是人類生命之水、活命之水。它是關乎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資源。另一方面,流水流經濕地時,其中所含的營養(yǎng)成分被濕地植被吸收,或者積累在濕地泥層之中,凈化了下游水源。濕地中的營養(yǎng)物質養(yǎng)育了魚蝦、樹林、野生動物和濕地農作物。同時,濕地還可以影響小氣候。濕地水份通過蒸發(fā)成為水蒸氣,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qū),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保證當地人民生活和工農業(yè)生產。
濕地的調蓄功能。坐落于江河左右的濕地,就像一個巨大的海綿體和生物蓄水庫,在旺水期,吸收水,削峰減洪,在枯水期,排出水,回補江河,平衡著江河的徑流。如:長江上的鄱陽湖承納贛、修、饒、信、撫五河之水;洞庭湖承納湘、資、沅、澧四江之水,經過湖區(qū)調節(jié)、緩沖后,再入長江,使洪峰得以緩解。減輕了雨季水量過大對長江的威脅,同時,保障了舟楫水運之便。二十世紀末長江特大洪災,與濕地功能失調、濕地系統(tǒng)破壞關系巨大。可以說,保護濕地就是保護天然儲水系統(tǒng)。
濕地的固碳功能。濕地由于水分過飽和具有厭氧的生態(tài)特征,微生物物質活動較弱,植物殘體分解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十分緩慢,使得濕地具有超強的固碳作用。單位面積濕地的固碳作用是森林、海洋的9倍,這對減緩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有著重要作用。
濕地的凈化功能,濕地之所以被譽為“地球之腎”與其沉淀、排除、吸收、降解有毒物質的功能是分不開的。濕地是大自然中自凈能力最強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一。濕地凈化水質,降解污染的過程,既有物理作用,化學作用,又有生物作用。表現在物理作用方面,是濕地過濾、沉積和吸附污物的作用,表現在化學作用方面,是為吸附于濕地空隙中的有機微生物提供酸性環(huán)境,轉化和降解水中的重金屬,表現在生物作用方面,包括微生物和植物作用,前者是土壤和濕地根部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后者是濕地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從污水中吸收營養(yǎng)物質,從而使水體得到凈化。在現實生活中,不少濕地甚至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處理地,這一過程能夠提高水的質量,有益于人們的生活和生產。
濕地的生態(tài)安全功能。沿海濕地,對海岸線保護、防止海水倒侵、防風護堤、提高水產作物產量等的作用顯著。臺風、海嘯年年威脅沿岸人們的生命安全。南方沿海有紅樹林的濕地,因植被根系交錯,便能起到穩(wěn)固海岸、緩解海浪的作用。同時,由于沼澤、河流、小溪等濕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沿岸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過多地抽取或排干濕地,破壞植被,淡水流量就會減少,海水就將大量入侵河流,從而減少了人們生活、工農業(yè)生產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淡水供應。
濕地的資源功能。濕地可以給我們提供多種多樣的產物,包括木材、藥材、動物皮革、肉蛋、魚蝦、牧草、水果、蘆葦等,還可以提供水電、泥炭薪柴等多種能源利用。魚米之鄉(xiāng)是令人向往的宜居之地,且是濕地。濕地因水源充沛、養(yǎng)分充足、利于水生動植物的生長,且具極高的生產力。每平米的濕地可以年均生產2公斤左右的有機物質,為人類提供著豐富的糧、果、肉、藥、魚、禽、蘆葦、建材、泥炭、食鹽、天然堿、礦藏等,濕地可謂蘊藏了無盡的財富,濕地的生產力甚至超過集約化的農業(yè)系統(tǒng)。作為天然產品源的濕地,還富含著人們利用濕地產物充當食物源的、效益巨大的水產品,如養(yǎng)殖的魚蝦等。有無濕地的存在,對水產品產量的影響是很大的。在海南的曲江。以前紅樹林濕地面積很大,1963年一年可以收獲魚蝦30000公斤。1969年,由于紅樹林被砍伐,魚蝦的收獲量劇減,僅收獲2000公斤了。
作為能源供應之地,濕地還提供著柴薪、泥炭、水電,如潮汐發(fā)電。對于攔河筑壩發(fā)電產生的效益,雖被認為優(yōu)于燒煤,但人工堤壩阻止了江河營養(yǎng)物、沉積物的補充,限制了生物的洄游,改變了江河原有的徑流狀態(tài),導致海濱鹽水的侵蝕等諸多的副作用,可謂得不償失。此外,濕地還具有自然觀光、旅游、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蘊涵著豐富秀麗的自然風光,成為人們觀光旅游的好地方。
濕地是動檀物種的庇護地和基因庫。濕地因介于水陸交互作用的區(qū)域而顯示出強烈的邊緣效應,即生態(tài)系統(tǒng)復雜,生物多樣性豐富。在僅占地球表面6%面積的濕地環(huán)境中,生息著世界上20%的生物物種,濕地的生物豐富程度僅次于森林,包涵了各種動物、植物、微生物。濕地是鳥類、魚類、兩棲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徒、越冬的場所,其中有許多是珍稀、瀕危物種。
在我國,濕地面積僅為國土面積的5%,卻為約50%的珍稀鳥類提供著棲息之所。據首次中國濕地資源調查的結果,我國濕地分布有高等植物2276種,野生動物724種,其中水禽類271種、兩棲類300種、爬行類122種、獸類31種。
我國40多種國家一級保護的鳥類中,有50%生活在濕地,亞洲57種瀕危鳥類,在中國濕地發(fā)現有31種,全球15種鶴,有9種棲息于中國濕地。可見,水草叢生的濕地,為鳥類提供了多么優(yōu)越的食物之源、營巢條件和安身立命的庇護之所。由于濕地物種豐富,生物的生產力高,因此,在濕地的生物之間形成了復雜高效的食物鏈。
同時,濕地還為如此眾多的動植物提供了完成其生命循環(huán)所需要的全部因子,成為了野生物種種群延續(xù)、遺傳傳遞的種質基因庫。如: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正是利用了海南濕地中野生稻,培育成水稻三系,開創(chuàng)了大面積利用雜交水稻的新局面,降低了育種成本。提高了育種產量,使水稻產量倍增,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出杰出貢獻。試問如果沒有濕地物種的多樣性,這一切豈不成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濕地類別與濕地公約
