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效益每況愈下,糧農積極性下降。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認為,我國糧價不能上漲太多,政府要控制,國家按交糧量直補給糧農不失為平衡糧價與農民收入的好方法。
袁老提出的“以糧量直補”,可謂一石三鳥。
首先,刪繁就簡。當下,政府給農民的補貼有種糧補貼、農機補貼、良種補貼等等。這些補貼,多頭管理,算來算去,頗為紛繁復雜。按照袁老的建議,所有與糧食有關的政府補貼統(tǒng)統(tǒng)集中為一個賣糧補貼,減少了諸多財務環(huán)節(jié)。
其二,避免弄虛作假。公平地說,這些年來,大多數地方把種糧補貼基本上發(fā)給了農民;但確有極少數地方對補貼有所截留,或挪作他用,或“冒名頂替”等等。照袁老的建議,“一手賣糧,一手補錢”,可以避免中間環(huán)節(jié)從中弄虛作假冒領補貼。
其三,激勵農民多賣糧。過去“以田畝補貼”,有的人往往把心思用在畝數上,國家花了錢,不一定多收糧。按照袁老建議,“以糧食數量論英雄”,農民賣的糧越多,得到的補貼就越多,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就越高,就舍得在田里花工夫,舍得多投入,以求賣更多的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