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未來的理想能源——聚變能
泉 文
我們今天使用的能源,絕大部分是地球早期由古生物歷經(jīng)數(shù)億年沉積變遷而成的。它們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形式存在于地球上,成為今天人類活動中使用最廣泛的能源,其使用量占世界能源總消耗量的85%左右。
然而,這些被稱作化石能源的初級能源,其儲量極為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消耗一點就少一點。按照現(xiàn)在的能源消耗計算,世界上的化石能源將在幾十年至百年內(nèi)逐漸消耗盡。也就是說,太陽和地球用了數(shù)億年時間才形成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人類只用了三四百年就將它們消耗殆盡,能源危機日益嚴重地困擾著人類。
在人類尋找新能源的過程中,利用核裂變的原理,已成功實現(xiàn)了可以人工控制的持續(xù)的裂變反應(yīng)電站(即通常所說的核電站)。但是,核裂變電站的發(fā)展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例如,能用來產(chǎn)生核裂變的鈾-235等重金屬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核裂變電站中的反應(yīng)堆還會產(chǎn)生放射性較強的核廢料。特別是核裂變中所含的鉟素,放射性極強,其中,鉟-239的放射性可延續(xù)20多萬年。
對能源需求量的日益增長和現(xiàn)有能源資源的日益減少,構(gòu)成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大難題,新能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已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話題。專家認為,未來最有前途的新能源有兩種,一種是氫能,另一種是通過人工控制的核聚變能,而后者更受到專家們的青睞。
核聚變就是由幾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的反應(yīng),在核聚變的反應(yīng)中釋放的能量更大。1千克裂變物質(zhì)參與裂變反應(yīng),釋放的能量相當于2800噸標準煤完全燃燒所產(chǎn)生的能量。而1千克聚變物質(zhì)參與聚變反應(yīng)放出的能量,則相當于11000噸標準煤完全燃燒所產(chǎn)生的能量。
核聚變能還有一個無與倫比的優(yōu)勢,那就是作為聚變材料的氫是取之不盡的。氫是宇宙中含量最豐富的元素,宇宙中90%的原子都是氫。在地球上,氫大量地存在于水中。一個水分子中就含有兩個氫原子,地球上海洋的總體積約為13.7億立方千米,如果把其中的氫提取出來,大約有1.4×1017噸。當然,這只是一種理論計算,人類不會用盡海洋中的氫,因為,如果那樣的話,水這個人類的生存之源也就用光了。實際上,只需要用水中的一點點成分即可,那就是最容易實現(xiàn)核聚變反應(yīng)的氫的兩種同位素——氘和氚。
氘稱為重氫。這是因為,普通氫的原子核中只有一個質(zhì)子,而氘的原子核中除有一個質(zhì)子外,還有一個中子。據(jù)測算,每升海水中含有33毫克氘。從海洋總體積可以得出,海水中蘊含的氘有40萬噸,而30毫克氘聚變產(chǎn)生的能量,相當于300升汽油。如果將地球上江河湖海中的氘全部用來進行核聚變,產(chǎn)生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幾百億年。這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源泉??!
