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周(1585~1646),字幼玄等,號石齋等(至少有32個別名),生于福建鎮(zhèn)海衛(wèi)銅山所(今東山島),25歲遷居漳浦縣城。他是明末著名的“三棲”人物:在政治上,他是明末的清流領袖之一,不惜廷杖、坐牢而跟崇禎皇帝當廷激烈抗辯的正直諍臣,寧死不屈的抗清英雄、愛國主義者;在學術上,他是明末罕見的博學淵識的儒學大師,明清屈指可數(shù)的有創(chuàng)見的《易》象數(shù)派大家,對當世與后代影響很大,擁有至少300多名閩浙贛皖蘇的弟子,包括著名的“中國百科全書派大哲學家”方以智及其父親方孔炤、著名理學批評家江西彭士望、著名實學思想家浙江張履祥、名士福建李世熊和江西艾南英等人;在書法方面,他是書法大家,明末革新派書家群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行草獨樹一幟,名重于時,直接影響了近現(xiàn)代書法名家沈曾植、潘天壽、來楚生、諸樂三、沙孟海等人。
他一生仕途坎坷,天啟二年(1622)三十八歲成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天啟四年授翰林院編修,此后的四朝23年中,任職5次,累計僅4年多,俸祿不上540石,崇禎朝官至經筵日講官(給皇帝講授儒家經典的官職)兼少詹事(管理皇太子事務的副職),在隆武朝,官居首輔,武英殿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但是崇禎時期,他被降級調外2次,罰俸1次,削籍1次,廷杖80大板,坐牢1年半。
黃道周出身貧寒,僻處東南海隅,沒有名師指導,怎么成為儒學大師的呢?
據他的《乞言自序狀》說,自六世祖黃德欽(私謚龐德)由福建莆田遷居銅山以后,繁衍至黃道周的父親黃季春(字嘉卿,私謚青原)這一分支,世代都是清貧的平民。
他的博學淵識,首先得益于父母的遺傳與淳正的家教?!镀蜓宰孕驙睢氛f,母親陳氏,出身銅山島后山的一個五世秀才而窮且益堅的書香門第,她“通《四書》,及諸小部史”,但是不向道周兄弟傳授,只當他們懶惰不讀書時,才嘆息“生既不作圣賢,已是恨事,何況廢學”以激勵他們;有一次因丈夫幫人解紛,人謝以一羊,她遣人奉還,并教育兒子說“女子不紡績,男子不詩書,坐得一錢者,便是辱人賤行”。她還以恪守儒家道德的更多行為,作為身教。天啟六年(1626),即道周因看不慣魏忠賢弄權,在翰林院編修、經筵展書官任上,告假返鄉(xiāng)的次年,母親逝世。道周立志專心讀書,母親的激勵,功不可沒。道周成為清流領袖,母親樹立了道德榜樣。父親黃季春,是岳父的學生,任俠有膽識,能書法,擅長寫大字,起初由于倭寇為患,所以專門研究兵法,后來轉習程朱理學,尤重朱熹《通鑒綱目》,是黃道周的理學引路人、啟蒙老師。道周兒時,曾經批點三國曹植的詩歌,父親嚴厲批評說:“子建輕薄,出語蹶張,奈何效之!”后見道周開始作詩,就更不高興了。有一天,趁道周外出,把道周讀的雜書全部燒毀,只留下理學的書,和朱熹《通鑒綱目》。由于家貧,藏書破爛不堪,父親為了道周的學習,專程去漳州購買理學的書,和朱熹《通鑒綱目》,恭敬地打著雨傘,遮蔽兩個人抬著的書,徒步返回銅山,路上休息時,恭敬地端立于這些書的一旁,路人覺得奇怪,他說:“此圣賢精神,天下性命所系?!被氐郊依?,選擇吉日,為道周開讀之。道周十六歲,從廣東博羅回家,父親見他書箱里都是詩賦之稿,怒而責之。于是道周燒了這些詩賦稿,專心準備科舉考試,從此走上科舉入仕,效勞國家、社會之路。萬歷三十五年(1607)道周二十三歲時,父親逝世。道周走上研習理學之路,父親功不可沒。道周成為大書法家,跟父親的擅長書法,也有淵源關系。
黃道周的畢生精力,主要用于學術研究、授業(yè)講學。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侯外廬主編《宋明理學史》都視黃道周為“明末儒學大師”。黃道周的學問,既博贍,又精深,而且尚實。