濕地的分類方法很多,比較簡明的是按生態(tài)類型分為:濱海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
濱海濕地。包括低潮時水深6米以內的海域及其沿海海水浸濕地帶,如淺海、灘涂、潮間帶等。我國的濱海濕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1個省區(qū)和港澳臺地區(qū)。海域沿岸約有1500多條大中河流人海,形成淺海灘涂生態(tài)系統(tǒng)、河口灣生態(tài)系統(tǒng)、海岸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紅樹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海島生態(tài)系統(tǒng)等六大類和30多個類型。
河流濕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節(jié)性或間歇性河流、泛洪平原濕地等。我國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萬多條,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約1500條。因受地形、氣候影響,河流在地域上的分布很不均勻。絕大多數河流分布在東部氣候濕潤多雨的季風區(qū),西北內陸氣候干旱少雨,河流較少。
湖泊濕地。包括永久性淡水湖、季節(jié)性淡水湖、永久性咸水湖、季節(jié)性咸水湖。中國的湖泊具有多種多樣的類型并顯示出不同的區(qū)域特點。據統(tǒng)計,全國有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2711個,總面積約90864平方公里。根據自然條件差異和資源利用、生態(tài)治理的區(qū)域特點,中國湖泊劃分為五個自然區(qū)域。
沼澤濕地。包括森林沼澤、草甸沼澤等。我國的沼澤約1197萬公頃,主要分布于東北的三江平原、大小興安嶺、若爾蓋高原及海濱、湖濱、河流沿岸等,山區(qū)多木本沼澤,平原為草本沼澤。
人工濕地。包括水稻田、水產池塘、水塘、灌溉地及農用洪泛濕地,蓄水區(qū)、運河、排水渠、地下輸水系統(tǒng)等?!笆职亚嘌聿鍧M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后原來是向前?!敝袊牡咎飶V布亞熱帶與熱帶地區(qū),淮河以南廣大地區(qū)的稻田約占全國稻田總面積的90%。近年來北方稻區(qū)不斷發(fā)展。稻田面積有所擴大。全國現有大中型水庫2903座,蓄水總量1805億立方米。另外,人工濕地還包括渠道、塘堰、精養(yǎng)魚池等。
《濕地公約》全稱為《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Waterfowl Habitat)。由于該公約1971年締結于伊朗南部海濱小城拉姆薩爾,因此又稱為《拉姆薩爾公約》。目前,《濕地公約》已成為國際重要的自然保護公約之一,1755塊約1.61億公頃在生態(tài)學、植物學、動物學、湖沼學或水文方面具有獨特意義的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據統(tǒng)計,全球濕地面積達5.73億公頃。中國首次濕地資源調查顯示,我國現有濕地面積約3848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3.77%,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我國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來保護濕地,并于當年通過申請將首批7個濕地保護區(qū)(黑龍江省扎龍、吉林省向海、江西省鄱陽湖、湖南省東洞庭湖、海南省東寨港和青海省鳥島等)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濕地,人文淵藪之地
在我國古代,濕地稱之為“淵藪”(sou)或“澤藪”,就是人和物、人物和動物聚集的淵源之意。征之于史,有河之處就是家園,有水之處就有生命??梢姖竦啬耸俏拿鞯臏Y藪、文化的源頭。面對滔滔流水,儒家鼻祖慨然而嘆:“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孔夫子不僅感嘆光陰飛逝如水,還生發(fā)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道德感悟。
老莊哲學起步于自然,悟性于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表現老子以水喻道,以水比德的哲思?!叭四b于流水,而鑒于止水。惟此,能止眾止”。表現莊子取象于水,以水照人的物我心性。
古代先賢的思想空間一派汪洋,煙波浩淼,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白砦讨獠辉诰疲诤跎剿g也”……濕地文化每每扣人心弦,不絕如縷。作為諸神寄居之所,鬼魅出沒之邦的濕地,向來為藝術家、音樂家、騷人墨客所關注,“君不見,長江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還”、“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林鶯啼到無聲處,青草池塘獨聽蛙”、“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鍋酒旗風”……無數流芳千古且膾炙人口的詩歌,如生命之泉淙淙流淌,滋潤著世人的心扉,滌蕩著后生的靈魂,彰顯山水交織的東方情懷。
零丁洋里,惶恐灘頭,相思河畔,在水那方,濕地孕育了靈感,釀造了思想,濕地,詩意之地!或“勞歌一曲解行舟”或“野渡無人舟自橫”,或“不廢江河萬古流”!既是對自然、對大地、對水的詠嘆,是對滄海桑田的謳歌,也是對人類家園的守望和悠遠夢境的憧憬。古往今來,地老天荒,濕地之魅,詩意之邦,生命之水,源遠流長。
曾幾何時,人類走出森林,告別原始,踏上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的生命之旅。路漫漫其修遠,惟有江河湖海,始終作為我們前行的航標。從大禹治水到精衛(wèi)填海,從關關雎鳩到蒹葭蒼蒼,從鶴鳴九皋到呦呦鹿鳴,從洛神賦到愛蓮說無不浸潤著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交相輝映的光芒。
一條江河,一個夢想,一方文明;一泓碧水,一道風光,一種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