氚又稱超重氫。這是因為在它的原子核中,不僅有一個質(zhì)子,還有兩個中子。1升海水中大約含有0.17毫克氚,可見,海水中氚的儲量也相當可觀。此外,氚還可以從鋰礦中提取,而地球上鋰礦的儲量是很豐富的。
核聚變反應(yīng)不僅能釋放出超強的能量,而且反應(yīng)的生成物是穩(wěn)定的、無毒無害的、無放射性的氦氣,它可直接排入大氣,不會污染環(huán)境,從而徹底解決了核廢料問題。而核聚變反應(yīng)的另一產(chǎn)物——中子,與鋰反應(yīng)又可生產(chǎn)氚。
由此可見,核聚變能為人類徹底擺脫能源危機展現(xiàn)了美好的前景,是公認的最有前途的理想能源。一旦核聚變能作為新能源被利用起來,將是使我們的未來世界高速運轉(zhuǎn)的發(fā)動機,人類將完全擺脫能源危機。
(選自《中學生必讀》2007年第11期)
1. 下列關(guān)于“化石能源”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它們大多是地球早期由古生物歷經(jīng)數(shù)億年沉積變遷而形成的。
B. 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能源被人們稱作化石能源的初級能源,其使用量約占世界能源總量的85%左右。
C. 化石能源的儲量極為有限,且不能再生,耗一點就少一點,以現(xiàn)在能源計算,將在百年內(nèi)就要逐漸耗盡了。
D. 化石能源是地球歷經(jīng)數(shù)億年時間才形成的,人類三四百年就可將它們耗盡,能源危機日益嚴重。
2. 下列關(guān)于“聚變能”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聚變能就是由幾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的反應(yīng)而釋放出來的能量。
B. 聚變能所用的聚變?nèi)剂鲜菤洌鴼溆质怯钪嬷泻孔钬S富的元素,其原子約占90%,其優(yōu)勢是無與倫比的。
C. 聚變能實現(xiàn)的途徑,是提取水中一點點核反應(yīng)的氫的兩種同位數(shù)——氘和氚,它們一個是重氫,一個是超重氫,是構(gòu)成聚變能的主要元素。
D. 聚變能反應(yīng)的生成物是穩(wěn)定的,無毒無害,無放射性,可以直接排入大氣,不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也就不存在核廢料的問題。
3.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核裂變反應(yīng)站產(chǎn)生出來的核廢料,放射性極強,放射時間極久,可延續(xù)20多萬年。
B. 新能源的開發(fā)利用,最有前途的有兩種新能源,一是氫能,二是核聚變能,后者比核裂變反應(yīng)產(chǎn)生的能量更大。
C. 作為核聚變?nèi)剂系臍浯罅康卮嬖谟诘厍虮砻娴慕雍V?,一個水分子含有兩個氫原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D. 核聚變可以為人類徹底擺脫能源危機,還可以使未來世界高速運轉(zhuǎn),其意義是十分明顯的。
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峴山亭記
宋·歐陽修
峴山臨漢上,望之隱然,蓋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荊州者,豈非以其人哉。其人謂誰?羊祜叔子,杜預元凱是也。
方晉與吳以兵爭,常倚荊州以為重,而二子相繼于此,遂以平吳而成晉業(yè),其功烈已蓋于當世矣。至于風流余韻,藹然被于江漢之間者,至今人猶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蓋元凱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為雖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余頗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傳言叔子嘗登茲山,慨然語其屬,以謂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滅于無聞,因自顧而悲傷。然獨不知茲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凱銘功于二石,一置茲山之上,一投漢水之淵。是知陵谷有變而不知石有時而磨滅也。豈皆自喜其名之甚而過為無窮之慮歟?將自待者厚而所思者遠歟?
山故有亭,世傳以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屢廢而復興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寧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輝以光祿卿來守襄陽。明年,因亭之舊,廣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壯,又大其后軒,使與亭相稱。君知名當世,所至有聲,襄人安其政而樂從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軒為光祿堂;又欲紀其事于石,以與叔子,元凱之名并傳于久遠。君皆不能止也,乃來以記屬于余。
余謂君如慕叔子之風,而襲其遺跡,則其為人與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愛君而安樂之如此,則君之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欲書也。若其左右山川之勝勢,與夫草木云煙之杳靄,出沒于空曠有無之間,而可以備詩人之登高,寫《離騷》之極目者,宜其覽考自得之。至于亭屢廢興,或自有記,或不必究其詳者,皆不復道。
熙寧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歐陽修記。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藹然被于江漢之間者 被:覆蓋
B. 然獨不知茲山待己而名著也 茲:這
C. 因亭之舊,廣而新之 廣:廣大
D. 與夫草木云煙之杳靄 杳:深遠
5.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 豈非以其人哉 方晉與吳以兵
B. 而其名特著于荊州者 而前世之士皆已湮滅于無聞
C. 而于思叔子也尤深 元凱銘功于二石
D.一置茲山之上 則君之為政于襄者
6.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是一篇碑記,是作者歐陽修在熙寧三年應(yīng)襄陽知府史中輝的請托而寫的。
B. 文章一方面肯定了羊祜、杜預的功業(yè)“垂于不朽”,另一方面又對他們“汲汲于后世之名”進行了譏評。
C. 文中對杜預的“銘功于二石”,指出他“不知石有時而磨滅”,委婉地告誡史中輝,不要“自喜其名之甚”,要在政事上多做出貢獻。
D.這篇碑記,作者略去了對峴山自然風貌的描寫,著重抒發(fā)了由峴山這一名勝所引起的感懷,也不乏趨時邀譽、歌功頌德的表達,可謂別具一格。
7.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余頗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
(2)豈皆自喜其名之甚而過為無窮之慮歟?