關于黃道周的博學,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黃宗羲尊崇為“如武庫,無所不備”,清代朱彝尊《經義考·三易洞璣》盛贊黃道周的《榕壇問業(yè)》說:“書內所論,凡天文地志、經史百家之說,無不隨問闡發(fā),不盡作性命空談,雖詞意間涉深奧,而指歸可識,不同于禪門機括幻空無歸,先儒語錄每以陳因迂腐為博學之士所輕,道周此編可以一雪此誚矣?!秉S道周著述豐厚,單行本著述127種以上,涉及《易》、《尚書》、《詩經》、《周禮》、《禮記》、《春秋》、《孝經》、樂律、史學、詩賦、政論、書法、類書等18類以上,代表作為《易象正》、《榕壇問業(yè)》、《石齋先生經傳九種》等。他的博學,在明代中后期反對多讀書,崇尚“簡易功夫”、空談心性的學風中,實屬難能可貴。
除了博學以外,他對伏羲、周文王、孔子《易》的精湛研究,發(fā)展了宋代邵雍象數(shù)派《易》學(通俗地說就是卜筮占卦之學,與義理派《易》學相對),尤為歷代所稱贊。黃宗羲認為黃道周“尤邃于《易》”。廖名春等《周易研究史·明清的象數(shù)派宋易》認為:“黃道周的易學,對明末以后的易家很有影響”,“象數(shù)派宋易著作,明清兩代多如繁星……影響較大,有創(chuàng)見的象數(shù)派宋易學家只有來知德、黃道周、方以智三人”,這三人中,黃道周師生就占了二個,那位著名的“中國百科全書派大哲學家”方以智,是崇禎十三年至十四年在詔獄中向黃道周學《易》的。侯外廬主編《宋明理學史》認為:“方以智之所以后來成為一位象數(shù)學家,表達出精湛深刻的辯證法思想,除了受業(yè)師王宣(字化卿)的影響外,與黃道周的《易》學是極有關聯(lián)的,《周易時論》中不但多處引用黃的理論,《圖象幾表》中也轉引了黃道周所創(chuàng)制的《易》圖,以《時論》與黃道周《易象正》合參,可以詳悉其間的淵源。晚年專門治哲學,則是由于黃道周的影響……”
除了精研理學文獻之外,道周還博覽群書,這得益于“行萬里路”的游歷,以及至關重要的自由閱讀,飽學前輩指導的環(huán)境。八歲至十三歲,二十二歲至二十四歲期間,由于家里貧窮,以及“族人之難”,只好跟隨比他年長十六歲的哥哥黃道琛,在漁鼓溪的頓坑,半耕半讀,于是擁有寬松的自由閱讀環(huán)境與哥哥的指導。道周就義前的《別兄詩》,滿懷深情地追憶當年“助兄抱鋤,輒十指出血,暇則還從松間讀《易》。嘗與兄讀《易》大石上,有虎出其下……”,在這期間,道周讀遍儒家經典、歷史傳記、諸子百家(包括詩賦、聲律、煉丹、陰陽)等書籍。十四歲,聽說廣東博羅的山中,有仙人與煉丹原料,于是跟隨在博羅當學官的娘家親戚去博羅,尋仙人不遇,然而他驚人的文才,得到鄉(xiāng)居的京官韓日纉的賞識,邀請他作兒子的家庭教師,從而得到韓日纉的指導,閱讀韓家豐富的藏書,直至十六歲才回銅山。雖然回家后,在父親的督導下,開始學習科舉考試技巧,但是不放棄繼續(xù)研究聲律、《易》象,再游福建平和、廣東,還向福建、北京當局進獻時事對策。二十二歲,因“族人之難”,移居頓坑,繼續(xù)與哥哥道琛一起耕讀。二十三歲,首次參加漳浦縣的縣試,以深厚的學業(yè)功底,奪得第一名,揭榜前父親逝世。次年,到漳浦,執(zhí)教于退休戶部左侍郎盧維禎的家塾,得以結識眾多的當?shù)匚氖?,包括摯友《東西洋考》作者張燮等人,切磋學問,增長見識。
道周成為有創(chuàng)見的學者,還跟他從小就善于思考,不迷信權威有關。據弟子洪思《黃子年譜》載,道周五歲時開始讀書,就表現(xiàn)出聰明的天分,在讀《論語》時,就能提出質疑:“孔子只教人讀書,為什么有子卻教人孝悌?孔子只教人老實,為什么曾子卻教人省事?”又如,二十五歲移居漳浦時,曾經試圖推翻成化年間聲律學家李元利的學說,等等。
盡管道周在后來成為明末主流文化代表人物的過程中,又讀了更多的書,行了更多的路,識遍天下俊杰,成為著名的大儒,但是奠定了堅實基礎的,是他早年在家鄉(xiāng)的博覽深究。
侯真平
廈門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著有《黃道周紀年著述書畫考》,合作校注《黃道周年譜》,發(fā)表論文《〈明史黃道周傳〉糾謬13則》、《黃道周年譜考》、《黃道周年譜版本考》、《黃道周手跡4件考論》等。