(3)君皆不能止也,乃來以記屬于余。
三、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洛橋晚望
唐·孟郊
天津橋下冰初結(jié),洛陽陌上行人絕。
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
8. (1)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胸襟和怎樣的詩風?
(2)詩作在寫景上采用了什么手法,展示了一幅怎樣的圖景?
四、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9~13題。
一塊地的懷念
劉靜峰
一塊地,永遠不會閑著。你種它,它就長莊稼。你不種它,它除了莊稼什么都長。
那時這塊地就是莊稼地。春夏長小麥,小麥收割前套種玉米,或者麥收后種大豆、高粱。田頭地壟還有倭瓜、絲瓜、綠豆、紅豆和芝麻,秋后再播上小麥,等待來年。一年四季,這塊地都很忙。
冬天很靜。地也很靜。有風,有雪。有覓食的麻雀驚慌失措。麥子很有耐心地等待春暖。除此之外,一切都在隱藏著,蟄伏在土地的內(nèi)部。
春雨瀟瀟,滋潤著田野。麥子拔節(jié),分蘗,開始變得稠密。陽光下的麥田如碧綠的地毯。微風吹送,絲絨般的奢華。眼見得麥子抽穗,由綠而黃,然后金黃遍野,麥浪滾滾。田野里都是沸騰的聲響和味道。麥子佇立成軍陣,如威武雄壯的秦俑,馬踏黃土,浩蕩而來。但天空是清爽的,沒有雜質(zhì)的純凈。空氣里洋溢著柔軟的暖,浮動在周圍,感染著人的臉、眼睛、呼吸及裸露的肌膚。
玉米的色彩就是大地的色彩。麥子在轟隆的機器聲里完成了生命。種子的秘密早已安插在每一顆麥粒的內(nèi)核。生命暫時隱身,不會消失。這塊地的莊稼也會接茬長,沒有間斷。玉米的小苗躲在土窩里,只露兩片葉芽,張開的手掌,如祈禱的儀式。玉米此時應(yīng)該是個女巫,念動的是大地的咒語,立的草睡的草能聽見,爬的蟲飛的蟲也能聽見。這些田野里以及田野以外的事物都會聽從這咒語的召喚。
玉米、大豆和高粱,極有規(guī)則地將這塊地分割。玉米和大豆是泛著金屬光澤的黃綠,高粱是敷著細粉的深綠。這是一片綠的原野。間有蟈蟈和蟋蟀的鳴聲,激活田野的靜謐。倭瓜已經(jīng)開大黃的花,綠豆紅豆的苗棵也發(fā)蔓拖長,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粉色白色的花一簇簇的,很招眼。白蝴蝶在花間穿梭,翩翩然,悠悠然。土地此時是祥和的,平靜如水,又生機暗涌。
我在這片田野行走,遇到的是莊稼的事。莊稼的事情讓人有成就感。比如看到麥子灌到麻袋里,玉米裝進簍子里。甚至瓜秧上開了一朵花,結(jié)了一個瓜紐,人的心都抹了蜜似的甜。那是大地的成果,大地的孩子,也是莊稼人的孩子。我雖然沒有種莊稼,我只是從莊稼地里走過,但我能呼吸到來自莊稼身上的熱烈蒸騰的氣息,這種炙烤的熱力讓我迷醉。螞蚱、小蝗蟲、蟈蟈,會從腳旁猛然跳開或飛出去,翅翼拍打噼啪有聲。我無意捕捉它們。我的腳步并不比它們的翅膀振動的頻率快。這些小生靈,在這塊屬于自己的領(lǐng)地里是自由的,它們是這里的主人。我不過是個偶然闖入的過客。我喜歡在這里漫步,覺得可以近距離地觸摸實在的生命形式,不枯燥,不乏味。
這樣的美感,持續(xù)了幾年。我從中獲得了很多快樂。四季變換的色彩,收獲的場景,生長的美麗,都在我的內(nèi)心珍藏。我觸摸著莊稼,融入它們的生長,繁衍。也悸動于生命的騰躍,奔跑和飛翔。這里每時每刻都是童年的境界,無邪、無知、天真、純潔。
可是人怎么能容許一塊地長在城市里呢?
這塊地被很多眼睛盯著。它是這個城市內(nèi)部唯一一塊還長莊稼的土地。莊稼沒有競爭力。莊稼地被許多可以用金錢衡量的眼光瓜分成一個個的樓盤,就像一個弱女子遇到殘忍的強盜,馬上潰不成軍,支離破碎。這塊莊稼地成了最后的黃金,都想分一杯羹。你爭我奪,勝者為王。終于,今年的春天,麥苗沒有來得及返青。這塊地插上五彩的旗幟,迎來一批鋼鐵戰(zhàn)士的光臨。然后,麥子慘遭蹂躪,土地的肌膚被劃開,深入腹地。土地不再柔軟,不再溫和,它有了鋼鐵的骨骼,冷硬的身軀。許多可能存活的生命被擠壓到無人知曉的去處。
于是,今年的田野不是田野,今年的田野沒有莊稼。這里只有尚未建成的樓房,轟鳴的吊車,來往的運輸車,飛揚的塵土。還有翻起的土丘,土丘上覆蓋的野草。熟土被生土覆蓋,亂石趁機浮上表面。許多不知名字的野草,在土丘上長得蓬蓬勃勃。整塊土地失去了原來莊稼具有的純凈無瑕的植物氣息,到處彌漫著失序和放蕩的味道。
這塊地失去了可愛的莊稼。局部的野草歡騰,局部的高樓矗立,成為此處最為醒目的景觀。你從這里覺察不到律動的生命呼吸。即使野草瘋狂,也只有荒蕪。面對這些,我不能拒絕,也無法逃離。唯一的辦法就是忍受。你要忍受沒有莊稼的寂寞,你要忍受千篇一律的人造形態(tài),你還要忍受那些并不美麗的畸形繁華。繁華與土地沒有關(guān)系,土地不尚繁華。所有的土地都只有樸素。目睹完美的土地上傷痕累累,我沒有哭泣。我此時可以做到的只有沉默無語。
我每天還是要走過這塊地。我經(jīng)過這塊地的時候,想到的都是莊稼。想到莊稼,我才感覺到土地的生意。我的心里,都是對這塊莊稼地的懷念,懷念一塊長滿各種各樣莊稼的土地消失。盡管我的懷念無人知曉,或者不一定有什么價值。
(選自《讀者》2008年第1期)
9. “玉米的小苗躲在土窩里,只露兩片葉芽,張開的手掌,如祈禱的儀式?!闭埬銓@句話進行簡要賞析。
10. 文中寫道:“土地不再柔軟,不再溫和,它有了鋼鐵的骨骼,冷硬的身軀?!边@句話中的“柔軟”和“溫和”是指什么?“鋼鐵”和“冷硬”又是指什么?請結(jié)合全文,談?wù)勀愕睦斫狻?/p>
11. 本文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其作用何在?
12. 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從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jié)合全文談?wù)勀愕睦斫狻?/p>
〔命題者系安徽省廬江縣教研室特級教師、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